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修辞及汉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莎士比亚(1564—1616)离开这个世界已有四个世纪。正如跟他同时代的本·琼生所言,“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是流芳百世”。400 年间,从印刷品尚属稀罕之物的莎士比亚时代,到了电子出版物日益普及的今天,这个世界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包括脱胎于莎剧的影视作品)依然常演不衰,历久弥新;关于莎士比亚的话题说也说不完——无怪乎歌德慨叹“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这里仅列一个简单的数据,在互联网上以“莎士比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中文网站百度和谷歌的搜索结果分别为约25000000条[1]和12200000条[2],而英文网站Google的搜索结果则为约221000000条[3]。莎士比亚在当今世界的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可见一斑。

150多年前,中国人第一次听说莎士比亚的名字;之后过了近50年,他的作品才被介绍到中国;而直到五四运动之后的1921年,中国读者才有机会读到第一部莎剧译本(戈宝权1983)。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我国拥有了6部汉译莎士比亚全集[4],各种单行译本更是不计其数。与此同时,在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莎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日渐成为学界的显学。

“要解释莎士比亚作品,进而欣赏其艺术性,就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他的语言……必须努力理解莎士比亚语言的每一方面,因为即便是表面上无关紧要的东西都可能影响我们对莎作的理解。”(Salmon & Burness 1987:136)对普通读者乃至莎学研究人员来说,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作为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历来受到西方莎学界的重视,取得了累累硕果。在这方面,中国莎学界要落后一些。我国严格意义上的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始于顾绶昌(1983)对莎士比亚语言特点的综述。此后,学界也出现了一些成果(秦国林1988;汪义群1991;张冲1996)。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语言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莎士比亚语言成为国内莎学研究新的增长点,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呈现出专题性、系统化的趋势,在莎剧汉译翻译(陈国华 1997a, 1997b,2016)、莎剧的称谓研究(王瑞2008)、话语标记语研究(谢世坚2010)、语序研究(段素萍2013)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的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大有可为。

然而,在莎士比亚语言这块风景独特的宝地,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修辞作为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值得中国莎学研究者用自己的眼光去探索、发掘。当然,研究莎士比亚修辞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方法,如文学的、语言学的、文化社会学的,等等。就语言学角度而言,可以利用各种适切的语言学理论作为视角。本研究将运用认知语言学考察莎剧的修辞语言,作为探索莎士比亚语言的一种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