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施雪琴
王刘波曾是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2013—2016年期间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就读,欣闻其博士论文修改完毕,即将交付出版,邀我作序,师生情长,欣然应之。
在中国学者对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历史的研究中,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华侨华人历史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其一,印尼是东南亚大国,中国人迁移此地定居的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影响广泛深远,对印尼群岛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二,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尼华侨华人的命运坎坷多舛,历史上多次遭受殖民政府的歧视压制与屠杀,经历了数百年腥风血雨与艰难荆棘,才逐渐融合于当地。其三,自20世纪初期民族主义浪潮在亚洲各国兴起以来,印尼华侨华人的命运不仅被居住国的政治风云所左右,同时也深受祖籍国的内政外交政策影响,尤其是在“二战”结束之后,伴随着东南亚民族国家的独立浪潮,印尼华侨华人不可避免地卷入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角力场,与印尼及中国的政治运动纠缠在一起,甚至成为影响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印尼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正是这些特点,特别是冷战时期印尼华侨华人的悲惨遭遇及其所折射的意识形态斗争与中国、印尼两国关系变化,以及后冷战时期华侨华人在印尼政治经济话语中的敏感存在,使得印尼华侨华人问题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
王刘波的《变动与分裂:“二战”后初期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华侨华人社会研究(1945—1958)》一书聚焦20世纪中期前后的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华侨华人社会,正是对印尼华侨华人历史特点的一种反映。20世纪中期是“二战”结束、冷战开启时期。印尼作为东西方大国争夺拉拢的焦点,东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角力不可避免地延伸到华侨华人群体。而以棉兰为中心的苏北华社的特殊性成为观察冷战时期印尼华社在各种政治压力之下分裂与变迁的一个绝佳窗口与场域。
众所周知,印尼华侨华人人口众多,广泛分布于多个岛屿,但相对集中在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苏拉威西等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大岛。因此,在这些岛屿上逐渐形成了华侨华人居住的重埠,如爪哇岛的雅加达、万隆、三宝垄、泗水;苏门答腊的棉兰、巨港;西加里曼丹的坤甸;苏拉威西的望加锡、万鸦老等城埠,成为印尼华侨华人聚居的重要城市,这些地区的华社,因其所处的地理区位、方言族群、经济结构、社会环境与文化教育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华人社会。而以棉兰为中心的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地区,地理上远离印尼政治中心爪哇岛,毗邻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这两个华人人口众多、华人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历史上长期与新、马地区华人社会保持着密切的商贸往来与人文交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40年代初,以王任叔、胡愈之、郁达夫等为代表的南行文化人从新马等地流亡到苏门答腊北部,纷纷投身于华社的文化、教育与新闻事业,他们带去的红色火种,进一步启蒙了苏北华人的革命意识,促进苏北华人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战后苏北华社政治社会的演变。因此,与印尼其他地区的华社相比,苏北华社具有非常特殊的地理区位、人文环境与历史底蕴,这是研究侨史者挖掘苏北华社题材、深入研究其历史特殊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王刘波同学的研究能聚焦这个独特的华人社会场域,独辟蹊径,深入细致地考察“二战”后该地区华社的人文环境、人口数量、商业网络、经济结构、文化教育、社团发展以及政治认同,比较完整、准确地呈现了战后苏北华社的变迁图景,更值得指出的是,他在苏北华社人口数量统计、经济结构分析、商业网络构建及华人社团的发展演变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王刘波的本科与硕士均在山东大学求学,先后就读于汉语言文学与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后辗转多处,虽较少涉足华侨华人历史与东南亚历史研究,但其研究功底深厚,观察问题细致,视角独特,尤其长于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其天性单纯仁厚,个性坚忍不拔,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冷清。入读厦门大学后,他潜心研读文献,尤其是肯下苦功夫仔细查阅收集整理分析印尼苏北发行的多种中文报纸资料。三年里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像个苦行僧,白昼埋首于图书馆的故纸堆中,夜晚则蜗居于勤业小屋,耽于键盘之上,其中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付出的汗水最终得到了回报,他按期完成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了答辩。他的博士论文是国内第一部建立在扎实资料基础上、关注冷战初期印尼苏北华人社会史的专题研究,得到了印尼华社及相关历史研究者的赞赏!印尼棉兰的苏北华联负责人廖章然先生与中国香港印尼苏北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会社郑光煌、翁克敏、邝福蒸等诸位先生均对他的研究给予了好评,并在《印尼苏北华侨华人沧桑岁月》文集中做了专门推介。他们一致认为:“王刘波先生的博士论文比较全面和准确地叙述和概括了二十世纪中期前后苏北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状况。这正好弥补了《印尼苏北华侨华人沧桑岁月》内容上的不足。”“从论文的内容可悉知作者下足功夫、费尽心思地对所搜集的史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估算、统计和评论,从而取得了颇具参考价值的实证研究成果,并对丰富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研究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王刘波先生博士论文中的这一部分内容(即论文的第三章第三、四节),犹如一张特殊的人文地图,它描绘了整个印尼苏北地区华侨华人的聚居和商业网络,还反映了他们的生存状态。阅视了这张‘地图’,在我们的脑子里自然就会对整个苏北地区华侨华人社会的基本状况建立起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图景和概念。在以往的侨史专著中难有所见,故而很珍贵,颇具参考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从论文中特地抽出来单独予以推介的缘由。同时也弥补《印尼苏北华侨华人沧桑岁月》文集的不足。我们赞赏论文作者对此所作的贡献。”
这样的评论是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苏北华侨前辈的肺腑之言,他们难以相信一个从未去过印尼苏北的中国年轻学者依靠历史文献能这样全面、清晰、准确地书写那一段难以忘怀的沧桑历史,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父辈的生活在这位青年学者的笔下栩栩如生,宛若重现,许多老一辈苏北华侨华人表示这本书勾起了他们对那段岁月的回忆,他们感谢王刘波的研究,帮助他们保留了这一段历史!我想,这样的评价是对王刘波同学数年来辛苦笔耕的最好褒奖!
在此,祝贺王刘波同学新书出版,希望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优秀的学术品格与学术追求,再出佳作,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2018年5月3日 于厦门大学南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