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从传统意义上讲,小说的研究是从时间序列上展开,关注时间维度下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变化,等等。事实上,小说的空间书写,不仅为小说故事情节作铺垫、作背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空间书写也映射了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变迁。然而,目前研究乡村小说的成果虽多,但主要是针对乡村小说的文学史、文化表征、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对小说中关于乡村空间书写的研究尚且薄弱,特别是对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的乡村空间研究几乎空白。小说乡村空间的书写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叙述,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认为,小说空间呈现着社会关系,小说中人物事件以及情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与空间的变化有着紧密关系。他说:“每一个社会——因此每一种生产方式及其亚变种(即所有被普遍概念例证的社会)——都生产出一个空间,它自身的空间。”[1]新文化地理学的代表人物迈克·克朗(Mike Crang)也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地理景观的简单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景观。”[2]文学作品将那些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消失的乡村风景,以文字形式记录了下来,特别是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呈现的空间想象是现实世界的映射。达比(Clifford Darby)在1948年对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笔下的西萨克斯点评道:“任何一部小说均可能提供形式不同,甚至相左的地理知识,从对一个地区的感性认识到对某一地区和某一国家的地理知识的系统了解。”[3]同时,“苏联美学家卡冈在阐述艺术同生活现实相联系的系统时,将文学划分到艺术活动领域,认为它(文学)是文化的形象‘肖像’”[4]。由此可见,小说中地理空间的书写可以让人对这一地区有系统的地理(空间)知识的认识。小说书写中的地理属性上的空间流变,也反映了现实世界乡村地理(空间)的变化。小说中的空间书写,也是反映这个地域文化的“肖像”。小说书写的空间具有社会性与文化性,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书写的地理(空间)知识的变化,观照这一地区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但是,小说中的地理空间的书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小说书写的地理空间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小说中呈现的地理空间书写的流变,来观照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过程。可见,小说的空间书写,不仅具有文学史意义,还具有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中,鲁迅是乡村小说的开创者,他在1919—1924年,先后创作了《阿Q正传》《祝福》《故乡》等小说,客观真实地描写了浙东水乡的乡村景象(空间)。根据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等作家的创作,鲁迅认为“乡土文学”创作者的身份应该是离开了家乡、对故乡故事的回忆创作,作品具有“乡愁”的情调。此后,中国书写乡村的作家层出不穷,如萧红、沈从文、废名等,他们秉承鲁迅的精神,将目光投向乡村的风土人情,表现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人性,他们的作品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的不同风貌。以蹇先艾、台静农、裴文中等为代表的作家,发表了一系列反映乡村生活的小说,他们继承的是鲁迅的艺术风格和精神立场,表现乡村文化的落后与封闭。可以说,他们都是小说乡村景象(空间)书写的先行者。但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小说书写,立足于通过书写小人物的命运,揭露封建社会下乡村的黑暗面,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因而,小说乡村景象(空间)的书写除表现乡村风土人情外,主要是为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变化作铺垫。之后,以叶紫、沙汀、艾芜、柔石等人为代表的作家,开始转向通过描写中国乡村的社会现象,以体现时代变化带给乡村与农民的影响。直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后,当代作家逐渐将乡村小说的视点,放在了表现乡村阶级斗争与乡村生活上来。以赵树理、周立波、柳青等为代表的解放区作家,将乡村的书写与时代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体现现实乡村的变化,通过书写乡村来展示整个社会的变革,政治的斗争和农民的蜕变,乡村小说的现实主义书写越来越浓厚。新时期以后,以贾平凹、路遥、张炜、孙惠芬、关仁山、周大新等为代表的当代作家,更加关注社会历史发展下乡村的农民生活、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他们创作了大量丰富的现实题材乡村小说。可以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描写乡村的现实题材小说,堪称当代中国乡村生活形象的编年史和风俗画,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与社会文化史研究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乡村发生了巨变,其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发生了变迁,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地对乡村空间进行重构。生活来源于现实社会,乡村空间成为了乡村文化再生产的主要场所。作家利用自己敏锐的感知,观察乡村世界和农民,创作出映射时代变迁的现实题材乡村小说。这些现实题材乡村小说呈现的乡村空间变化,正是乡村社会与文化变迁产生的直接结果。“像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等作品,全景式记录了中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过程,在表现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5]文学,特别是现实题材文学,反映而且参与了这个空间变化的过程,成为中国乡村发展变迁的见证人和代言人。当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几次重要社会变革都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每当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有关政治革命或启蒙等类型的文学作品中书写的地理空间也会随之更换。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书写,看到当代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的空间书写流变,分析其社会与文化变迁。
本书从聚落空间、民居空间、民俗与民间信仰空间、生产空间、商业空间、工作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等乡村空间书写的文学叙述中,来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以及现代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这些文学作品书写的空间演进和流变,也是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结果,隐含了不同历史时期乡村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审美观念的嬗变和更新。
本书从多维视角对中国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书写的乡村地域地貌、乡村场景、物象景观等多重叠加空间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乡村空间生产的内在隐秘。通过研究小说呈现的各类空间意象,来展现小说空间书写背后所隐藏的乡村民俗文化、乡村信仰文化、乡村政治权力文化、乡村居住文化、乡村生产与工作文化、乡村商业文化、乡村休闲娱乐文化的特点及变迁。小说中对乡村自然环境、人造环境的描写,不仅是客观的物理空间的再现,而且包含历史环境中人们对社会与历史的理解。本书重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的乡村空间书写,研究空间书写的对象,空间书写的特点,从而研究空间书写流变映射的整个当代中国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本书研究中国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乡村空间书写呈现的地理学属性上的空间变化特征。空间书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不仅有当时地理学上的自然因素,也有每个时期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以及作家思想的影响,从而侧面反映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变化。本书首先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小说中书写的乡村空间的变迁,再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研究小说乡村空间书写呈现的社会与文化成因。空间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通过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的乡村空间书写对象与特点的变化,从文化与社会的视角研究乡村空间书写变迁的过程,发现空间在小说书写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通过对乡村空间的叙述,动态呈现了中国乡村空间的变化,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乡村社会与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