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几千年来为中华各族人民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促进了民族交融。
民族医药经典方是历经时间验证的有效方剂,是民族医药宝库中的明珠,作为民族医学知识主要载体的民族医药经典著作,是民族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对民族医药经典方进行筛选与挖掘,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础。
2020年11月成立的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分会,秉承“守正创新”的宗旨,为全国各民族医药经典方和大品种培育领域的学术发展搭建了一个小核心、大网络、医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分会组织民族医药专家学者开展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的科研课题“民族医药经典名方筛选和大品种培育研究”(2020ZY378-130101),对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满医药、朝医药等民族医药的经典方进行了整理和挖掘工作。本书编写的目的是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书籍的形式进行推广,致力于民族医药经典方的继承与创新。本书主要特色为收集整理了以上五个民族医药的古代医籍,并开展了著本的校勘整理。对古代医籍所载的所有方剂,按照方名、来源、功效、主治、组成、制备方法、使用方法等字段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完整的方剂数据库,并对术语进行归一化处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制定的遴选范围与遴选原则》,采用专家共识法制定民族医药经典方目录。本书即是课题主要研究成果的体现,可以为广大民族医药工作者、研究者了解、运用民族医药经典方提供资料,为后续民族医药经典方研发提供参考,为促进民族医药经典方传播提供媒介。
本书共分七部分。绪论介绍了民族医药发展概况,第一章介绍了民族医药经典方筛选挖掘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从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满医药、朝医药五民族医药分论,介绍了各民族医药的源流、理论体系、方药特色和筛选挖掘的经典方,并充分展示每首经典方的方名、释义、处方组成、功效、炮制、药物基源和用药部位、现代研究的情况。全书共收录各民族医药经典方123首,其中藏医药经典方29首,蒙医药经典方30首,维医药经典方20首,满医药经典方14首,朝医药经典方30首。方剂来源于各民族的数十部医药古籍,涉及内、外、妇、儿等疾病的治疗,可初步反映我国民族医药经典方的发展和应用概况。此外,根据民族医药发展历程及理论特色,筛选出的经典方存在方名相同但药物组成、功效不同,剂量单位不同等情况;单味药物存在名称相同但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不同的情况。故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做如下规范:①民族药药物基源执行《中国药典》标准,《中国药典》未收载的民族药基源参考地方药材标准或民族药饮片炮制规范;②民族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遵循民族医药理论;③剂量单位参考原古籍记载或使用换算后的剂量单位。请读者在阅读时予以注意。
本书面对的读者主要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民族医药企业中开展民族医药研究的人员。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族医药经典方整理挖掘的技术方法,提高民族医药继承和创新的能力。
本书建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许志仁原会长、刘玉玮副秘书长,藏医药专家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达娃主任药师,蒙医药专家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奥·乌力吉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图雅研究员、内蒙古医科大学那生桑教授,维医药专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药研究所斯拉甫·艾白教授,朝医药专家延边大学药学院南极星教授对本书进行总体把关,确保内容科学、权威。本书由编委会组织全国多民族专家历时3年编撰而成,同时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1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国家中医药人教函〔2022〕6号)、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京中医科字〔2021〕169号)课题资助。在此向所有参与、支持本书编写和出版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编辑出版人员致以最真挚的谢意!
由于研究时间紧张,编委水平有限,纰漏和有待商榷之处在所难免,还请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民族医药经典方数据挖掘与应用》
编委会
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