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统论(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天人思想的内涵

天道观的核心内容是诠释天人关系。无论是神灵之天、道德之天还是自然之天天道观,在天人关系上,其共同之处是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的关系。殷人祭祀神灵的过程,本身就是人与神进行交流的过程,通过仪式表达对神灵的礼敬,获得神灵的庇佑;周人所称的以德配天,是希望通过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获得天的认可,继而获得神秘的天命;在天象观察和日常经验中,更是感受到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一种关联。这种观点本身会使人摆脱孤独,有了温馨、和谐的感觉!我们不妨在万籁寂静的月夜,闭上双眼冥想,想象一下人世间的俗事能够与上天完美的星空相对应,天象与人事能够有一种神秘相通的意念,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会是一种多么有力的慰藉!这能给杂乱无章的人生带来意义!这种感觉我们能体会到,我们祖先能体会到,其他不同种族的人都能体会到。美国现代物理学家、《思维简史——从丛林到宇宙》的作者伦纳德·蒙洛迪诺,写到自己老父亲年轻时曾饱受纳粹恐怖行径摧残,在不久于人世之前告诉儿子说,希望物理法则是真的,因为不管人类有多糟糕,和天上那些完美、浪漫的星星都有可能是由同样的物质构成,这种可能性让他深感安慰。作者听到父亲这番话后感到大吃一惊。作者在回顾两河流域文明到近代西方17世纪初期的开普勒时代后,写道:“开普勒依然确信是上帝让宇宙遵循‘几何美感’的原则,行星的运动很有可能是行星的大脑在判断它的角度,计算它的轨道之后产生的结果。”他引用了历史学家埃德加·齐尔塞耳的话:“人类似乎非常想以人类社会的形式去解释自然。”并继续写道:“我们试图描述自然法则的尝试出自想要理解自己存在的天然意愿……我们通过大脑创造故事来描绘我们的生活,我们把自己学到的和经历过的东西拼凑在一起,最后形成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世界观。”[43]

从这位现代美国人的言辞中,我们能体会到:人类总是不由自主地把社会的生活与自然界的活动对应起来看,把自然规则与人类社会规则相互比较和借鉴。这种做法至少带来几个好处:一是确立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二是给人类生活带来某种确定感;三是寻找到人类生活的意义;四是获得解释社会生活之所以发生变化的原因。华夏先民所形成的独特的天人思想,解决了人和社会的若干大问题。第一个问题,解决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西周以来形成的主流观点是“天地间人最贵”,这与古埃及、古希伯来和古希腊文明关于人的看法完全不同。神权统治下的社会,人只是神的奴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获得神的恩宠。第二个问题,解决了政治活动是主动还是主静的问题。从北斗星位置恒定不变,北斗七星乃至满天星辰围绕北极星旋转这一现象,不难想象出人间政治秩序的模样,君主施政应当静虚无为、垂拱而治。它成为中华文化主流意识之一。当然,也可以从“天行健”中得出“君子自强不息”的观点。这同样是中华文化主流思想的一部分。关键就看如何解读天象。不管是主动还是主静,政治须围绕一个中心,几乎成了恒定的观念。[44]第三个问题,解决了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从天象的循环往复联想到人类社会、人类事务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社会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曾长期主宰着人们的头脑。后来出现的邹衍“五德终始”说,就不会是个人随意杜撰的产物。第四个问题,解释了人类社会变化的动因。西周以后逐渐形成的主流看法是:天地人都是由阴阳之气构成,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比如,地震是阴阳失衡,刮风下雨是阴阳交错,就是人体生老病死也是阴阳失调。阴阳变化成了解释一切事物发生的原因。第五个问题,解决了人间祸福发生的原因。天人关系是如此密切,观察天象就可以预知人间祸福。日月变化,尤其是五大行星的变动,成为人世间灾祸和福禄的根据。

古代思想遗产中相当复杂的天人关系,为日后各种天人学说提供最初的素材。一般来说,“神灵之天”天道观倾向于更密切的天人关系,天与人之间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关联通道,以至于发展出“天人感应”的思想;“道德之天”天道观倾向于天人同道,天之道与人之道尽管有差异,但本质相同;“自然之天”天道观更倾向于天人同体但异道,天有天遵循的自然法则,人有人遵循的社会法则,发展出“天人相分”的思想。天人感应、天人同道、天人相分,以及天人同体、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等,总体上都是讲天与人之间有密切关联,但在具体内涵上又有明显差异,这形成了中华文化一大特色。在整个学术思想传承中,这些思想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