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方古今,图呈万象:国家图书馆藏古旧舆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抗战十四年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舆图业务工作

白鸿叶

摘要: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国立北平图书馆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机构,担负着保存保护、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一直坚守在文化抗战阵线上,以坚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着图书馆的运转,努力发挥着图书馆在爱国救亡运动中的作用。本文试通过梳理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舆图业务工作,以管窥豹,追忆那段图书馆同仁保护传承中华文化的艰难岁月,展示图书馆界的爱国热忱及其在文化抗战阵线上的贡献。

关键词:国立北平图书馆 舆图 采访 编目 抗日战争

舆地图籍是国土疆域、山川河流的形象图记,历来被认为是一个主权国家领土疆域的主要依据和凭证,是特定时间点、特定地理区域内经济、文化等现象的重要承载和表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历朝历代都重视舆地图的收集整理。国家图书馆从其前身京师图书馆接收内阁大库百余种明清绘本地图开始,经过百余年的广搜博采,迄今已经收藏1949年以前编制的中文地图达8000余种,在国内外都是首屈一指。这一骄人的成绩是历代图书馆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抗战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舆图工作更是值得称道和让人感慨的。

本文试从国立北平图书馆舆图工作的采访、编目、读者服务、保存保护、社会服务、研究出版等几个方面,按时间顺序,梳理这一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展示图书馆同仁们的远见卓识和不屈的意志,展示图书馆界人士在国难危机面前对责任的坚守和担当。

一 舆图部概况

国立北平图书馆对舆图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北平图书馆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所辖之北海图书馆合组为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时候,就提出设置舆图部,“按照组织大纲,就写经室分出古地图及两馆旧藏舆图,组织舆图部;善本、舆图两部设在第一馆。”[1]1929年11月28日,教育部指令第3066号,核准《国立北平图书馆组织大纲》14条。舆图部职责为舆图的采购、整理编目、阅览及保管以及装满修补事项[2]。在1931年合组后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正式成立后,舆图为八部之一。“本馆组织设正副馆长各一人,下设总务、采访、编纂、阅览、善本、金石、舆图、期刊八部,各设主任一人,得互兼领,无其人则缺。各部更分若干组,各设组长一人,馆员、书记各若干人,分理馆务。又为学术上之必要,设编纂委员会编纂委员若干人,而各部主任及编纂部各组组长皆为当然委员。”[3]这种结构基本上沿袭到抗战后期,1942年11月30日,平馆昆明办事处填写“国内学术机关抗战以来概况调查表”。至馆中内部组织,则照国立北平图书馆组织大纲,分设总务、采访、编目、阅览、善本、金石、舆图、期刊八部[4]

舆图部自成立以来,据国立北平图书馆历年职员录记载,先后有钱稻孙、王访渔、茅乃文、王庸、金勋、赵炳勋、赵荫厚、马龙璧、贺昌群等人任职,从事相关的舆图工作。其中钱稻孙、王访渔(兼)曾先后短暂地任舆图部主任。1931年7月,王庸[5]任舆图部代理主任,近五年之久,这一段时间是王庸整个学术生涯中生活最为稳定,取得成就最多的时期[6]。1936年5月,因王庸改就浙江大学之聘,先后请假离馆[7]出任浙江大学图书馆主任一职,贺昌群接任舆图部主任。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国立北平图书馆工作重心南移,面对战事的残酷和人员的不足,国立北平图书馆依然尽可能地推动舆图工作的展开。1938年3月11日,北平馆委员会在香港九龙柯思甸道蔡元培宅召开谈话会,通过《国立北平图书馆昆明办事处工作大纲》。大纲中指定岳梓木为舆图采访负责人,并委派邓衍林进行编辑西南边疆图籍录的工作[8]。1938年4月29日,袁同礼致函王访渔等,指示平馆在平馆务。其中对于从事舆图工作的茅乃文还有专门的批示,“茅乃文君现任编审,应即停薪。一俟解除编审职务,再行恢复原薪。”[9]

在上述国立北平图书馆对舆图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的基础上,抗战时期,相关舆图工作在曲折中推进。

