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1644细菌部队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国内外研究“荣”1644部队学术梳理[10]

依据现有文献史料确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有日本罔顾国际公约与人道法则,惨无人道地使用了《日内瓦议定书》禁止使用的细菌武器(及化学武器),致遭受细菌武器攻击区域(及附近)出现疫病大流行,引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美国波士顿学院社会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安全研究计划高级研究员珍妮·吉耶曼(Jeanne Guillemin)认为:日本在“1934年至1945年期间实行了一项生物武器研究计划,其军队唯一地制造了国家间疫病的流行。……日本人试图让这些瘟疫的暴发看起来是由季节或其他自然原因引发。”[11]“日本生物武器计划的社会与政治背景是日本对中国的入侵。”[12]

日本自侵占中国东三省后,为了其更为深远的侵略扩张意图,谋划并为进行细菌战准备,将东三省作为其细菌武器研发实验基地。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又将研发、实战基地扩至中国关内,在北京、南京、广州建成三支与“关东军防疫给水部”(以下称731部队)同一性质的(细菌)部队,即华北防疫给水部(以下称“甲”1855部队)、华中防疫给水部(以下称“荣”1644部队)、华南防疫给水部(以下称“波”8604部队)。后来,又依托华中防疫给水部总部(基地),建立一支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南方军防疫给水部”(以下称“冈”9420部队)。这些日军细菌部队对外一律打着“具有误导性的名称”[13]——“防疫给水部队”的幌子,掩人耳目,遮蔽其罪恶的细菌战行径。细菌武器实验(实战)区域更是扩大到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地区及南太平洋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海外总共建成六大细菌部队,其中有五大细菌部队建在中国境内(参见表0-1)。

表0-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外六大细菌部队一览

(一)国内外研究“荣”1644部队的基本资料

1.《前日本陆军军人因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材料》(以下简称《伯力审判材料》)

该书是国外第一部公开揭露日军细菌战事实真相的证言集,苏联莫斯科国立政治书籍出版局1950年出版俄文本,随后,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译为中、日、英、法、德等国文字出版。书中主要内容是对苏联俘获的12名日军细菌战犯的审讯词及证人的证词。其中,佐藤俊二、柄泽十三夫、川岛清等日本细菌战犯的供词及证人古都(日本细菌部队人员)等人受审时的证言有不少内容与“荣”1644部队有关。但《伯力审判材料》一书披露的仅为伯力审判全部材料的一小部分,至今仍有大量审判案卷储存在库,未公之于世。加上伯力审判一个月后(1950年2月1日),苏联驻中、美、英大使在同一天照会三国政府,建议“最近其内委任特别国际军事法庭”审理日本细菌战战犯。但美国对该提议反应“低调和沉默”,未做正面回复。[14]致使本可获得更多日本细菌战事实真相的可能成为不可能,给后来学术界研究日本细菌战史造成不利影响。

2.《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汇编——细菌战与毒气战》

这是国内最早的一部与日本细菌战史有关的档案文献资料汇编,由中央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科院联合编纂而成,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该资料集“细菌战”部分,以日俘口供档案、日伪档案、中国抗战时期的文献档案等为主,揭露日军细菌部队在华进行细菌武器人体实验、细菌武器实战罪行。其中与“荣”1644部队相关的资料主要在第一部分“二 其他细菌部队·荣字1644部队”和“三 日军在华细菌战·浙江、常德”,但在“一 第731部队·大规模的细菌生产和惨无人道的人体细菌实验”中也包含有与“荣”1644部队有关联的内容。

3.《井本日志》

《井本日志》馆藏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图书馆,是原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曾负责联络实施细菌战的作战参谋进本熊男(大佐)的业务工作日志。《井本日志》曾被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室编撰《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时引用过,但《大本营陆军部》中并未引用《井本日志》中与细菌战有关的日志内容。《井本日志》中有关细菌战的内容是1993年被日本中央大学教授吉见义明“偶然”发现的。《井本日志》的第7、8、10、11、13、14、18、19、22卷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日本参谋本部指令731部队、“荣”1644部队联合实施浙江细菌战(1940年)、湖南常德细菌战(1941年)、浙赣细菌战(1942年)的经过。吉见义明将《井本日志》中的这些内容摘录下来后编辑成《日军细菌战》,发表在日本学术期刊《战争责任研究》(2号,1993年冬季号)上。1995年,吉见义明依据《井本日志》及其他日文资料撰写《731部队与天皇·陆军中央》,由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井本日志》中有关731部队、“荣”1644部队细菌战史实的记录,成为侵华日军细菌部队在中国南方浙、赣、湘三省实施细菌战的铁证;《井本日志》和《731部队与天皇·陆军中央》提供的材料可以证实731部队、“荣”1644部队的细菌战活动与日本陆军中央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井本日志》是迄今为止研究日军细菌战史最为重要的日文史料之一。

