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绣球》作者汤宝荣新考
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对小说《黄绣球》大加赞赏:“当时产生的妇女问题小说,最优秀的要推颐琐的《黄绣球》,30回。这部小说初发表于光绪三十一年《新小说》第2卷,至26回中止。(光绪)三十三年由新小说社印成单行本,续完。作者的真姓名不详。”[1]作者“颐琐”的真实姓名为后来研究者所发掘。1991年,林薇在《〈黄绣球〉的作者是谁?》中考证出“颐琐当为梁启超的化名”[2]。1993年,此结论被郭长海教授推翻,经其考证,得出颐琐为汤宝荣。[3]同年出版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汤宝荣”条有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汤宝荣(?—约1932前),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字伯迟,号颐琐(署见1905《新小说》,著小说《黄绣球》,后见《小说月报》),室名颐琐室、小吴船。商务印书馆耆宿,任为总记室。涵芬楼丛刊,什九经其校勘。早年师事俞曲园,工诗,李宣龚每得诗必先与之商榷。任职时沈禹钟受其益,为忘年交。卒年十五余岁。[4]至此,《黄绣球》的作者颐琐为汤宝荣已明晰。之后,有两篇文章进行了补述,[5]但汤宝荣的生平创作依然模糊不清。本文通过新发现的史料,予以补述。
一 汤宝荣生平
关于汤宝荣的生平,笔者查到一则史料,如下:
先兄讳宝荣,字伯迟。原名鞠荣,字伯繁。七岁秉母教,督课綦严。未冠毕五经,为瑞安黄漱兰学使体芳所拔识,其后治词章经诂之学。尝居吴中,问业于德清俞曲园樾、湖州杨见山岘。一时订交,如元和江建霞标、同里费西蠡念慈、铁岭郑叔问文焯,深相契合。秋试两次,房荐不售。癸巳,萍乡文学士廷式闱批“文字迥不犹人,额满珠遗,惜哉”等语。至是弃科举,漫游四方。江阴缪筱珊荃荪介入芜湖袁爽秋昶道署为记室,中间曾为苏守王可庄仁堪罗致幕中,上元宗湘文源瀚权温处道招往佐理,宗故后遂移家于沪。维时新学盛兴,新会梁卓如启超办报,邀主编辑,以政见分歧而去。宣统元年,识海盐张菊生元济,入商务印书馆。时海上文友有沤社之组,徐仲可、叶楚伧、胡朴安唱和无虚日。辛亥,为吴兴沈缦云介入南京政府,欲以教育一席相属,嗣以政权北移,复辞归海上。民四,复入印书馆,与闽县李拔可宣龚、仁和陈叔通敬第极相得。壬申闸北之变,损失殆尽,家况日落,愤郁多病,精气两衰,延绵至今,因是不起,年七十有五。遗有《颐琐室已刻诗》四卷、《宾香词》一卷,尚余集外诗文若干待刊。嫂史氏,溧阳世族,现年已七十有七矣。生子未育,以弟子先传为兼祧。
先兄一生耿介,终身遭遇皆为文字所厄。晚年孤愤绝俗,而困顿尤甚。三十年前,尚著有《汲古阁〈汉书〉校正》及《字学辨正》等卷,稿已散失不存。诗文虽刊而未尝问世,本意尚待删正,今已不及为矣。文士心血,仅仅于此。呜呼痛哉!尚乞有道君子,哀其志而悯其遇,为其润色而传之,则感德不浅也。汤寅东甫谨略[6]
由上述史料可知,汤宝荣“四月十二日病殁沪寓”[7],即民国二十六年(1937)四月十二日。关于他的生年,在《颐琐室诗》[8]中有三首诗可证:卷一壬辰[光绪十八年(1892)]《今年九月二十一日,余正年三十矣。十月十六日,余妹将于归宝坻李氏述怀陈义,手书一诗以当奁媵》;卷二戊戌[光绪二十四年(1898)]《沈君习之敬学持示其九月内所作三十自述诗,微生三十有六,亦于九月生日,感而赋此。至是已年余,不拈一韵矣》;卷四庚申[民国九年(1920)]《补寿书屏六十》其二:“翁寿今六十,我亦五十八。”由以上三首诗的题目及结合其去世时的年龄,可推知汤宝荣生于癸亥[同治二年(1863)]九月二十一日[9]。关于汤宝荣的生平履历,以简谱方式梳理如下:
汤宝荣(1863—1937),原名鞠荣,字伯迟、伯繁,别署颐琐、颐叔[10]、颐翁、颐琐室、颐道人、小吴船、颐琐堂主[11]、颐琐室主。早年受教于母,其在《颐琐室诗》序中写道:“余七岁入塾,吾母于晨夕间必亲自督课。晨尽卯,夕尽亥。非疾病、行旅、寒暑靡间。至余年十四毕,五经而止。盖教养劬劳,若是其至也。”
早年曾与费圮怀念慈、江建霞标同学。
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汤宝荣好友马琛书病逝,随后赴杭为其送葬。事毕,携马琛书遗孤马叙伦回苏州,并聘请先生教习。