二 采访工作

国立北平图书馆秉承“本馆为国家庋藏要籍之图书馆,其事业自以采访最为重要”的原则,着力于地图的采访,多方拓展渠道,形成中外人士、机构赠送,利用经费购买,寄存,国际交换,摹绘摄影等多元的采访途径。抗战十四年,受时局和战事发展的影响,舆图部的采访业务呈明显的阶段性。1931—1937年,入藏数量都比较多;1938—1945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入藏藏品数量直线下降,甚至一度为零。

下面试分类以数字和表格证之。

(一)捐赠

1929年11月18日,国立北平图书馆呈请教育部通令全国征求各省志书、金石拓本及地图。“通咨各省转行所属,将新发现之彝器碑铭拓本,及民国以来新修县志,径行检送职馆,用资庋藏,而便艺林。”馆中分函各省政府,征求各项新制地图。1932年继续进行相关地图征集工作,如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创办的馆刊《读书月刊》中就多次刊登《本馆征求地图启事》“启者:图书馆中,图书与书籍并重,而图书之有关学术者,尤以舆图为最要。近代人事日繁,讲学用世,胥舆图是赖。是以本馆除骈罗典籍,供众研讨外,对于舆图一项,亦尽力搜求,以期蔚成大观,俾厌学者之望。海内外藏书人士如存有精印或原绘图本,以及其他珍贵罕见之地图,愿为割爱者,本馆悉可收购。即希随时与本馆舆图部接洽办理。倘承惠赠或寄存本馆者,无论巨细皆所欢迎。特此布达,惟希公鉴。”[10]

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努力下,1931—1937年接收的赠送地图数量稳中有涨。

1932—1933年度便获赠各县政府新测地图483种,887张[11]。1933—1934年度平馆接受各方赠地图900余张[12]。1934—1935年度各方赠舆图87种,12册,186张[13]。1935—1936年度接收捐赠舆图457种,12册,865张(多为各省县政府所制各县疆域图)。此外,又有水利工程照片、灾区照片1364张,4册,亦殊可贵。1936—1937年度各方赠地图117种、照片23种、工程图2种,西文地图34种[14]

赠送地图的重要人士有袁同礼、王庸、茅乃文、万斯年、爨汝僖等,赠图机构有各省政府、各县政府、中国营造学社、外交部、故宫博物院、交通部等。如1932年袁同礼赠《中华疆界今昔图》一幅;1932年爨汝僖赠《富荣盐场井灶视号仓垣关卡全图》四幅;1932年故宫博物院赠《故宫全图》一幅;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赠金勋绘制的《圆明园复旧图》一幅;1933年王庸先生赠《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分图》一幅;1933年徐森玉先生赠《西安市区域全图》两幅;1933年外交部赠《中华民国驻外使馆分布图》一幅;1933年交通部赠《中华邮政舆图》等四幅;1934年茅乃文先生赠《旅顺要塞之炮备及工事图》 《咸同贵州军事舆图》两幅;1934年万斯年先生赠《河南全省地图》一幅;穆林德遗赠《大清一统图》两幅。

这一时期,还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接受的普意雅赠书。前平汉路局总工程师法国人普意雅[15]去世后,其夫人朱德容女士担心散失,经法国公使同意,将测绘地图及普意雅生平购藏和自著各种书籍2000余册,地图6000余张,稿本、照片、小册子十余箱捐赠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专门开辟专室庋藏[16]。1932年10月4日,国立北平图书馆与普意雅夫人朱德容订立捐赠图书契约。“兹为纪念普意雅先生,特以其所藏遗书及地图,由普意雅夫人朱德容女士,全数捐赠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北平图书馆愿接受此项赠品,特立专室庋藏,整个保存,以为永久纪念,经双方同意,特订契约,以垂不朽。附目录一份。”[17]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由于形势的紧迫,社会的动荡,捐赠数量急剧下降。1938—1939年度,赠送舆图3种3张;照片2种20张;西文舆图3册5张;日文地图一张[18]。1939—1940年度,平馆赠地图二种[19],昆明馆接收赠送舆图48种[20]。到了1940—1941年度,无捐赠[21]

(二)购买

国立北平图书馆非常重视地图的采访工作,舆图部自成立以来不仅在数量上每年增购,且由最初仅仅收地图到扩大范围入藏如工程图、工程做法册、相关参考书和照片等。在保存中国旧有古本地图,供历史上之参考的同时,对于实用的新制之图,如参谋部各省陆地测量局实测以及私家绘制的地形图、应用河流水利矿产图等,也都一并收购收全。

