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航道图志”的概念界定
现代航运书籍中,“航道图志”是指关于航路航行安全方面的图表和记录。从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看,凡是汇集编纂的关于航行安全所必须的图书都可以归入航道图志。在种类上,航道图志不仅包括航道图、航路志(航行指南),相关的灯塔表、潮汐表、航行历书、航行报告、水道测量公报、航行杂志、航行布告等杂类都算其中的一种。[68]狭义上的航道图志,主要是航道图和航路志两种。而就内河航道图志而言,其主要类型也就是各类内河航道图和航路志。一般而言,编绘内河航道图,主要通过测量内河深浅、底质、岸线、岩石、沙滩、障碍物等航道地物,最终按照一定的符号与记法在纸面上缩绘而成。[69]
在本书中,笔者对清代民国长江上河航道图志的考察,也是以内河航道图和航路志(航行指南)为主要研究文本,包括各类航用图、锚地图、滩险图、港湾图等,同时参以其他各类航行文献,兼顾图像与文字双重文本。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地图测绘技术传入之前,用山水画技法和形象符号编绘的航道图或航路图志曾是中国传统长江上游航道图志的主流,如果用现代西方科学概念去硬套中国传统航道图志的绘制体系,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因此,笔者在使用“航道图志”的概念时,既涵盖了西方科学体系编制的现代航道图志体系,同时也兼顾中国传统航道图志编绘的历史事实。
本书研究的时间范围聚焦于清代民国,主要因为这一时期是长江上游航道图志编绘转型的关键阶段。特别是晚清川江行轮兴起以后,长江上游内河航运亦向现代性转变。以清代民国(特别是晚清民国)作为本书研究的时间范围,有助于分析近代中西文化交汇背景下绘图技术的转型过程,进而阐发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此外,本书关于“长江上游”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长江干流金沙江与川江主航道,沿岸支流暂不涉及。[70]特别是后者,即长江上游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川江航段,全长1045千米,沿途受大小峡谷约束,不仅险滩密布,水文环境亦十分复杂,对船舶航行造成较大的影响,但又不至于无法航行,其在整个长江流域内河航运中都具有典型性。[71]
(二)研究方法
就研究路径而言,本书拟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厘清清代民国不同类型长江上游航道图志的文本流传和谱系关系。因为不了解航道图志编绘的基本脉络,就无法辨明其内容特征与文本价值。其次,将长江上游内河航运变迁与航道图志编绘有机结合起来。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历史文献学方法
这是本书的基础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清代民国长江上游航道图志文本信息的考订工作,包括图目整理、时间判读、背景考证、版本梳理等方面。其中,判读舆图绘制时代与所表示的图面信息,是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进行古旧地图整理的主要内容。
2.地图史学方法
这是本书的重要研究方法,主要用于分析不同类型长江上游航道图志的传承关系。目前,地图史学界依据图面地物表现内容、绘制技法相似程度、文本载体保存状况,作为古旧地图文本谱系关系的判读方式。这一较为成熟的地图史学方法,也将为笔者所采纳。
3.田野考察方法
上述两种研究方法,只是对古旧地图文献的文本解读与纸上作业。对长江上游河道形势进行实地踏查,方可有效验证古旧地图绘制的实际情境。具体操作过程为:针对一些可作为个案的航道图志,设计详细的田野考察方案,分析其绘制视野以及地物表现,并对其误差进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