
第7章 造纸改良
荔浦县衙内,刘琦就着芋头酒啃食糠饼,粗糙的饼渣混着醇厚酒香入喉,倒有几分荡气回肠。忽听得门外脚步声疾,黄忠大步而入:“公子,荔浦的纸匠找来了!”
“快请进来。”刘琦放下酒囊,掸了掸衣襟。
话音未落,一名身形精瘦的汉子跨门而入,抱拳行礼:“小民赖堂,参见使君!”
“听闻足下擅造纸术?”刘琦目若朗星。
赖堂胸脯一挺,语气激昂:“某乃荆州名匠高徒,于岭南造纸之道,若某屈居次席,无人敢称魁首!”
刘琦展颜而起,温言笑道:“既如此,带我去你的工坊瞧瞧。”
众人穿街过巷,行至荔水之畔。但见茅庐数椽,映入眼底。未至近前,一股腐秽之气已扑鼻而来。
黄忠虎目一转,皱眉:“什么味道?”
赖堂垂手肃立,恭谨一指屋内巨池,禀道:“启禀将军,此乃沤麻之池。麻料须经浸沤发酵,方可成浆。”
刘琦心绪清明,绕过泛着白沫的石灰坑,只见帘模、木碓、石臼等器具井然排列,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灰与麻纤维混合的气息。
待至晾晒场,千张麻纸凌空悬展,素白若雪,于天光之下随风轻颤,似云絮缀于竹架,蔚为壮观。
刘琦信步近前,探手轻触悬于竹架的麻纸,指腹甫一相触,便觉糙砺如砂砾,颗粒硌手,不禁微怔:“取笔墨来。”
言犹未毕,黄忠已手捧笔墨躬身呈上。
刘琦蘸墨疾书,不料墨水瞬间晕染,字迹模糊一片。
黄忠面色一沉,威声喝问:“这是何缘故?”
赖堂精神猛振,颤声解释道:“使君与将军恕罪!未精理的废麻纸,粗凸不堪,实难着墨书写!”
刘琦神色未变,淡然问道:“论质地精良、可堪大用之纸,你的工坊所产能占几成?”
赖堂挺腰昂首,面色傲然,朗声道:“于寻常造纸匠人而言,所产佳纸能占五成已是极致,然赖某凭自家独门妙法,所制之纸,品质上乘者足可达七成之数!”
刘琦目注赖堂,沉声问:“一天可产多少合格纸张?”
赖堂目中闪过一抹自得之色,挺胸高声应道:“赖某收有四名弟子,众人齐心协力,一日能产出四百张良纸!”
刘琦望着晾晒场上随风轻晃的麻纸,心中已有盘算。他长身玉立,单是往众人眼前一站,便已是卓绝:“可有增益之策?”
赖堂心跳莫名漏了半拍,长叹一声,摇头苦道:“启禀使君,荔浦之地麻产有限,大半皆用以制衣,实无余料可用以造纸!”
刘琦鹤骨松姿,袖袍鼓荡:“纵有良工巧技,若无原料,亦难成事!桑麻种植,关乎大汉民生,百姓对麻布需求远胜麻纸,此乃实情。”
赖堂慌忙抱拳躬身:“使君高见,诚如所言!”
须臾,刘琦神思浮动,扬眉问道:“若以竹为料,制纸可行否?”
赖堂瞠目结舌,额间青筋微跳:“使君!竹材坚硬如木,如何能成纸浆?自古皆以麻、树皮为料,从未闻竹可造纸之事!”
刘琦负手而立,神色笃定:“选用嫩竹,以当年新生竹为佳。将竹竿截断成片,捆扎后浸入池塘或溪流中,上压石块,浸泡数日杀青。待其软化,再经舂捣、蒸煮,必能成浆。”
赖堂盯着刘琦,眼中先是震惊,继而泛起思索的光芒,半晌才喃喃道:“在下倒是可以试一试……”
刘琦大步上前,气势迫人,沉声道:
“非试不可,且定要将竹纸造出来!今荔浦百业待兴,文书往来、教化万民皆需大量用纸。若以竹为料,既能解原料匮乏之困,更可惠及万千黎庶,此乃当务之急!”
赖堂面露难色,苦着脸道:“使君,这不是强人所难吗?万一竹子根本造不出纸来呢?”
黄忠猛然踏前一步,声若惊雷破空,朗声道:
“公子所言,必是可行之策!公子屡出奇谋,算无遗策。此番以竹造纸之议,定藏乾坤妙法。”
刘琦神色稍霁,然目若朗星,字字金声:
“足下只管依吾所言行事,即便不成,亦不罪汝。唯望潜心钻研,穷尽巧思,吾深信竹纸终有问世之日!”
赖堂心中一热,重重抱拳:“使君如此信重,赖某定当不遗余力,拼尽全力造出竹纸!”
刘琦站在造纸工坊前,手中摩挲着粗糙的麻纸,眉头舒展。
黄忠微微凑近,压低声音道:“公子,如今麻纸虽已能制,但其工本着实高昂,竟甚于竹简,也难怪难以广布民间啊。”
刘琦颔首,抿了抿唇,眸光望向远处漫山遍野的竹林:
“若竹材能够替代麻料,纸张之价必定降低。麻需悉心栽种培育,而岭南之地,竹子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倘若真能用竹造出纸来,此乃利国利民的大功一件啊!”
赖堂眼中燃起斗志,胸脯一挺:“蔡伦不过对造纸之术稍作改良,便得以名垂青史。小人钻研造纸之法十余载,自问技艺与见识并不输于他!”
刘琦面露嘉许之色,随手递出一卷竹简,道:“你且依竹简上所书之法,择选嫩竹,尽心尝试一番。”
赖堂双手恭敬接过,身形微弓,郑重一揖,沉声道:“诺!”
暮色渐浓,暝色初合,刘琦自外返回县衙。甫一踏入,便见马玄于堂前负手徘徊,步履匆匆,面上愁云满布。
刘琦目光微凝,问道:“伯常,何事烦忧?”
马玄拱手一叹:“公子,核查户籍一事遇阻。官吏刚到百姓家,就有人翻墙躲避,实在难以推进。”
刘琦一身矜贵清隽之气,凝思片刻后缓缓开口:
“你去传告百姓,就说官府正筹划开荒屯田之举,届时会依户籍上的人头数目,分授新田。有田耕种,有粮收获,如此好事,他们岂会不愿配合?”
马玄眼睛一亮,击掌赞叹:“妙哉!此计既解户籍难题,又能聚拢民心,一举两得!”
次日,县衙门前张贴出醒目的告示,墨迹未干便引来百姓围观。
“按人头分田?真有这等好事?”
人群中议论纷纷,有人惊喜,有人将信将疑。
马玄领着一众官吏再度前往民户家中时,入目所见,竟是院门尽皆敞开,百姓们纷纷主动迎上前来,脸上洋溢着热切的神情,不住地询问着屯田的诸多细节。
待忙碌了整整一日,马玄返回县衙向刘琦复命,脸上的喜色怎么也遮掩不住:
“公子妙计,当真神了!今日百姓们不仅积极配合户籍登记,还都自发地打听起开垦荒地之事,更有许多人主动表示愿意跟随官府去砍伐荆棘、平整荒地呢!”
窗外风清月明,刘琦唇角微微上扬,一抹淡淡的笑意悄然爬上了脸庞,神思灼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