光绪十三年春,去温州就馆,并接家眷及马叙伦到温州。[12]
光绪十九年,落第后,自此弃科举。
光绪二十四年,汤宝荣移家到上海。在《颐琐室诗》卷四《泬寥二首叠德声枉赠之韵仍示书屏德声》“飘忽中年落海滨”句注“余始于沪,年三十六也”。可证其到沪时间为光绪二十四年。黄漱兰卒。
居上海后,常为小型日报《采风报》《游戏报》等撰谐嬉之言数则,以此资生。
光绪廿五年,汤宝荣与李叔同、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在上海创办“上海书画公会”。
宣统元年二月初七日,张元济介绍汤宝荣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文牍课任事。[13]
辛亥,沈缦云介绍入南京政府,不久辞,归上海。
民国四年,汤宝荣出任商务印书馆总记室(总编)。
民国十二年冬,赴金陵。徐仲可作《序》赠之。[14]
民国二十一年,上海闸北之变期间,汤宝荣积攒三千元银元被兵掠。二月十九日,《申报》“失踪者之探访”中登载:汤伯迟寄寓北浙江路华安坊三弄五十号,在商务印书馆总务处任事。又高汤绣华同住一处,两家大小共有六人。是否避难他处,迄今未见消息。惶急万分,倘有人知其大略情形者,请函寄无欢喜桥高涵叔,为感。
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十二日,病殁沪寓。
民国三十年,夫人史氏病逝,年八十一。
二 汤宝荣交游
1893年8月5日《新闻报》上的《游荷花荡记》,署名颐琐堂主汤鞠荣。这篇游记里记述了汤宝荣6月9日从溧阳出发,与周筱柟、陈里千、吴逢之乘船游葑门荷花荡之事。
吴逢之(1859—1932),名素源,清末民初睢宁宿儒,著有《场南野叟诗文集》,南社社友周祥骏为其弟子。1900年8—9月,汤宝荣首倡赠谢飞卿眉史诗,《同文沪报》刊载了5首吴逢之的诗,和者有空桑后觉、湘州醉乡瘦客、求愚轩主慕逸氏(谢慕逸)、琴川短病长愁客、菊庐主人(程讷,字棣华,一字瘦蝶,号菊庐主人,江苏上海人)、赋梅庵主、小楼剩墨。而后,汤宝荣又刊登了《庚子岁暮奉赠桃椎仙史七律二首即乞粲政》诗(《同文沪报》1901年2月25日),和者有上虞畹清女史陈欣,从畹清女史的和诗可知汤宝荣与周病鸳的关系密切,周病鸳乃《同文沪报》副刊《消闲录》的主编。在1900年的《游戏报》上,登载了汤宝荣《罗君甘尝偕陆莼伯部即北上赠诗两首》《观剧桂仙作赠汪筱侬录请南亭亭长惜秋生政刊》的诗文,涉及罗甘尝、陆莼伯、汪筱侬和南亭亭长(李伯元)、惜秋生(欧阳巨源),与之和诗的有泄溪赵三。此时期与之交往的还有落花诗人、柳绿云、沈悦庵、孙漱石、李漱筒(李叔同)、许幻园、亨金、河阳旧种花主、桃椎仙史等。由此可见,汤宝荣在1900年前后已蜚声文坛。
汤宝荣定居上海后,他的交游活动圈逐渐扩大。首先是文学创作上的合作朋友。1905年,《新小说》上开始连载《黄绣球》,其作者为颐琐(汤宝荣)、二我(陈其渊[15]),是目前所见汤宝荣与二我唯一一部合作。汤宝荣除了与二我合作外,还与世弼合作《泪影书声》。世弼生平不详,只见翻译小说《珊瑚美人》《×传》及舍我《追忆一首寄芷侪师并示申伯世弼》一诗提及;与舍我合作《复仇与爱国》,舍我为成舍我;与苍园合作《虎父犬子》,苍园的身份另有文专述。汤宝荣还与铁锈合署小说《雏踪》,应为翻译作品,铁锈是否为外国原作者待考。
1919年7月22日,胡朴安等成立鸥社。汤宝荣后来加入,并召集了第二十五次雅集,为歌人陆寿卿、徐金虎饯行。鸥社成员中多南社社友,汤宝荣与王钝根、徐仲可、陈匪石、胡寄尘等多有诗词唱和。除此之外,还与陈散原、俞明震、夏敬观、陈曾寿等有来往。(《读散原觚庵吷庵苍虬四君游西湖诗呈吷庵》)
在汤宝荣的朋友圈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张元济。在《张元济年谱长编》中汤宝荣出现9次:1909年2月26日,张元济介绍汤宝荣入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文牍课;1910年4月17日,在给孙毓修的信中提到让汤宝荣代拟信函一事;5月10日,又请其代拟唐景崧调学部尚书贺信;6月22日,请其代拟致山东提学使罗顺循信;1917年8月31日,托汤宝荣代复梁启超函;1930年8月19日,托其代拟致王尔宏谢信;1931年1月16日,请其代写杜亚泉诔词;1934年3月1日,代笔写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一文。11月22日,拟复致莫伯骥书。在《缪小山辑友人信札》中,张元济16通书信有3通为汤宝荣代笔。在张元济的书信集中,存有一封致汤宝荣的信,信中张元济请汤代笔,致贺华友何东与夫人麦氏婚后五十周年及齐尔司君八十五岁生日。[16]
