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论(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前言

西方文学传统的体裁分类法为三分法——史诗、抒情诗、戏剧诗,中国文学传统的体裁分类法则是二分法——韵文与散文。虽然未能出现在中西传统的体裁分类之中,但小说这种文体形式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西文苑中独占一席,疏影暗香。

在中国,“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1]。此处的“小说”并非文体的“小说”,而是“浅陋的言辞”之意。在《汉书》中,班固也论及“小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2],此处的“小说”已近似文体的“小说”,却并无“现在所谓小说之价值”[3]。班固指出小说家所做之事是记录呈报民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言。先秦诸子派别中,有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名、杂、农、小说十家影响较大,流传较广,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却被视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由此可见,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4]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小说日益成为中外作家激浊扬清、寄兴寓情的重要载体,以及普通民众喜闻乐见、情之所钟的阅读对象。而长篇小说更是成为小说中的冠冕,它的创作发表是中西文坛中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长篇小说超过一切其他种类的文学,独赢得社会的垂青:社会把长篇小说看作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从它认识到自己,从而完成了自我认识的伟大过程”[5],中国与西方均涌现出诸多传世的长篇之作。西方长篇小说于文艺复兴中茁壮发展、在启蒙运动后独占鳌头,“西方长篇小说走向成熟之后,这一崭新的近现代艺术形式,在欧美大陆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几乎成了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化景观”[6],从18世纪开始,西方的长篇小说便迎来大发展时期,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的长篇小说更是开启了辉煌的历程。

中国的长篇小说虽然也有佳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但小说在传统文体之中一直处于支流之位。直至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文学体裁分类实现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彻底蜕变——打破了传统二分法的体裁分类体系,现代四分法体裁分类体系开始流行,小说才真正登堂入室,成为“文学之大主脑”[7]。而在新文学的草创期,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成就却无法与中短篇相提并论,“发端于五四时期的现代长篇小说,并非如短篇和中篇小说那样一开始就涌现出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样一批显示出极高起点的标杆之作,它不仅出现的时间晚,内容上显得极为浅显,形式上也显得极为简单,作家们缺乏自觉的长篇小说的文体意识,多将长篇作为篇幅长的小说来创作……可以说,五四时期的长篇小说起步迟、起点低、成就平是不争的事实”[8]。随着长篇小说创作水平的日益提高、技艺的日臻成熟,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终成了艺苑之中最为夺目的头魁。

在本书中,笔者选取了张资平、平襟亚、蒋光慈、沙汀、叶灵凤、张天翼、姚雪垠、罗洪、李辉英、周楞伽、程造之、王西彦、碧野、谷斯范、田涛、无名氏的长篇创作进行论述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