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密学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家学是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巴蜀地区,文化世家大族历代不绝,两宋时期尤其兴盛。蒙文通先生就曾说:“中国之世族盛于晋唐,而蜀独盛于两宋。”[1]如眉山苏氏、井研李氏、仁寿虞氏、浦江魏氏等,可谓绵绵瓜瓞,影响深远。及至明清时期,新都杨氏、新繁费氏、蓬溪张氏、罗江李氏等接踵而起,亦负盛名。其中的新繁费氏家族是明末清初四川新繁(今四川新都)最著名的文翰世家,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是费经虞、费密、费锡琮、费锡璜祖孙四人,后世称“四费”。今天新繁东湖公园还保留有“四费祠”,矗立着费氏四贤,供世人凭吊瞻仰。

“四费”中以费密最为知名。费密(1625—1701年),字此度,号燕峰,明末清初学者、诗人、思想家。他幼承父训,博学善文,后遭乱家毁,出入兵戈,辗转迁徙半天下。终寓扬州,以教授、卖文为生。晚年屡辞清廷征辟,守志穷理,阖户著书,学绩卓著。费密建道统、辟理学、尊古经、重训诂,开乾嘉学风之先声,于哲学、经学、史学、文学、书法、医学皆有精深造诣,村居数十年,著作宏富,清人张邦伸评云:“蜀中著述之富,自杨升庵后,未有如密者。杨主综览旧闻,密则独摅己见,较杨更精。”[2]

费经虞(1599—1671年),费密之父,字仲若,号鲜民,曾任云南昆明知县,后迁桂林太守,时值战乱,未到任即引疾归。后随子密流寓扬州,讲学著书以终,门人私谥孝贞先生。经虞邃于经学,雅擅诗文,费密为学多受到费经虞影响。

费锡琮(1661—1725年),费密长子,字厚蕃,号树栖,人称直敏先生,又称青箱先生。少承家学,绝意仕途,与弟锡璜日相歌吟不辍。长而以诗古文词名。

费锡璜(1664—?),字滋衡,人称孝节先生。费密次子。博学多才,甚有诗名。康熙三十五年(1696)游京师,与黄叔成、刘静伯倡立古诗社,为时所称。今存《掣鲸堂诗集》《掣鲸堂诗钞》《贯道堂文集》《汉诗总说》。章学诚曾作《书〈贯道堂文集〉后》,于费氏家学颇致钦赞。

费氏家族奕叶为儒,志行高迈,文采斐蔚,在当时即享有盛誉。作为文献故家,他们为后世留下了数量丰富的历史文献遗产,其学术思想在明清巴蜀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即在明末清初中华学术文化大背景下,亦是亮丽一笔。至目前为止,新繁费氏文献尚未有系统标点整理,费氏学术也无系统全面的研究著作。有鉴于此,本书拟在系统的文献整理基础上,编撰《费密学案》,以完成对四川新繁费氏较全面的研究。之所以选择用传统“学案”体方式研究费密与新繁费氏学术,是因为学案体以人为纲,荟萃文献,更能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