但是自1937年以后,从1938年至1942年,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由于种种原因,停付了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购书费,其采访工作受到很大影响。1939年至194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档案也显示这几年新增馆藏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有中文、西文、日文三类,以书刊、杂志、地图为主。从文献种类和数量上都远逊于抗战前。下面以历年馆务报告数据来说明舆图的购藏情况。

表1 1931—1945年平馆购买舆图汇总

① 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年七月至二十一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1932年版,第14—15页。

② 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一年七月至二十二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1933年版,第9页。

③ 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一年七月至二十二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1933年版,第19页。

表1 1931—1945年平馆购买舆图汇总续一

① 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至二十三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1934年版,第6页。

② 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三年七月至二十四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1935年版,第7页。

③ 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四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1936年版,第5—6页。

④ 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五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1937年版,第4—5页。

表1 1931—1945年平馆购买舆图汇总续二

①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二十七年七月至二十八年六月),国家图书馆档案,档年报2。

②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二十八年七月至二十九年六月),国家图书馆档案,档年报2。

③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3卷5期,1939年3月,第24—25页。

④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二十九年七月—三十年六月),国家图书馆档案,档年报2。

(三)寄存

20世纪初期,我国图书馆界已开展图书寄存服务。国立北平图书馆时期的图书寄存服务走在行业前列,制定了《收受寄存图书规则》等规章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吸纳寄存图书,成果丰硕。1932年2月,营造学社瞿兑之[22]寄存家藏中文书1770种,计21862册,炮式图22幅,舆图153幅[23];1933年12月又将家藏余书203种,839册,图25幅二次寄存平馆。

1934年3月9日,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中美工程师协会、河北省工程师协会、中国营造学会联合发出资料征集函,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新近建立的工程参考室征集图书文献。征集函所附的“征书范围及办法”中称:“自藏书籍愿出让或寄存该馆者,请迳函该馆接洽。”[24]赵世暹[25]时任职国防设计委员会,得知平馆建有工程参考室,便将自己关于工程的新旧书籍136册寄存该室。[26]

(四)国际交换

书刊国际交换是国际学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补充馆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采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29年原京师图书馆与北海图书馆合并前,北海图书馆就曾有交换官书53082册。抗战期间国际交换一直没有中断,1935—1936年度西文交换地图19幅[27]

(五)复制

珍贵的地图,我馆缺藏,又不便通过购买赠送等方式获取,只能通过复制形式保存,复制的手段有多种,抗战期间主要通过摹绘和摄影进行复制。1933年11月我馆摹绘《清光绪八年中俄分界图》等8幅。1933—1934年度从欧美各杂志中摹绘外人制中国地图,已绘成20余种[28]。1934年我馆自摄清内阁大库舆图《直隶全省道里总图》等16幅。

(六)抗战史料征集

1939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与西南联大组抗战史料征集会,发布征集抗战史料启事。“按此次对日抗战,为前古未有而意义重大之民族战争,又为我国救亡图存之关键。唯历史陈迹,最易泯没,其资料苟不加搜集,转瞬即逝。今兹中华民族抗战之事迹,既系极可宝贵之史料,且可为后世之殷鉴,则其亟应从速搜集,加以整理,善为保存,传之方来,自不待言。就其形式言之,所蒐集之资料,有以下各类:(一)新闻纸;(二)期刊;(三)学术团体及民众团体之刊物;(四)私人记载信札及日记;(五)政府公报及官书;(六)各种情报;(七)秘密军事报告;(八)书籍及小册子;(九)布告宣言及传单;(十)地图及统计图表;(十一)照片及电影片;(十二)各种宣传品(包括伪组织之公报日报等);(十三)医药防疫赈灾等救护团体之文件及报告;(十四)战时前方后方服务之各公共团体报告。[29]

由于相关史料的缺失,相关的地图征集的数量无准确的数据,但是据笔者日常工作中发现若干张带有“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印章的地图文献,“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印章为灰色,竖体排列,呈长方形。具体数量尚有待继续整理确定。

三 编目工作

图书馆文献编目是指对馆藏文献的加工、整理工作,它包括对文献著录、文献分类标引、主题标引、目录组织等工作程序,最后形成一个可供检索的体系,便于读者查找和使用,同时为文献管理提供支持。由于受战事影响,1938年7月卡片目录停止印行[30]

