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人体十四经,经穴众多,奇穴亦夥,各有所用。
我从事针灸医教研工作已四十年,临证又以任督经穴为常用。治疗中多有病症应针而解,患者呻吟而来,高兴离去,效如桴鼓。久之喜用任督诸穴,或刺或灸,手揣心会,思极研深,小有所得。我以为任督经穴多效,乃因契合于中医针灸调和阴阳以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
《经》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灵枢·根结》)
又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由此,数千年来,调和阴阳使之平衡就是历代针灸家们所遵循的治疗原则和根本大法。
阴阳平衡是人体生命之根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认为,致病因素虽有多种,但核心都是阴阳不和;人体疾病发生的机制是复杂的,但是从总体上可以归纳为阴阳失衡。治病求本,其本就是阴阳,中医针灸治病就是调整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又以调任督最为便捷有效。
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任督分别主人身之阴阳,统领着人体的阴阳运行。针灸任督就是调和阴阳,使机体从阴阳失衡向阴阳平衡的状态转化,以达针灸治疗的最终目的,所谓“任督调而生死定”。
试看岐伯与雷公关于任督脉重要性的对话:
雷公曰:“二经之脉络予已知之矣,请问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经气行,则十二经之气通;二经气闭,则十二经之气塞,男则成疝,女则成瘕,非遗溺即脊强也。”
雷公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肾之气必假道于任督,二经气闭,则肾气塞矣;女不受妊,男子不射精,人道绝矣。然则任督二经之脉络,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论也!”
就此对话,陈士铎在《外经微言》评价有:“任督之路实人生死之途,说得精,好入神。”
任督两条经脉十分重要,则是因任督经脉在阴阳属性中的特殊关系。
任脉出于会阴,行于人体前正中线,诸阴经循行均与之交会,“任维诸脉”(杨上善语),以承任诸阴经脉;任脉又由诸阴经与五脏相通,掌管五脏及诸阴经的气血,主人身之阴而为“阴脉之海”,对全身之阴起调节作用。
督脉出于长强,主干行于背部正中,经脊里而入属于脑,与脊髓和脑均有密切联系。背为阳,经脉位于阳位;脑为髓海,是元神之府,为诸阳之会,人体的一切神气活动都受脑的支配,是阳气功能的外在集中表现;又诸阳经循行均与督脉相交会,与全身各阳经都有密切联系,“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李时珍语)。对全身阳气具有统率、督领作用。
任为阴脉之海,以调人体之阴;督为阳脉之海,以行人身之阳。阴阳调和,疾病不生;调和阴阳,疾病当除,任督也就必然重要。
而任督的作用是体现在各自的经穴上。
经穴就像一个个功能连接传输器,联通体表与经脉、脏腑、四肢百骸。通过对任督经穴的针灸刺激,激发任督功能,达到调阴阳、通经络、行气血、和脏腑、祛病邪的目的。
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古代的针灸学家十分重视任督经穴的重要作用,用其治疗众多疑难杂症而取得神奇的效果,留下了一则则精彩的医案医话。
试以百会穴为例。仅仅百会穴针灸治病,史书就有很多记载,在史学家的笔下,针灸医师运用百会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取得优异效果的场景,犹一幅幅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取百会使虢太子起死回生
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旧唐书》记载秦鸣鹤百会刺血医唐高宗头眩
上苦头重不可忍,侍医秦鸣鹤曰:“刺头微出血,可愈。”天后帷中言曰:“此可斩,欲刺血于人主首耶!”上曰:“吾苦头重,出血未必不佳。”即刺百会,上曰:“吾眼明矣。”
《明史》记载凌云针百会复苏咳嗽绝食
里人病嗽,绝食五日,众投以补剂,益甚。云曰:此寒湿积也,穴在顶,针之必晕绝,逾时始苏。命四人分牵其发,勿使倾侧乃针,果晕绝,家人皆哭,云言笑自如。顷之气渐苏,复加补,始出针。呕积痰斗许,病即除。
医学书籍中运用百会治疗疾病的病案记载更是丰富多彩,扩大了百会穴的应用范围,给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如:
《卫生宝鉴》灸百会治疗中风面瘫验案
予自五月间,口眼斜,灸百会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