4.《侵华日军细菌战纪实》

郭成周、廖应昌二位先生通过耙梳多种文献资料缀辑而成,燕山出版社1997年出版。《侵华日军细菌战纪实》第六章是关于“荣”1644部队概况、南京九华山细菌战剂工厂、各种证言证词、日军“荣”1644部队在浙、赣、湘实施细菌战的各类文献资料集成,较为全面。

5.《日军侵浙细菌战档案资料汇编》(1—10册)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浙江省档案馆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2019年出版,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中国南方地区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浙江地区)”的阶段性成果。该文献按省级档案、各市县档案分册编成,主要选自浙江省内各综合档案馆所藏与侵华日军浙江细菌战有关的民国档案资料,少部分选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与侵华日军浙江细菌战有关的重要资料,且多为影印;资料选编时间范围为1939—1948年。该文献是深入研究侵华日军浙江细菌战罪行的第一手资料。

6.《罪证: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史料集成》

张华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中国南方地区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湖南及周边地区)”的阶段性成果。该书是第一部关于日军对中国常德实施细菌战的史料集,收录了湖南文理学院日本侵华细菌战罪行研究基地十余年搜集、整理的日军常德细菌战珍贵历史文献,包括中、日、美、苏等国档案文献、历史报刊资料、口述历史、对日诉讼词等,是研究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的重要参考。

7.《侵华日军细菌战重要外文资料译介》(以下简称《译介》)

李海军等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中国南方地区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湖南及周边地区)”的阶段性成果。该书译介了日军侵华细菌战的重要日文和英文资料,如《井本日志》,日军细菌战论文及战后美国对日本细菌战情报秘密调查后撰写的报告等,这部著作是研究“荣”1644部队细菌战罪行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8.《1940年宁波鼠疫史实》

黄可泰、邱华士等编撰,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该书以较为详细的史料证实“荣”1644部队与731部队联合实施“宁波细菌战”的详细经过,是研究1940年“浙江细菌战”的重要文献。

9.《罪证——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史实》

邱明轩编撰,三峡出版社1999年出版。该书以大量史料(包括很多口述史料)证实731部队、“荣”1644部队于1940年、1942年对衢州实施细菌战的罪行。

10.《辛巳劫难——1941年常德细菌战纪实》

邢祁、陈大雅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该书以收集本地档案文献及细菌战受害者“口述历史”为主,可作为研究日军常德细菌战史的重要参考。

11.《泣血的控诉:侵华日军细菌战炭疽鼻疽受害幸存者实录》

李晓方编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作者通过走访浙、赣、湘三省细菌战受害地的炭疽鼻疽受害者,以图文形式反映了受害幸存者的现状,是研究侵华日军使用炭疽鼻疽细菌武器致害浙、赣、湘三省居民的重要实证及口述资料。

12.《日本生物武器作战调查资料》(全6册)

由日本学者近藤昭二与王选等搜集、整理、编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出版,该书为有关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生物武器使用的多国档案文献集,包括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军事研究机构、日本国会图书馆等档案文献,对日本在华实施细菌战的意图、研制、过程等问题做了披露;该资料集还收录有战后美军调查官前往日本调查的有关日本细菌战资料及其下落等内容,对研究与揭露日军侵华细菌战罪行具有史料参考价值。

13.地方文史资料辑录的当事人、亲历者回忆

如:《宁波文史资料》[15]收录有孙金鉐、倪维雄1963年的回忆文章《宁波的鼠疫惨祸》和王祖同的《抗日战争时期宁波鼠疫纪实》;《常德文史资料》(1985年内部发行)收录有邓一韪的《日寇在常德进行细菌战经过》;《丽水文史资料》[16]收录有陈史英的《侵华日军在丽进行细菌战罪行昭彰》《侵华日军在丽水实施细菌战罪行纪实》。