(一)编目条例及分类法

1934—1935年度改订中文舆图编目条例及分类法条例,较前加详。制片分图名片、排架片、地名片、登记片。其附记有制图人及比例者与涉及他类互有关系者,并另制著者片、比例片、分析片[31],当年入藏各图均照新条例编辑。1936—1937年度缮制登录、排架、图名、分类、著者等目片共7000余张[32]

馆藏西文地图用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编制,有两种目录:著者目录和分类目录。1931—1932年度馆藏西文地图由曾宪三用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编制,编有著者和分类两种目录。[33]

(二)书本式目录

1933年馆藏清内阁大库特种舆图单独编成目录,并在馆刊第六卷第四号发表,1934年增订内阁大库及新购特藏舆图目录[34]。截至1932年底,馆藏中文舆图目录已编印成册,馆藏中文舆图目录第一版已售罄,进行重编,并加入新购千余种,重编后预备再版[35]。1936年完成《馆藏中文舆图目录续编》(包括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征购之地图,凡2300余种,待印)[36],1937年付印出版,共420余面,末附地名索引,极便检查[37]。双十节舆图展览之后编制了舆图展览目录[38];普意雅遗书捐赠本馆之日起,舆图部一直在编辑翻译普意雅氏遗书地图目录;编辑圆明园工程图详目;1937年编制中国地理书目[39]

(三)卡片目录

截至1933年底,入馆中文舆图均已编目完毕,共制成目片4200余张[40]。1932—1933年度编目加工西文地图344幅[41]。1933—1934年度编制入藏地图400余种,制成目片2000余张[42]。1934—1935年度入藏各图均照新条例编辑,共编700余种,制片3000余张;工程图原无目录卡片,工程参考室成立后,拟将所藏新旧工程图公开阅览,此项目片也在编制中[43]。”1935—1936年度新增舆图800余种,陆续编制目录,共写卡片2000余张。此外,工程图样1000余幅,制片2000余张[44]

四 读者服务

国立北平图书馆为推广舆图的服务工作,根据不同的服务群体,开拓和摸索实践不同的服务方式——面向普通读者的舆图阅览室以及为专业人士提供的工程参考图书馆。

(一)舆图阅览室

1931年6月25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文津街新馆落成,并自7月1日起开始阅览。舆图阅览室是供研究专门学术之用的专门阅览室。阅览时间:6月—9月8∶00—21∶00,10月—次年5月9∶00—22∶00(午餐晚餐时间书库停止半小时。除新年、国庆日及星期日外,全年开放)。1933—1934年度舆图阅览室增加新设施,增添参考书架,拟制作悬挂地图之升降架。1934—1935年度读者阅览舆图1903人[45]

1935—1936年度舆图工程阅览室增加阅览时间,星期日亦照常开放,并改善阅览手续。将阅览、庋藏两组职员分班接替,重新规定轮流办公时间,免因膳食影响阅览,将原停取书时间予以取消,每日开放达十三小时,阅览者均可随时取阅,非常便利[46]

北平沦陷后,1937年7月,阅览人数较为减少,阅览时间也随之缩短,每日下午五时闭馆[47]

(二)工程参考图书馆

1934年2月,国立北平图书馆与中国工程师学会、中美工程师协会合作,取北平馆旧藏及两学会藏工程书2000余种,成立工程参考室,并制定阅览规则,于3月1日开始阅览。

为应国家经济建设之需要,并便利工程界人士参考,1936年9月,国立北平图书馆将原来的工程参考室迁至南京珠江路942号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内,定名工程参考图书馆。“为本馆附属事业之一,馆内藏书籍杂志可分六种:1.工程参考书,2.普通工程书,3.工程期刊,4.工程小册,5.工程公司出品目录,6.工程照片。”工作除阅览咨询外,还编辑论文索引。铁路工程索引已经出版。其他在编辑中。[48]

1937年5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附设之工程参考图书馆假上海博物馆举行铁路工程照片展览,将各国最近铁路设施状况用照片图表说明之,并由铁道部代表谢奋程、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局长黄伯樵致开幕词,会期共三星期。[49]

