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民族医药经典方筛选挖掘
第一节 民族医药经典方筛选挖掘的意义
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彝医药、侗医药、土家医药、回医药、朝医药等。医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与医学积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提出:“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筛选、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族人民健康的作用。
民族医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理论、诊疗、用药特色,在维护当地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医药经典方是历经时间验证的有效方剂,开展整理、继承、挖掘工作,使经典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和提升,对民族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和造福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筛选挖掘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础
经典方的定义是指“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2018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第一批100首《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其是根据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官修方书和历代有代表性的古医籍作为重点遴选文献,逐层筛选而成的。2020年9月2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新的《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其中,将“古代经典方中药复方制剂”分为两类,即“按古代经典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和“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使中药新药的注册管理更加细化。
我国56个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各民族医药知识相互交流借鉴又自成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宝库。在中医和西医没有传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时期,民族医药为我国各民族民众的生命健康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由于各民族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民族医药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民族医药学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历程中,形成并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有的民族有系统的医学体系和重要的医学典籍,例如藏、蒙、土、回、维吾尔、傣、哈萨克、彝、朝鲜等民族,有的民族则受历史条件、文字、民族文化的制约,只有少数古籍或者是口传古籍存世。有数十个民族的医药经过历史传承,形成发展脉络清晰、理论支撑坚实、开发应用广泛的医药体系。民族医药经典方是历经时间验证的有效方剂,是民族医药宝库中的明珠,作为民族医学知识主要载体的民族医药经典著作,是民族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对民族医药经典方进行筛选与挖掘,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础。
二、民族医药经典方具有独特优势
长期以来,化学药物的使用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例如副作用较多,容易产生耐药性,可导致药源性疾病,以及高额的药品研发费用,等等。进入21世纪以来,与人类疾病谱变化相伴随的,是民众“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以民族医药为代表的天然医药取材于自然,熬制方法简单,安全性较好,价格可负担性较好,从而迎合了人们“回归自然”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我国民族聚集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针对某些疾病独特的治疗经验。如高寒地区专长于治疗风湿病,鄂伦春族对冻伤有独特治疗方法,蒙古族则善于治跌打损伤和脑震荡等。民族医药经典方作为一种可开发的资源,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具备了可供市场开发的经济要素和经济价值。目前在西藏自治区、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民族方剂和新药的研发已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带动地方医药产业的发展,说明了民族医药具有疗效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非常值得开发利用。
中国民族医药古籍浩如烟海,凝结了历代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联结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通过筛选古籍,把祖国医药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大事,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重要工作。
三、民族医药经典方筛选挖掘中存在的问题
(一)界限不清晰
民族医药领域中同一种药物通用的情况非常普遍,如诃子有7个民族使用,天冬有18个民族使用,马鞭草有20个民族使用,鱼腥草有23个民族使用,车前子则有多达29个民族使用。目前,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汉共用的药物有400多种,维汉共用的药物有155种,佤汉共用的药物有80种。各民族间的药物也相互沟通,如蒙药中有10%的药物出自藏药。民族用药的交叉问题比较复杂,有的是药名相同,基源各异;有的则是基源相同,药用部位或功效却不同,如中医用刺猬皮,朝鲜族用刺猬胆;中医用蝙蝠的粪便,傣族则用其血。中医认为红花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而维族则用其止咳。中医用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而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则用于治疗刀伤出血。
(二)药物资源的匮乏和保护
民族医药绝大部分是天然药物。现今很多品种,特别是用途广泛、疗效特佳的药物品种,已经十分稀少,有的甚至已经灭绝。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有近百个药物品种濒临灭绝或存量明显减少,例如:野生天麻、一把抓(还魂草)、夜落金钱、雪里见、地雷等,而现在中草药市场存在无序无章的滥采滥挖及违规经营,将有可能进一步使环境恶化,造成更多药物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
(三)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不容乐观
我国的传统医药被看作是一个“公知领域”,全球各国都在竭尽全力地进行产业化开发。如以色列科学家向美国申报“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痔疮的中药组方”专利并顺利获得了授权,但其专利说明书中直接承认其配方来自我国《中华本草》的英文版。日本“汉方制剂”工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无偿开发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中华医典中的200余个中医古方。目前,很多国家医学机构已经加大对我国民族医药的研究力度,对我国民族医药的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