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诗人心态与诗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由复古走向性灵——吏隐心态下的晚明诗歌

嘉靖之后的隆庆皇帝朱载垕仁慈宽厚,嘉靖朝形成的皇权与臣权之间的斗争有所缓和,而缓和的时局也使各种思想有所抬头。然而内忧外患的时局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夏言、严嵩等几任辅臣的惨剧依然在士人们心头萦绕,大臣内部的党争依然激烈。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为进行改革而推进的强权政治,要求思想高度统一,对一切不适应改革实施的“异端”思想采取了清除措施,隆庆以来有所舒缓的诗人们又绷紧了敏感的神经。张居正雷厉风行的改革无疑有利于延续支离破碎的大明王朝,甚至在各领域出现了中兴局面。然而遗憾的是张居正病逝后,明王朝的当权者没有将改革延续下去,而是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对改革派进行了血腥清算。万历十二年,张居正遭遇了当权者残酷的抄家,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国家机器的有力控制者,最终连其家人都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张居正专权后留下的权力空白,在其死后引起了各种政治势力的殊死搏杀,这包括皇帝与内阁之间、阁臣之间、内阁与其他大臣之间的权力争斗。各种势力之间展开的斗智斗勇虽然在表面上形成了某种权力均衡,但这种无休止斗争形成的权力均衡,客观上导致了万历皇帝厌恶政事与不理朝政的恶果,皇权旁落又引起宦官与后宫势力的抬头。至此,宦官掌权、后宫乱政与文臣党争成为明王朝最终走向覆亡的慢性毒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万历皇帝不理朝政造成的政治混乱与激烈党争,却正好刺激了张居正十年专权下的疲软士风,晚明各种思潮如开闸泄洪一般奔涌而出。讲论心学不再受到限制,王学空前流行。阳明心学的传播与转变一定程度上抚慰了诗人们受伤的心灵;泰州学派的崛起,李贽思想的传播,催生了一批批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狂狷者。但是晚明几任首辅血淋淋的结局,以及政绩卓著的张居正死后的悲惨境遇却始终萦绕在诗人们的心头,成为诗人们挥之不去的梦魇。因此,一方面,传统儒士的政治理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心灵,这使他们有着积极的参政理想;另一方面,残酷腐败的现实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无所适从。可怜的晚明诗人们在那个可悲的时代,在出仕与致仕间犹豫徘徊、备受煎熬。他们既不愿割舍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又不得不抱着明哲保身的处世心态。复杂的诗人心态导致晚明诗坛论诗诸说纷纭,例如徐渭的“本色论”、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主情说”、屠隆的“适性说”、袁宏道的“性灵说”、江盈科的“元神活泼说”、陶望龄的“偏至独造说”等。本章主要探讨“吏隐”心态下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