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言
援华会,即“英国援华运动总会”(China Campaign Committee,英文缩写为C.C.C.,以下简称援华会或援华总会)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成立于英国的民间援华团体,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分会遍及全英,有中国在“西半球最忠实朋友”之称[1]。
在援华会成立之前,英国的和平组织和团体已经开始利用各种途径揭露日本的侵华野心。援华会与其他团体和派别的区别在于出发点和关注点。多数和平团体主张援华和谴责日本侵略是基于慈善和道义,而且中国的抗战只是其众多关注点之一。援华会则是为中国而生,自始至终坚持政治和救济两条腿走路,执着地坚持全面援华、兼顾国共两党。从1939年成立到1950年被英中友好协会取代,援华会在英国和世界援华团体当中起到了纽带作用,与荷兰、比利时、法国、美国、印尼、澳大利亚和南非等都建立了联系,成为当时援华运动的世界信息发布中心。
援华会的活动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援华会是通过议会运动实现其诉求并对英国政府施加影响。中英、日英之间涉及中国的事件发生时,援华会便积极推动组织议会质询。其次,在宣传抗战方面,援华会不遗余力,提供“一切关于日本侵略问题之讲演者及文献”,将中国政府的宣传材料分发给报章刊物[2];广泛报道有关国共联合抗日的新闻以及取得的胜利,使英国民众看到了中国抗战的意义和反法西斯运动胜利、世界和平的希望,也坚定了英国民众反对绥靖政策的决心。最后,援华会尊重中国文化,无论是维护传统文化还是新兴文化,都是援华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援华会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支援中国,多次举办各类展览、戏剧演出和电影播放。
救助工作一直是援华会的主要活动之一。除了抗战初期的医疗和物资援助,援华会筹集启动资金在解放区建立了国际和平医院,并持续援助医院的运作。援华会组织援华医疗队赴中国协助红十字会进行军事医疗服务。援华会还募集善款,帮助中国工合运动和路易·艾黎的培黎学校。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英国也卷入亚洲战场,与中国成为盟友。1942年6月,“全英助华联合总会”(British United Aid to China Fund,直译英国联合援华基金,简称助华联会或联合助华会,英文简称BUACF)成立。援华会隶属助华联会,和后者就分工达成了一致:医疗救济通过助华联会,所有的政治问题归援华会。
抗战结束后,援华会在解放战争期间没有明确表明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但坚持英国人民应该了解中共的立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挑起内战的行为。内战接近尾声时,白朗琳(又译白朗宁,即司徒永觉夫人Hilda Selwyn-Clarke)作为名誉秘书期间,援华会逐渐演变成为英国工党政府和中国接触的中间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积极推动中国人民民族解放事业的自发民间团体的角色已开始发生变化。1949年12月的英中会议上,原援华会部分成员成立了进步团体英中友好协会,取代援华会成为促进中英民间交流的主要组织。1950年9月5日,援华会组织了最后一次公众活动,从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援华会从成立起,在大多数时间里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坚持统一战线原则,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维护同中国人民的友谊,援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搭建了一个“高度团结、创新、有效的宣传平台”,“呼吁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国家之间不再有侵略和干涉”[3],增强了世界和英国民众对困境中的中国的认知和援助。但同时,援华会由于其自身背景的复杂性,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其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