1938年2月10日王访渔、张允亮、顾子刚三人组成的行政委员会召开会议通知南京邮局,关于本馆在南京珠江路所设立之工程参考图书馆所有邮件请转寄北平本馆[50]

五 舆图的保存保护

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文津馆区建成,库房条件大大改善,其中舆图库房钢架由伦敦Roneo钢厂承造[51]。同时,舆图相关的日常修复保护也卓有成效地进行。1932—1933年度裱订内阁大库图90余种。[52]1933—1934年度旧藏各图均有破损,重新装裱以资保藏,共装裱150余种[53]

随着战局的紧迫,为保护馆藏内阁大库、清学部遗书等善本图书,1933年5月3日,教育部指示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蔡元培馆长、袁同礼副馆长,挑选精本装箱陆续南运寄存。内阁大库舆图十三箱列为南迁之列。考虑到南方天气潮湿,不利于古籍储藏保存,所以将内阁大库舆图十三箱作为第二批,于5月6日存放在天津大陆银行货栈[54]。据1935年12月6日国立北平图书馆密呈教育部解决善本图书南运经费办法所附报表册各一份,可知南运舆图箱数共586箱,其中内阁大库舆图为15箱[55]。留在北平未能运出的地图为普通地图。[56]

1943年8月6日,教育部密电第39495号,令平馆速报战时财产损失情况。9月20日,袁同礼具文密呈教育部报告战时损失情况。本馆所藏图书,如善本部甲库之宋元明旧椠、乙库之清代精刻批校以及罕见之本、文津阁本四库全书、敦煌唐人写经以及内阁大库明清舆图,皆为国家瑰宝,非仅能以货币价格估计。国立北平图书馆战时损失估价表中舆图(贰拾万元)、样子雷宫殿模型(拾万元)、工程参考图书馆藏书(拾万元)[57]

六 研究出版

国立北平图书馆在研究方面的定位和宗旨是:为行政机关而非研究机关,其性质与科学研究院不相同,故其事业不在研究本身,而在如何供给研究者之便利。研究范围是索引编制、翻印书籍、校勘整理、目录编制等,相关成果借各种出版物发表推广,主要供社会参考。因而舆图的相关工作也在这个原则下指导进行。

(一)中国地学论文索引

索引作为近代目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目录学的发展、开展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王庸与茅乃文合作编纂的《中国地学论文索引》和《中国地学论文索引续编》,开创了编制地理学论文索引的先河。王庸、茅乃文于1932度开始编制中国地学论文索引。第一年收杂志70余种,研讨中国地理论文3000篇,分类纂辑。[58]第二年度收5000余则,参考杂志120余种[59]。该书正编出版于1934年6月,第三年度续编继续在收集中,已收得中文杂志内2000余篇,西文杂志内已收4000余篇,其自然地理及农业地理之一部分已分类完竣[60]。1935年赓续前篇,共收杂志130余种,所收论文自1933年7月起至1935年12月止,共收5000余篇,于该年度出版,全书2册,末附地名及著者索引。

1935—1936年度编辑史地论文索引。所收论文约500篇,业已编竣,并在《禹贡》半月刊第五卷第六期内发表[61]。1941年,国立水平图书馆昆明办事处宋友英负责编纂《地学论文索引》[62]; 1942年度编辑《地学论文索引》三编[63]

(二)圆明园史料汇编

圆明园为清代最有名的建筑,有“万园之园”之称,闻名中外。英、法联军之役,英法联军破京师,入园劫掠珍宝,并纵火焚毁,圆中殿宇,毁灭几近。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大的罪状之一。为此将馆藏材料编为圆明园专号,用以揭露帝国主义者的横行霸道,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这个专号首目录有三篇,均为金勋[64]所编,一为《馆藏样式雷制圆明园及其他各处烫样目录》;一为《馆藏样式雷旧藏圆明园及内庭陵寝府第图籍分类目录》;一为《圆明园详细地名表》。

1931—1932年度编纂圆明园史料汇编。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汇录汉籍中关于圆明园事件的记录文字,第二部分将关于圆明园之地样缩写模型为之摄影,第三部分将东西人士论述及圆明园文献广为搜罗,加以翻译,在馆刊史料分期登载[65]

