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从主导登月竞赛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2章 进入地金转移轨道

一瞬间,掌下的人工点火按钮,带着30万km/s的电信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向五公里外的发射台!

01工位上,长四捆的箭载计算机,早已通过自动点火序列下达了点火信号。

随着人工点火信号的到达,人工指令与电脑指令相辅相成、珠联璧合,最终融为一体。

SRB固体发动机点火、一级的6台巨浪发动机点火!

大约仅过去半秒不到,长四捆火箭的尾部便轰然喷射出三道白烟。

“长四捆加油!”

“起飞起飞起飞!”

“好,去吧!”

控制中心发射团队的工程师们激动的握紧拳头,双手离开了键盘。

接下来便无关他们的事了。

火箭点火后的控制权只在箭载计算机手中,软件和代码会指引它去往天空。

地面唯一能干扰火箭的接口,就是总指挥身前被聚碳酸酯罩子锁住的自毁按键。

白烟过后,火箭开始喷射出橙红色的火焰。

固体助推器溅出的氧化铝粒子,则拖起两道长长的耀眼白光,几乎能闪瞎附近的摄影机镜头。

只是一眨眼的功夫,这枚重达680吨的庞然大物就从发射台缓缓浮起,没有任何滞涩。

所有人兴奋的叫好。

长四捆火箭排出的红棕色废气、与氧化铝粒子的白烟,不出所料的吞没了整座发射工位,没有一台摄影机能看清里面的状况。

场面宛如天花乱坠。

紧接着,一枚雄赳赳、气昂昂的火箭从蘑菇云里钻了出来,势不可挡的冲往天际线。

“起飞T零,洞勾时三十五分幺拐秒四两幺毫秒!重复,起飞T零,洞勾……”

“长四捆初期飞行方位角勾十八度,东南方向西沙群岛五公里,高度八公里……”

地面摄影机还在苦苦追踪着火箭的去向,但不甚清晰的分辨率远没有光学望远镜那么高效。

因此众人眼前的屏幕,已是一团无比模糊的马赛克了。

工程师们激动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控制台回传的遥测参数上。

首先是两枚固体助推器在燃烧90秒后,完成了分离。

紧接着是一二级分离。

又过了一分钟,保护远曦一号免受大气摩擦的整流罩宣告分离!

这意味着远曦一号已经抵达了100公里高度的冯·卡门线外,已经处于接近宇宙的真空环境中。

远曦一号被二级火箭送进一条近地停泊轨道后,二级火箭也爆破分离了。

探测器的太阳能帆板开始贪婪的吸取太阳能,并转入工作模式。

但很快,制导小组的工程师向总指挥传来消息,说远曦一号的导航系统发生失灵,飞控计算机找不到方向了。

总指挥立即向身后的孙老总求助。

孙希济仔细分析遥测数据后,用丰富的经验判断,这是长四捆火箭的颠簸过于强烈,导致远曦一号的陀螺仪被‘晃晕’了头。

如果现在贸然重启飞控计算机,远曦一号很可能再也找不回金星的方向。

它将在这条近地停泊轨道不知疲倦的四处乱窜,直到耗光燃料为止。

为今之计,就是静观其变!

时间过去90多分钟后,在控制中心的众多工程师焦灼等待中,第二次飞到澹州上空的远曦一号下传了新的遥测数据。

数据显示,飞控计算机的纠错保护程序开始介入故障,导航系统已全面恢复正常!

这场意外被计算机自己给纠正了过来。

总指挥和孙老总都长舒了一口气,立即恢复与远曦一号的通信,并上传新的变轨指令。

坐在一楼的陆航,跟老师庄国栋同时拿起了笔,开始验证数据,计算实际飞行轨道与理论飞行轨道的误差。

陆航快速浏览着电脑屏幕的数字,他能感觉到黎援朝已经站了起来,充满审视与好奇的盯着自己手里的坐标纸、草稿本。

此时,远曦一号接收到变轨指令后,继续朝太平洋的方向飞去。

部署在太平洋上的长江七号测控船,探测到了这个小东西发出的信号,并很快传回数据——

远曦一号由200×400千米的近地停泊轨道,成功拐入一条更高的、200×5万千米的椭圆轨道!

来自印尼、太平洋、芭西、欧洲各地的跟踪站,如潮水般将遥测数据从世界各地传来。

每传来一组新的数据,陆航就得追加一次计算,以便给出更准确的判断。

橙色坐标纸上的点渐渐连成一条曲线,而陆航握笔的手心也攥出了汗。

他判断远曦一号的轨道,正在逼近第二宇宙速度的临界点。

也就是逃逸地球所需的11.2km/s的速度!

只要探测器能突破这个速度,那么它便能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朝着内太阳系的金星而去,完成壮游计划的开门红!

轨道的计算从上午进行到下午,又从下午到晚上。

吃过晚饭后,一直到凌晨一点。

连续奋战一天的陆航,已经很长时间没休息了,但他一点没觉得疲惫,反而愈发亢奋。

他摒弃杂念,开始全神贯注的处理着坐标纸、草稿本和计算机的每一组数字。

距离远曦一号进入200×5万千米的轨道,过去约15小时30分钟后,终于传回了最后一个关键节点的遥测数据。

电传打字机的嗒嗒声在②号厅的各个角落响起,响亮而清晰,打破了十多个小时的沉寂。

这是远羲一号重新绕回了200千米的近地点,并开启了最后一次霍曼转移。

下一条轨道——

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5400万千米!

近地点在地球,远地点在……金星!

当陆航根据这组数据,计算出探测器已经积攒足够多的能量,并且ΔV、轨道倾角与金星匹配一致时。

他终于平静下来,一抹笑容在嘴边不由自主的浮现。

“你小子笑什么呢?”

一旁的庄教授年事已高,从白天计算到晚上,又开始腰酸腿痛了,于是一边捶背一边询问这个学生。

陆航将新的坐标点涂写在纸上,然后起身对庄国栋、对孙老总以及所有工程师说:

“远曦一号成功了。”

“它已经进入了200×5400万千米的地金转移轨道,飞行速度为每小时4万8千公里,轨道倾角3.5°,满足最佳相位角。”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六月份,远曦一号将首次抵达金星,并为我们传回照片!”

陆航宣布完自己的计算结果,整座控制中心②号厅的工程师们全都大声欢呼起来。

他转过身,看着远曦一号的雷达飞行路径图,仿佛看到如太空般广袤无垠的星际未来,正在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