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堂春①
落红铺径水平池②,弄晴小雨霏霏③。杏园憔悴杜鹃啼④,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撚花枝⑤。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释】
① 画堂春:又名《画堂春令》。宋王诜有“画堂霜重晓寒消”句与此调名相关。《词律》卷四、《词谱》卷六均列秦观此作,双调,四十七字,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四句三平韵。《词谱》收别体四种,略有减字或添字。《词律》沿《类编草堂诗余》卷一之讹,将秦观此词误作徐俯词。
② 落红:落花。李贺《兰香神女庙》诗:“沙炮落红满,石泉生水芹。”
③ “弄晴”句:阴云遮蔽了晴日,细雨密密麻麻下个不停。弄,可作欺侮解,引申为遮蔽。霏霏,形容雨丝之密。韦庄《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小雨”下久了照样也会沟满河淌,否则首句的“水平池”(即水满池塘),便无以着落。
④ 杏园:园名。在长安曲江池西南,唐代进士及第者赐宴于此。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已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善书者纪之。”唐诗中多以“杏园”比喻进士及第。刘沧《及第后宴曲江》诗:“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也有以之表达落第惆怅之感者:“几年辛苦与君同,得丧悲欢尽是空……知有杏园无计入,马前惆怅满枝红。”(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先及第苗绅先辈》诗)秦词之“杏园憔悴”,则意近温诗。杜鹃啼:杜鹃,在此不只是生物概念上的一只小鸟,它又名杜宇、子规等,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杜宇号曰望帝,后归隐让位于其相。杜鹃鸣声凄切,音似“不如归去”。这里的“杜鹃啼”,岂非婉转表达词人落第后的失意心情?
⑤ 手撚花枝:用手指夹着花枝。“撚”,有的工具书将其作为“拈二”的异体字,义同捻,用手指搓转。
【心解】
对于此首的编年,至少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元丰元年(1078)少游第一次应礼部试,失意而归”所作(《秦观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种是“似为元丰五年(1082)作者应试不中抒发苦闷”(《秦观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三种是“内容写富者闲愁,可推知作于元祐年间”(《秦观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研读此词大都会征引胡仔的这样一段话:“(秦太虚)小词云:‘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用小杜诗‘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所谓“用小杜诗”系指上引“莫怪”二句是出自杜牧的一首题作《杏园》的七绝,其前两句为:“夜来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贴匀”。上述胡仔的话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作于元祐年间”的说法,但胡仔没有探究“小杜”诗的题旨所在。其实杜牧此诗与孟郊的《登科后》(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写举子登科后的“春风得意”,尤其是作为公子王孙、一举高中的“小杜”,其诗虽然比孟诗含蓄一些,但是仍然掩饰不住心满意足的神情。字面上同样是“杏园憔悴”,但其用意则完全相反。杜诗中的“杏园憔悴”意谓按当时习俗,有专人抢先到“杏园”采来盛开的杏花,插在登科者的冠冕上。惟因包括自己在内的高中者大有人在,无怪“杏园”为之“憔悴”。这种“憔悴”则令其感到无上荣光,而秦词中所写的“憔悴”系指杏花因过时而败落,象征着与自己一样的落第者的沮丧和怨恨!
以上所云显然是赞成“少游第一次应礼部试,失意而归”的说法,还有一种与上述诸位不同的说法是:“或谓此词作于元丰年间落第之后,然似无充足的依据。盖元丰年间贡举凡三次,一在元丰二年,作者下第后即回高邮,事见卷二十九《与苏子由简》。一在元丰五年,作者因入诏狱而未就试,事见卷五《对淮南诏狱二首》及诗注。一在元丰八年,因及第正春风得意,而无须怨愤。”(《秦观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这段话涉及至少三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先说与编年有关的“元丰二年,作者下第后即回高邮……”尽管作者回高邮是事实,但这与作者写不写作此词,在哪里写作并无必然联系,因而这一理由不能排除此词作于秦观初试落第之后所做的可能。至于写作地点,即景而作或事后追忆均为司空见惯之事。
这里涉及的第二个问题是“因入诏狱而未就试”。“入诏狱”是秦观生平中的一大疑案,对其为何入狱及审理过程,至今无从考查,迄无定说。至于因此“而未就试”,则与上述多家之说未合,对此笔者也不便遽加可否,拟于下文补叙。
第三个问题是,这里既将秦观此词当作“闲愁”,而系于元祐年间所作之症结在于,忽略了“小杜”之诗和秦观之词中的关键用事用语——“杏园憔悴”,自然不会断为词人因落第失意之作,相反无端当作“写富者闲愁”。
至于笔者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的补叙,仍与此词之编年有关,即笔者虽然倾向于秦观初试落第而作,但不敢过于自是,因为至今没有找到对于此词编年的确切依据,论者之说亦有所变动,比如,中华书局2002年版的《秦少游年谱长编》系此词于元丰五年(1082)第二次“应试落第,赋《画堂春》词,写失意之感”。仅一年后的2003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同一著者的《秦观诗词文选评》,则将此词系于“元丰元年(1078)少游第一次应礼部试,失意而归”所作。笔者经过再三查考遂从此说。
在秦观的这首词中,除了对于“杏园”需作诠释外,其他语句均明白如话无须赘言。胡仔只是发现了“杏园”句与“小杜”诗的“莫怪”二句的关系,如果更为深入,确切一点说,此处是对“小杜”有关诗句的反义借取。此外,秦词第二句的“弄晴小雨霏霏”,是否还受到“小杜”诗首句的“夜来微雨洗芳尘”的某种影响呢?