汤宝荣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了二十余年,深得同事的爱戴。在他去世后,商务印书馆同人鉴于其身后萧条,无钱归葬,遗孀待养,发起了《为募集汤颐琐先生赙款公启》[17]:
汤颐琐先生,高才硕学,节概耿介。在本馆服务二十余年,平日深得张菊翁、王总经理、李经理诸位先生之器重。不幸于四月十二日病殁沪寓,先生生平不事积蓄,其夫人亦年逾古稀,复翳双目,生子未育,故身后颇为萧条。文人穷厄,自古同悲。兹经王总经理诸先生发起征赙,谋为恤嫠卜葬。现将启事及先生行谊附后。
敬启者:
汤颐琐先生,节概孤高,学诣渊懿。子云博览,曾见重于承明《东野诗》,穷竟自乖于生事。蹉跎遂老,块垒犹存。长日佣书,耄年取给,比以孱躯奄尽,众药失灵。殡舍萧条,一棺空寄,洵极人世之惨怛者矣。乃其夫人亦逾古稀,复翳双目。所生都尽,余息何资?念丧乱之未平,终鲜兄弟;欲缓急之可恃,惟求友生。尚望与先生有雅故者,慨发弘情,共施援手。俾其夫人得所扶助,赖以因依。止遗嫠饮泣之哀,成后死可宗之德。先生旅榇亦亟须卜葬,拟就公墓豫营同穴,庶几百年有托,一瞑无虞。想为诸君子所深闵而矜许者欤。如承惠赐赙款,请交上海河南路商务印书馆姚伯南、任心白两君代收。汇齐报告,是所企祷。
王云五 姚伯南 夏剑丞 黄蔼农 陈叔通 李拔可
张菊生 徐新六 傅纬平 黄仲明 庄百俞 任心白
同启
除了张元济外,汤宝荣抚恤遗孤之事也值得提一笔。据马叙伦《石屋馀沈》载:余父与丈契似金兰,然无谱系之联。夫人则与余母结盟,内外之交皆无间也。余父殁前,欲托孤于丈。及卒后一年,丈自苏州至杭会葬。挈余归苏州,延刘先生题为余授课,盖有延陵挂剑之意,风谊为余所感佩终身矢之者也。[18]
三 新见五部汤宝荣小说
关于汤宝荣的著作,除已为人知的《黄绣球》《颐琐室诗》《宾香词》外,还有不少散落在报刊上的作品。目前查到的小说有3部,翻译作品2部,如下:
1.《背影》:碌鹿、颐叔著,载《小说月报》1916第7卷第9期。该篇主要介绍某乙到长沙兄家拜访,因留住下来,在后花园无意间望见对面洋楼上一个靓影,于是陷入了单相思的困境。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洋楼主人家亲属国宾,为见得相思女子真容,不惜找由头日日跑去见国宾,直到月余后的国庆节,才见到相思女子的真容,原来,自己梦境里的美妙女子是一个“丑鬼”,他的美梦终于惊醒。
2.《泪影书声》(短篇):世弼、颐琐著,载《小说月报》1916第7卷第11期。该篇主要介绍竹生父子读书改变人生的故事。竹生读书,最后贫困潦倒,年轻而亡,家贫无以葬,赖友人相助得以入土。鉴于此,其母其妇力阻止竹生子读书。后在其生前好友王氏的以身劝教及资助下,其儿入新学校,留洋三年,最终功成名就。从创作主旨看,实为讥讽迂腐的科举制及传统教育,鼓励新学。
3.《虎父犬子》(短篇):苍园、颐琐著,载《小说海》1916年第2卷第10期。在此须指出的是,《虎父犬子》重登《商旅友报》时,署名为苍园。此文实为说教之篇,讲述了祖孙两代发家、败家的过程。祖父靠盘剥及放高利贷发家,祖父置一切亲情而不顾,眼里只有金钱,积累了万贯家财。到了孙子辈,因其父母早亡,偏于溺爱而忽略了成人之教育。到其临死托孤,因生前寡情,养孤之人亦无心尽责,最终孙子夫妇染上鸦片之瘾,好吃懒做,荡尽家产。
4.《复仇与爱国》(短篇):舍我、颐琐合译,载《小说月报》1916第7卷第11期。该篇主要讲述大尉、露西斯隐居安洛村,由医生伯伦治足疾,而后大尉夫妇系列举动引发伯伦怀疑,进而逐步探秘,到最后才得知事情真相:大尉夫妇留学德国,德人罗菲亚爱上露西斯,因露西斯拒绝而生恨,并将仇恨转移到露西斯回国后与之结婚的大尉身上,设计毒杀大尉。大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杀了间谍罗菲亚,自己也因此牺牲。露西斯在大尉死后到爱尔兰粉碎了罗菲亚党徒的阴谋,最后践行了“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诺言。