(三)馆藏地图目录

王庸、茅乃文编著《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藏中文舆图目录》,1933年出版,共174页。该书收录1932年以前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藏舆图目录,分区域图与类图两大类。全书共收录各类地图2000余种,补遗部分收图25种。《国立北平图书馆中文舆图目录续编》于1937年出版,共426页,收录国立北平图书馆1934年至1936年入藏舆图2300余种,也分区域图与类图两大类。

王庸编著《国立北平图书馆特藏清内阁大库舆图目录》,1934年出版,共42页。该书是国立北平图书馆1918年及26年两次编目及新购进的清内阁大库舆图目录的合集。目录标出图名绘制形式(制法)、尺寸、装裱及出版日期等项目。

1933年出版王庸、茅乃文编纂舆图版画展览会目录。[66]1936年度编纂《中国边疆图籍录》搜集关于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及海防之中文书籍及舆图,约及万种,依地依时为次,业已编竣。[67]1934年编纂并出版舆图部概况(1928—1933)。[68]

自七七事变以后,内部工作分北平与昆明两部分。北平部分侧重整理及编纂;昆明部分侧重采访及出版。北平部分之重要工作为保管馆产,虽所藏善本图书均已迁移,但现存北平之普通书及文津阁《四库全书》价值上逾数百万。除责成原有职员负责保管外,并利用存平图书之便利,编辑书目及各种刊物。如《馆藏舆图目录续编》。[69]

1939年1月1日北平图书馆与西南联合大学合组正式成立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地址在昆明大西门外地坛。在开始的四个月中已初步编成《卢沟桥事变以来战局转移地图》。[70]

七 社会服务

由于地图的图形直观,方位准确,一览性强,外交、国防、经济、文化以及科学研究都把地图作为重要资料。舆图部在其工作中,利用各具特色而又比较丰富的地图藏品,为各条战线的研究工作者提供服务,发挥了地图资料的重要作用。

(一)为国家外交工作提供历史佐证

馆藏明清以来的边界地图和比较丰富的大比例尺外交地图,历史参考价值颇大,是国家外交斗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历史证据。20世纪30年代,法国殖民者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活动日益频繁,挑起“南海九小岛事件”,引起中法、法日之间的外交之争,对中国主权构成了巨大威胁。1933年8月袁同礼馆长获悉外交部正在研究珊瑚九岛的问题,并查到馆藏英国陆军部近印马来群岛地图,在各小岛名称上足以证明珊瑚九岛为中国领土,位在西沙群岛之东南,相距七八百公里,而非法人所占的西沙群岛,并将此图寄给外交部。外交部罗部长复函。“守和先生台鉴:接奉手书,诵悉。壹是承示九岛情形至为详尽,实深感佩,并蒙惠赐地图一帧,尤足以资本部之参考,耑此奉复,敬布谢忱。”[71]

(二)举办展览

展览即是向公众展示馆藏珍品,通过展览可以进一步拓展图书馆对公众的服务。国家图书馆举办展览的历史由来已久。北平沦陷前夕,国立北平图书馆多次举办舆图、样式雷图档、历史照片的展览。

1.舆图版画展览会

1933年10月10日起三天,将旧藏新购历代各种地图,如宋至清代各朝旧式地图、明清两代边防河道工程驿铺道里等图,以及各地、私人出版地图700余幅,还有馆藏版画一并展览,参观者3000余人。[72]

2.水灾展览

1935年秋,各地发生水灾,灾情奇重。国立北平图书馆于双十节日特举行水灾展览会三天,陈列历代水利工程、现代水利工程及灾区照片,以门券售价连同职员捐薪,悉数汇交天津大公报馆代送灾区,聊资赈济。

3.赴外地展览

馆藏关于江苏及南京之历史地图,选送镇江图书馆展览。1935年4月又以样子雷旧制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等处工程图样,选送上海中国建筑展览会展览,以资各该地人士之观摩。[73]

综上,国立北平图书馆在国难当头、时局混乱的抗战时期,不辱使命,坚守在文化抗战阵线上,默默而艰难地履行职责,而这一时期舆图业务也在血雨腥风中艰难开展和推进着。舆图部不仅将其所延续的前京师图书馆的珍贵舆图馆藏妥善保存保护,并在艰难时局中,积极开拓收藏渠道,因时因事,利用所藏舆图为社会各界提供各层面的服务,克服财力、人力的不足,开展相关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值得铭记。

(载于《国图与抗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图书馆员工文集》2016年12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