最后需要略加表白的是,在对秦观此词的解读中,对于《秦观集编年校注》一书的个别看法有所异见,但是笔者对这一大著一直相当重视,多次拜读,从中受益良多。笔者十分欢迎此著的三位作者对上述拙见加以批评指正。
【集评】
1.田同之《西圃词说》:邹程村曰: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著一实语,败矣。康伯可:“正是销魂时候也,撩花乱飞。”(《卖花声·闺思》)晏叔原:“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木兰花慢》)秦少游:“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深得此法。
2.黄苏《蓼园词选》:按一篇主意,只是时已过,而世少知己耳,说来自娟秀无匹。末二句遒为切挚。花之香,比君子德之芳也,所以“手撚”者以此,所以“无语”而“对斜晖”者以此。既无人知,惟自爱自解而已。语意含蓄,清气远出。
3.《百家唐宋词新话》:曹中孚:下片如戏剧中的一个小品,描绘了词中主人公画楼独上、凭栏倚立、手撚花枝、放花无语、遥对斜阳等若干细节。最后作者把自己无法告人的愁怀归结在“此恨谁知”一句之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引乔苼巢语云:“少游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诽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读这下片四句,可见一斑。五代冯延巳《采桑子》“中庭雨过春将尽,片片飞花。独折残枝,无语凭栏只自知”,当为少游此词所本。对少游所说的“此恨谁知”,历来有不少说法。杨慎说:“不知心恨谁?”沈际飞说:“此恨亦知不得。”有说是写闺怨,也有认为是少游应试不中怨情之词。但这些都是猜测,看来还是清沈谦的见解较好。他在《填词杂说》中云:“填词……(以下与上引田同之说重复,故略。)”少游这词,好就好在这里。他在词中所说的“此恨谁知”,乃是故意埋下一个疑团,留给读者去思索。如果把它一语道破,词意既尽,就索然无味了。
4.《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词曲赋卷》叶嘉莹:……秦观这一首小词所写的,却只是由于春归之景色所引起的一片单纯锐感的柔情。开端的“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三句,全从眼中耳中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而且全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却也并不是落花狼藉风雨摧残的重笔,而是在“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所以下一句虽明写出“春归”二字,但也只是一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这种纤柔婉丽的风格,正是秦观词的一种特美……“放花无语对斜晖”,这才真是一句神来之笔。因为一般人写出对花的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甚至即使写到“葬花”,也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某种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可是秦观这首词所写的从“手捻(撚)花枝”到“放花无语”,却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心中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放下”花枝时,又是何等惜花的无奈。在这种对花之多情深惜的情意之比较下,我们就可以见到一般人所常常吟咏的“花开堪折直须折”的情意,是何等庸俗而且鲁莽灭裂了。
5.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诗词文选评》:这首词抒发无名的愁绪,写得十分感人。词中提到“杏园”,乃唐代进士胜游之所。宋时往往借指汴京琼林苑,杨侃在《皇畿赋》中有句:“既琼林而是名,亦玉辇而是待。其或折桂天庭,花开凤城,则必有闻喜之新宴,掩杏园之旧名。”少游这里用“杏园憔悴”,是喻指自己进士落榜。据此可知此词作于秦观第一次应举不第之时。元丰元年(1078)少游第一次应礼部试,失意而归。在过南都新亭时,他曾写过一首诗寄给王子发,其中有“柳林芳草恨连天,暮雨朝云同昨梦”之句,所抒之情与此词相近。由此不难想象,其难以排遣的莫名愁绪,正是下第后的失落感。词写暮春残败之景,继而由景及人。刻画出词人落第之后,无语独对斜晖的失意形象。
6.姚蓉、王兆鹏《秦观词选》:……词作柔婉的景物,幽微的情思,使后人对结句的“恨”意,猜测不已。有人说此为离恨,“写出闺怨,真情俱在,末句逼真”(《草堂诗余隽》卷四);有人说此是孤芳自赏之恨,“既无人知,惟自爱自解而已”(《蓼园词选》);也有人联系“杏园憔悴”一语,认为这是词人不能杏园簪花、高中进士的不遇之恨。正是词人深幽隐微的情感难为世人尽知,才有“此恨谁知”之叹。
7.喻朝刚、周航主编《分类两宋绝妙好词》:这首闺情词,含蓄不露,柔婉动人。上片状景,笔调轻灵,画面优美。下片写人,从画楼凭栏、“手撚花枝”到“放花无语”、遥对斜晖,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神态及其内心深处的幽怨。或以为“杏园憔悴”暗喻作者应试落第,则此词乃以闺怨寄托自己仕途的失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