5.《雏踪》(短篇):铁锈、颐琐译,载《小说海》1916年第2卷第10期。此乃一篇翻译侦探小说。小说述一银行总经理柯比携家人去非克门避暑,其女儿葛丽在拍球戏玩中突然失踪,随后围绕寻找葛丽而展开叙事。最终在科伦的帮助下,破解迷案,绑架葛丽者乃柯比的侄子域臣。文章大量的篇幅描写域臣沦落、加入绑匪团伙、实施绑架葛丽的过程。
从以上五部作品来看,虽为合作,但思想上与汤宝荣早期小说《黄绣球》可谓一脉相承。《黄绣球》主张男女平等、自由。《背影》的主人公某乙的“恋爱”经历,足以说明男性对女性外貌的在意。本一乡下人,追求新思潮,刻意打扮自己,但内心并没有褪去传统思想,否则,不可能见到所恋之人真容而“熟睡”。《泪影书声》则继承了《黄绣球》鞭挞科举毒害文人之笔。竹生读书之后贫困潦倒,死无葬身之资。竹生子读书,则功成名就,二者区别在新旧之学。旧学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也束缚了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扼杀了人们求新求变的意识。《雏踪》虽为翻译小说,其对域臣沦为匪首的经历,与《虎父犬子》中的“孙子”堕落过程,都意在指鸦片、高利贷、黄赌为危害社会的毒瘤。
[1] 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5页。
[2] 林薇:《〈黄绣球〉的作者是谁?》,《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
[3] 郭长海:《〈黄绣球〉的作者颐琐考》,《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
[4] 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页。
[5] 徐新韵:《对〈黄绣球〉作者颐琐就是汤宝荣的补证》,《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范紫江:《清末优秀长篇〈黄绣球〉及其作者颐琐考》,《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9年第2辑。
[6] 《同舟》1937年第5卷第8期;另《张元济全集》录此文,未确定日期,见张元济《张元济全集》第5卷诗文,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90页。
[7] 《同舟》1937年第5卷第8期。
[8] 汤宝荣:《颐琐室诗》,民国十五年(1926),汤氏刻本2册(1函)。
[9] 朱德慈:《晚清小说家琐考》,《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1期。
[10] 张元济:《张元济全集》第1卷·书信,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82页。
[11] 《新闻报》1893年8月5日第1版。
[12] 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4页。
[13] 《张元济年谱长编》将汤宝荣(颐琐)、汤鞠荣误为两人,见张人凤、柳和城《张元济年谱长编》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2页。
[14] 徐珂著,李云编选、校点:《仲可随笔》,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15] 陈其渊,字石泉,号涤骨,别署二我、嘉定二我,江苏嘉定人,《申报》《自由杂志》都曾刊载过他的照片,但具体事迹不详。从当前能见到的报载作品看,也是一位多产小说家,在《自由杂志》《申报》《小说新报》等报刊上发表十余篇小说。1928年3月21日,《申报》登载二我著《刘家庙二杰全传》《张乙轶事》《秦丐》三部小说广告后,报刊上难觅其鸿爪。
[16] 张元济:《张元济全集》第1卷·书信,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82页。
[17] 《同舟》1937年第5卷第8期。
[18] 马叙伦:《石屋馀沈》,建文书店1948年版,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