七月气塞涎上不能语,魂魄飞扬,如坠江湖中,顷刻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颊车二穴,气遂通,吐涎半碗,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遂平复。自后凡觉神思少异于常,即灸百会、风池等穴,无不立效。
《针灸资生经》灸百会治疗郁证验案
予旧患心气,凡思虑过多,心下怔忪,或至自悲感慨,必灸百会。
执中母氏久病,忽泣涕不可禁,知是心病也,灸百会而愈。执中凡遇忧愁凄怆,亦必灸此。
《续名医类案》针百会治疗狂证验案
韩贻丰治永和一少年,患风狂,百治不效。其父兄缚送求治,为针百会二十针。升堂公坐,呼少年前来,命去其缚,予杖者再,杖毕而醒,问以前事,茫然不知也。
正是古代医家留下的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让我们领略到百会穴救厄回逆之奇,体会到百会穴通督醒神之要,知晓到百会穴息风止晕之验,当然也成为我们使用百会穴之范例。由此,更使我们认识到任督经脉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经穴之上。
任督经穴的数目、位置厘定、特性、功用、主治、操作方法等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在《内经》多有记载。
如任督经穴数量:
《素问·气府论》中:“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龈交一。”
穴位的特性:
如鸠尾为任脉络穴、长强为督脉络穴均定自《黄帝内经》。“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将穴位特性所属交代清晰。
在穴位的功用上:
《内经》所列功用至今仍在临床常用,被奉为经典。如大椎退热:《素问·骨空论》谓,“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风府治风:《素问·骨空论》谓,“大风颈项痛,刺风府”。为临床所宗。
在穴位的主治上:
如腰俞,《素问·缪刺论》谓,“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按此治疗腰痛多有效果,腰俞也是我最为常用治疗腰痛的穴位。
在刺灸操作方法上:
有刺、有灸,对特殊穴位可能导致意外也有交代,如《素问·刺禁论》之“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等。
而后《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在《内经》基础上应用、总结,系统归类了任督经穴,使之基本定型,任督经穴作用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临床最为常用穴位。延至今日,任督经穴穴位名称、定位、主治等方面还多是依从于此。
我从事针灸临床近四十年,每每门诊患者盈门,诊务忙碌。在实践中,我十分喜用任督经穴,广泛治疗众多疾病。通过学习、实践和总结,对任督经穴的应用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部分急症常常针入病止,让患者及陪伴家属和随诊学生感到惊奇,对任督穴位针灸的神奇效果赞叹不已。
为回答学生“临床为什么多用任督经穴”“任督穴位为什么有如此好的疗效”此类问题,我反复思考,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穴性突出
任督两条经脉共有50多个穴位,这些穴位的治疗范围几乎囊括针灸所有的适应证,而且不少穴位特性十分突出。诸如大椎通阳,人中醒神,气海理气,筋缩舒筋,等等,在诸多穴位中具有鲜明的性质,易记易用。
2.穴用独特
任督经穴中许多穴位都有独特甚至独有的治疗作用,运用得当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如百会的提升气机作用,龈交的利肛治痔,天突之化痰止咳,鸠尾治疗癫痫,等等,皆是临证所多用。
3.穴效迅捷
由于任督直通阴和阳,应用中对一些急症常可有即刻效果。如中脘用于急性胃痛,神阙治疗急性荨麻疹,至阳缓解心绞痛,腰俞治疗腰痛,多是应针而效,这也是我喜用的根本原因。
4.穴取方便
任督穴位因分布在躯干的前后正中线,取穴也较为方便。任脉在前,腹部标志鲜明,分寸明晰;胸部穴位依肋而定,颈颌解剖标记可用;督脉行后,大椎以下穴位均按棘突,头部穴位分寸固定,面部五官结构厘定,定位十分明确。这也有利于穴位特异性的发挥。
5.穴易操作
由于解剖组织特点,任督穴位所在肌肉层大都不是特别丰满,因此,临床针刺多是单式操作方法,少用复式补泻手法,临床治疗快捷。
此外,在患者较多的时候,治疗床位难以满足,任督经穴治疗多可以采用坐位,可有效地利用治疗空间。
随着任督经穴应用增多,临证有得有悟。学生不满足于我诊间匆匆讲述,纷纷要求我将临证所得总结成文,遂索经典,问同道,勤实践,找规律,留心临床所用,记录典型病例,将个人历年临证应用任督经穴的资料与收集到的同道经验和研究整理成册,其中的点滴心得,如能有助于同道,有益于后学,我愿足矣。
杨骏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