(二)国内外研究“荣”1644部队的学术成果

1.学术论文

截至2020年12月底,通过中国知网总库,以“主题”为检索对象,检索“1644部队”,共计26条结果,含学术期刊17条(篇)、学位论文2条(篇)、会议2条(篇)、报纸2条(篇)、其他3条(篇);以“篇名”为检索对象,检索“1644部队”,共计17条结果,含学术期刊13条(篇)、学术辑刊1条(篇)、学位论文1条(篇)、会议1条(篇)、一般期刊1条(篇);以“全文”为检索对象,检索“荣1644部队”,共计47条结果,其中学术期刊34条、学位论文8条(篇)、报纸1条(篇)、其他4条(篇);以“篇名”为检索对象,检索“浙江细菌战”,共计20条结果,含学术期刊15条(篇)、会议1条(篇)、报纸3条(篇)、其他1条(篇);以“篇名”为检索对象,检索“常德细菌战”,共计28条结果,含学术期刊22条(篇)、学位论文1条(篇)、报纸2条(篇)、会议1条(篇)、其他2条;以“篇名”为检索对象,检索“浙赣细菌战”,共计3条结果,含学术期刊3条(篇)。

已公开发表的以“荣”1644部队及日军华中细菌战为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主要是由中、日两国专家学者撰写(请见“中国知网”的“论文”条目)。由于知网收录的论文并不十分齐全及检索词条有限,论文数量实际多于从知网总库检索到的结果(包括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在此将已发表的论文情况进行简要陈述。

1950年1月至2月,《人民日报》陆续刊载了多篇侵华日军华中细菌战受害重灾区(浙江、湖南、江西)知情者、幸存者的回忆(控诉)文章,对“荣”1644部队细菌战罪行做了初步揭露。1950年3月,新华时事丛刊社《正义的审讯:苏联审讯日本细菌战犯案经过》(1950年4月、7月又分别在上海、山东刊行),介绍了苏联滨海军区军事法庭对山田乙三等12名日本细菌战犯的审讯情况,其中有少量内容涉及侵华日军“荣”1644部队。

1950—1980年,学术界极少有这方面的专题论文发表。20世纪80年代,日本接连发生文部省篡改高中历史教科书和政府官员美化侵略的事件,日本正义之士、中国学者及地方文史工作者开始关注侵华日军细菌战问题。中国学者主要利用有限的文献史料,对“荣”1644部队的基本情况及其犯下的罪行作叙述性“介绍”。如卢江1986年发表《日军南京荣字第一六四四部队的暴行》一文,主要叙述了“荣”1644部队的概况、活体实验、参与宁波细菌战等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热门”。中、日等国学者及中国地方文史工作者不断发掘新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解读”各类史料,研究视野更为开阔、视角愈加多维,对“荣”1644部队南京总部及各支部的细菌战罪行(部队建制、活人实验、细菌武器制造及实战等)予以深刻揭露,有的论文还针对一些此前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辩证方法进行了学术探索与争鸣。如:夏茂梓1990年发表《侵华日军在常德作战中曾使用过细菌武器》一文,主要介绍了日本《每日新闻》记者竹田昌弘到南京二史馆查阅常德细菌战“第一手材料”及《每日新闻》,揭露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的历史“真相”。1995年11月,水谷尚子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了由其舅公石田甚太郎回忆、经她整理的关于“荣”1644部队的《证词》后,学术界开始给予深度关注。1997年、1999年,《浙江学刊》相继发表日本学者森正孝的《日军细菌攻击的初步展开》、水谷尚子的《崇山村的鼠疫流行与1644部队》、藤本治的《浙赣作战与细菌战》,对“荣”1644部队的细菌战“本质”及细菌攻击“受害”进行了探讨。中国苏、浙、湘、赣等地学者随即“跟进”,截至21世纪初,发表了不下百篇论文。如:高兴祖、朱成山的《侵华日军一六四四细菌部队活人实验受害者遗骸的考证》(2000年),丁晓强的《日军对浙江的炭疽攻击》(2002年),胡介堂的《日军南京“荣”字1644部队细菌战始末》,张连红的《侵华日军南京1644部队与731部队之关系研究》(2002年),经盛鸿的《侵华日军在南京的秘密武器实验与战争实施》,包晓峰的《日军对浙江实施细菌战的罪行综述》(2005年),吴永明、谢志民的《侵华日军江西细菌战的危害与战争遗留问题》(2005年),陈致远的《日军常德细菌战致死居民人数的研究》(2006年)等。

21世纪初至今,浙江、湖南两省的“中国南方地区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团队成员通过与日、美学者合作,深度利用旧史料,不断挖掘新史料,发表相关论文达数十篇之多,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些论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探究了与南京“荣”1644部队有关的一系列学术问题,越来越接近“荣”1644部队细菌战罪行的历史“真相”。毫无疑问,这些论文成果对拙著撰写大有裨益,可以借鉴与引用。

