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乡村空间书写流变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乡村小说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乡村小说的文学史研究。例如,丁帆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以20世纪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概述了乡土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描述了乡土小说的审美特征,对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做了具体的论述,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乡土小说发展的整个脉络。王孝坤的《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源流》,以代表性乡土作家为节点,在“点—线—面”研究框架中,对乡土文学的发源点、发展轨迹、叙事手法等方面展开研究。叶君的《乡土·农村·家园·荒野——论中国当代作家的乡村想象》对乡村小说中的“乡土”“农村”“家园”“荒野”四种文学景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和文本阐释,论述了这四种想象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开拓了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研究的新空间。白烨的《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大系》对乡土小说创作的发展与演变做了全面的概述和总结,并针对1979年以来乡土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研究。王华的《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归纳和梳理了新世纪乡村小说的几个主要的主题,探讨这些主题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并比较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小说的主题,指出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的新变。陈国和的《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从贾平凹、阎连科和陈应松的作品入手,从乡村生态、乡村政治与乡村寓言三个方面,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问题。陈继会的《理性的消长——中国乡土小说综论》则从群体文化主体出发,分别从乡土小说的发展轮廓,乡土小说的写作主题,农民的文化心态嬗变与重建,乡土小说的艺术选择轨迹等方面,对现代乡土小说进行了全面且完整的叙述,并对文学现象进行透视和探讨。魏家文的《民族国家视野下的现代乡土小说》从民族国家建构的角度,选取了不同时期乡土作家的作品,阐释表现中国的农民变化、反映中国乡村发展的一系列作品的意义,探讨不同时期乡土小说与追求民族国家的梦想之间的关系。刘瑶的《中国20世纪乡土小说史话》从文学与文化批判的视角,论述了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发展演变的历史,挖掘乡土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化精神。以上研究主要从文学史的角度,从宏观层面对乡村小说的发展与演变轨迹进行研究。

二是乡村小说与文化的研究,包括乡村小说与地域文化的研究,乡村小说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的研究等。例如,赵园的《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分析经典乡村小说,研究与探讨了知识分子对土地、农民的文化感情及精神联系,揭示了作家与乡村、农民之间的文化关系及其文学表达方式。崔志远的《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新时期乡土小说论》探讨了新时期乡土文学的地缘文化风貌,分析了刘绍棠的“运河文学”中的燕赵文化,贾平凹商周系列小说中的三秦文化,汪曾祺和高晓声小说中的吴越文化等。张瑞英的《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以四个作家群体,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乡土小说的生命主题进行历史性观照,发掘乡土文化的地域文化资源。孟繁华的《重新发现的乡村历史——本世纪初长篇小说中乡村文化的多重性》针对21世纪初长篇小说中欠发达的中国乡村文化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中国乡村潜隐的文化问题可能仍然是中国最本质、最具文化意义的问题。郭翠英的《传统与变迁——从80年代农村改革小说看农民社会文化心理的嬗变》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农民社会文化心理的转变。贺仲明的《“农民文化小说”:乡村的自审与张望》以赵树理、高晓声、刘震云的创作立场和艺术风格为主,探讨农民文化小说的发展特点与创作轨迹。周水涛发表了系列乡村小说与文化研究的论文,一方面是以新时期的乡村小说为分析对象,探讨乡村小说与文化意蕴、农民文化。如《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以新时期乡村小说为研究对象,以作品的文化意蕴为研究重点,分析乡村小说文化内涵的静态构成和动态建构方式。《新时期乡村小说农民文化人格审视》通过对经典乡村小说的分析,从文化人类学或人性的角度,审视了农民文化人格。另一方面是以20世纪90年代的乡村小说为分析对象,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守成的必然性,以及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冲突。如周水涛的《90年代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守成》《一种文化能指的新意味——评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中的“父亲”》《面对文化冲突的乡土恋歌——简评迟子建90年代乡村小说的创作》《城市进逼下的乡村——90年代农村小说的文化思考》《守望乡村 拒斥城市——评90年代农村小说的一种文化思考》,等等。伍世昭的《90年代乡土小说文化价值取向论》将20世纪90年代的乡土小说的文化价值取向归纳为批判精神、“恋乡恋土”情结、回归之旅,揭示乡土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精神价值的探求与重铸,等等。以上研究主要立足点在乡村小说叙述中体现的文化现象。

三是乡村小说的艺术形式研究。包括乡村小说的叙事范式、叙事风格、审美艺术等。例如,周新民《近二十年长篇小说乡村现代性叙事规范的拆解》论述了近二十年以来叙事规范的重新建立,从而消解了“十七年”长篇小说的现代性叙事规范。洪治纲的《1976:特殊历史中的乡村挽歌——论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通过分析长篇小说《平原》中的人物人性变化,呈现乡村社会伦理体系。萨支山的《试论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论述了在三部作品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如何“建立故事的‘真实’的话语等级”,分析三部长篇小说的书写范式及其历史意义。邓雨佳、刘川鄂的《困顿境遇中的坚守——刘醒龙〈天行者〉论》从对现实乡村体制的批判,人物命运的荒诞,以及人物道义之善及其缺失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认为作者从理性的角度思索民办教师转正过程中所遭遇的坎坷及其成因,从而思考折射现实中的问题,具有丰富的意蕴等。周立民的《隐秘与敞开:上塘的乡村伦理——读孙惠芬的长篇小说〈上塘书〉》从叙事学角度,论述了孙惠芬的长篇小说《上塘书》的书写特色,以及人物在强大的乡村伦理的压制下所表现出的人性。惠雁冰、任霄的论文《从“负重”到“从轻”——论〈香飘四季〉对农业合作化题材长篇小说叙事模式的改写》从叙事模式角度论述了小说《香飘四季》,认为小说从“社会本质秩序的断裂”“阶级斗争生活的移位”与“乡土意识的复苏”三个方面改写了当代文学中有关农业合作化题材长篇小说的叙事范式。何镇邦的《贺享雍乡村叙事的正调与变调——试论贺享雍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创作》论述了贺享雍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叙事风格与叙事语调。曾金华《论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的叙事张力——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和〈艳阳天〉》为例从叙事学角度,发掘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文本深层所内蕴的叙事张力。阎浩岗的《作为文学史链条一环的“十七年”长篇小说》论述了“十七年”长篇小说优秀作品中的小说文体,结构与语言等小说艺术特色。范家进的《“互助合作”的胜利与乡村深层危机的潜伏——重读三部农村“合作化”题材长篇小说》讨论了三部描写20世纪50年代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中主人公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心理和精神上所遭受的震撼与裂变。段金柱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从审美范畴研究当代中国长篇小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的思想、审美与历史价值。林惠琴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十七年”长篇小说的审美特征》从审美视角论述“十七年”长篇小说。刘津的硕士学位论文《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中的村官形象初探》通过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中的村官人物形象来剖析人性。以上主要从作品的叙事范式、叙事风格、审美艺术、采用的艺术手法等方面展开研究。

四是乡村小说的空间研究。目前,关于乡村小说的空间书写的研究,仅有张文诺、张玉贞、吴玉玉等青年学者的论文。例如,张文诺的《解放区小说中的乡村空间叙述》从小说的空间书写看乡村文化变化,论述了解放区小说地主大院是阶级压迫的表征;乡村公共场所控制权的更替,突出权力文化的网络意义;强调农民住宅的公共性意义,弱化其私人性意义。张玉贞的《空间中的“政治”——“土改小说”再解读》分析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长篇小说的文本,以文本中建筑空间的变化映射土改时期我国新政权建设与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的思想改造。吴玉玉的《私人空间的消逝——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乡村生活书写》以“十七年”时期典型长篇小说为例,论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社会中公、私空间界线的消逝,公共生活空间的无限延伸侵入了农民私人生活领域,并使后者在一种不合法的名义下自行隐退。此外,在学者叶君、韩春燕、赵园的著作中,有部分章节涉及了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小说的空间书写。叶君的博士学位论文《农村·乡土·家园·荒野——论中国当代作家的乡村想象》将文学中的乡村分为“乡土”“农村”“家园”“荒野”四种景观空间,并对其进行论述。韩春燕的著作《文字里的村庄——当代中国小说的村庄叙事》在第四章第二节,将村庄空间分为自然物象、房屋建筑、生产生活器物等空间类别。赵园《地之子》以“大地”“荒原”等空间意象论述了小说中的乡村空间书写等。以上关于乡村小说的空间书写研究对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未见关于中国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乡村空间书写的研究,仅有部分学者对贾平凹、莫言、苏童等当代著名作家的部分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人物角色等进行研究。如劳伦·贝尔法(Lauren Belfer)、保罗·哈钦生(Paul E.Hutchinson)、王德威、金克雷(Jeffrey C.Kinkley)、卢恩(K.C.Leung)等学者对贾平凹的乡村题材长篇小说《浮躁》的叙事艺术进行了评论。部分学者对莫言的长篇小说进行了研究,如朱玲《勇敢的新世界——论〈红高粱家族〉中“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和陈雪莉(Shelley W.Chan)《从男性王国到女儿国:论莫言的〈红高粱〉和〈丰乳肥臀〉》研究了小说中的人物角色。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曾于2005年以《来自中国的两部小说》为题,对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和莫言的《丰乳肥臀》进行了评论。以上研究未有涉及中国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中国当代乡村小说的研究呈现如下几个特征:首先,从宏观研究层面看,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是,大多仅对某一历史时期的乡村小说展开研究,如对“‘十七年’时期乡村小说”“新时期乡村小说”“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新世纪乡村小说”的研究,研究单一且静止。事实上,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中,不同时期的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书写的乡村,反映的是当时历史时期社会变迁下的乡村,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因此,需要对整个当代不同历史时期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书写的乡村,进行动态且全景式的研究。其次,对小说中映射的乡村文化特色,如地域文化、农民文化、传统文化特色的研究较多,而分析小说反映的乡村社会变迁的研究较少。然而,乡村小说,尤其是现实题材乡村小说,往往是乡村社会变迁的镜子,不仅具有文学史意义,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当代乡村社会的变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需要对其做系统整体的研究。最后,从微观层面看,目前单篇论文研究较多,对小说中的叙事范式、叙事风格、审美艺术等艺术形式研究十分丰富,而对小说中的“乡村空间书写”研究较为少,仅有几位青年学者的论文。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本书将系统、整体、动态地将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的乡村空间书写,放置到整个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下去研究,通过挖掘小说中呈现的乡村空间的变化,揭示中国乡村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