2.学术专著

(1)解学诗、日本学者松村高夫等著《战争与恶疫——七三一部队罪行考》[17]。该书1998年版属于中日学者共同的研究成果,是“第一部揭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中国各地战场使用细菌武器的历史专著,也是该领域唯一以中、日两国语言出版发行的著作”,学术反响较大,其中第4章“浙赣细菌战”、第5章“常德细菌战”、第6章“中国政府的防疫战”,对研究“荣”1644部队颇具参考价值。该书2014年版本增加了“附录”(2篇文章),对进一步解读原731部队人员金子顺一细菌战论文《PXノ效果略算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美国学者谢尔顿·H.哈里斯著、王选等译《死亡工厂:美国掩盖的日本细菌战犯罪》[18]。该书对深入研究美国掩盖日军细菌战犯罪事实真相及“荣”1644部队罪行史有参考价值。该书旨在揭露美国掩盖的日本细菌战犯罪。该书第八章的标题为“南京的细菌战死亡工厂”,该章主要利用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资料与日本方的相关著述相印证的方式,正视“荣”1644部队的罪恶史,对“荣”1644部队成立的背景、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等都进行了探究性陈述,可谓是英文著作中揭露“荣”1644部队罪恶史篇幅最多的著作。

(3)吴永明著《太阳旗下的罪恶:侵华日军上饶细菌战揭秘》[19]。该书作者结合中、日档案文献史料及在江西玉山、上饶、广丰等细菌战受害地调查所得“口述历史”,对“荣”1644部队与731部队在上饶地区实施细菌战及江西防疫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可作为继续研究浙赣细菌战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

(4)丁晓强著《关于浙赣地区日军细菌战的调查研究》[20]。该书作者通过对宁波、衢州、丽水、玉山等地实地走访调查,将“口述经历”和受害事实、数据相结合,“全面揭露日军在浙赣地区的反人类罪恶的卑鄙行径”。该研究成果对浙赣细菌战之研究较为系统,对笔者研究“荣”1644部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日军在浙江细菌战专题研究》[21]。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中国南方地区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浙江地区)》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浙江省有关市、县党史部门(史志办公室)分工合作编撰而成。共26个专题,“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日军在浙江进行细菌战的经过及造成的严重恶果,以丰富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罪行”。该书成为笔者从事“荣”1644部队专题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

(6)杨玉林、辛培林著《细菌战》[22]。该书属于步平、辛培林主编的《日本侵华新罪证系列丛书》中的一部,书中收录有部分常德细菌战的报刊档案文献,对“荣”1644部队的罪恶行径做了简要陈述,并收录了原“荣”1644部队军画兵石田甚太郎的证言。对研究“荣”1644部队有一定的文献参考价值。

(7)金成民《日本军细菌战》[23]。该书属于大部头著作,书中第三编利用中、日传世文献史料对“荣”1644部队的机构队伍、细菌研制及实验、细菌战、销毁罪证等方面做了叙述性介绍;第四编利用中、日、苏传世文献史料,对“浙江战区细菌战”“湖南常德细菌战”做了史料性较强的叙述。该书对继续研究“荣”1644部队具有一定的史料文献价值。

(8)陈致远著《日本侵华细菌战》[24]。该书被称为“目前国内最新、最系统、最全面的研究日本侵华细菌战的著述”。该书第7章对“荣”1644部队的建立及其细菌战活动做了万余字的论述,第4章对731“远征队”(又称“奈良部队”)与“荣”1644部队联合实施浙江细菌战、常德细菌战、浙赣细菌战做了较大篇幅的论述,选用史料客观公正,学术梳理眉目清楚,学术论证严谨正宗,对笔者进行“荣”1644部队专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作用。

(9)陈致远著《纪实: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25]。该书是作者在多年积累的中、日、美、苏档案历史资料基础上,以“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对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的经过、造成的危害、中国反细菌战斗争等进行了“深入详尽的研究和揭露”。该著作对笔者研究常德细菌战颇有启发意义。

(10)拙作《控诉: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受害调查》[26]。从口述史学角度切入,以历史档案文献为佐证,借助计量史学方法,研究和揭露了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造成的各种社会危害。

综上,目前研究“荣”1644部队细菌战史领域,确实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但以论文居多,缺乏多视角、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基于这一研究现状,笔者不揣浅陋,拟用自己10余年来搜集、准备的中外文献资料(档案文献、学术论著等),借助笔者所在单位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研究基地平台,加上自己研究“荣”1644部队的既有基础,力图多维度展开探究,架构一个对“荣”1644部队的新的认知体系。拙著瑕疵难免,权为铺路之石、引玉之砖。诚望海内外专家学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