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在孕育东北文学的诸多报章中,《满洲报》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大连乃至东北历史上一份有重要影响的报纸。该报1922年创刊于大连,发行东北全境,至1937年停刊,历时十五年,共计出版5244期,其间从未中断。《满洲报》是民国时期由日本人创办并经营的中文报纸,受日本政治舆论影响,其文化侵略的本质毋庸置疑。但作为历史遗存,《满洲报》保留下来许多珍贵的文史资料,对当时中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教育、社会风情等均有详略不等的报道。此外,《满洲报》“那里面曾拉拢过来不少的有力作家和作品”[1],保存了大量文艺作品,这些作家作品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反映了近代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现实,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如果把东北文学划分成几个区域而个别地提出来讨论的话,大连是该占其一角的。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地处黄渤海之滨,背依中国东北腹地,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素有“东北之窗”“北方明珠”之称,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最大的港口城市。“清末至民国,众多文士诗人寓居于此,或躲避战乱,或流连山水”[2],这为东北本土文学与关内文学、外国文学的交融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中日甲午战争后,沙皇俄国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侵占了旅顺和大连,开始了大连的殖民史。光绪三十年(1904),在日俄战争中,沙俄战败,日本取代沙俄侵占了旅顺和大连。与东北其他城市相比,大连被殖民的历史要长得多。这一特殊的社会状态,势必在作家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作家矛盾的生存状态、复杂的创作心态和文化选择对其创作的影响,势必在作品中有所表现。
“东北的文坛,是先奠基于报章的副刊的”[3],而“大连一隅,文艺是完全依赖着新闻纸而生存”[4]。当时大连的权威报纸有《满洲报》和《泰东日报》,“大连的文艺,也就是在这两大权威的报纸上盘踞着、呼吸着”[5]。
《满洲报》除了早期的“诗坛”“文苑”“小说”等文艺专栏外,先后开辟了“文艺”“消闲世界”“万有锦笈”“星期副刊”“北国文艺”“晓野”“文艺专刊”“北风”“晓潮”“电影与戏剧”“王道周刊”“小友乐园”“新小友”等十几个文艺版面。《满洲报》的文学史料极其丰富,诗词、小说、戏剧、小品文等作品数量成千上万,是东北文艺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也是东北文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富矿。然而,至今学界少有人开展相关研究,研究成果更是鲜见。
“在表现东北社会历史进程和对东北民风人情时态的描摹上,小说这一文体无疑代表了东北现代文学的最高成就。”[6]在《满洲报》丰富的文艺作品中,小说创作尤其值得关注。在《满洲报》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共刊载小说一千余篇,新旧小说种类纷繁,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小说、言情小说、侠义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滑稽小说、医学小说、电影小说等多种类型。《满洲报》的小说面对现实、反映现实,描写了旧时代下东北民众的生存状态,透过这些小说,能够看到特定时期的世相人情和民族文化心态,它们共同见证了东北近现代新旧小说交融发展的历史变迁,勾勒出东北小说文学的原生态,是研究东北小说史不可或缺的宝贵遗产。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将《满洲报》中的小说这一文学史料系统地整理出来,勾勒出《满洲报》刊载小说的轮廓,还原其本来面目,从中挖掘《满洲报》刊载小说的价值,以期能“在文学历史的解读中拨开‘现存’的迷雾,寻求‘合理’的必然的东西”[7],为全面理解东北小说的发展和演进历程提供有力的佐证。
在东北小说研究领域,报章小说日渐成为研究热点,然学界对《满洲报》刊载小说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多是作为论述的支撑材料,零散出现在著作或论文中,其小说史料梳理和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为本选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近年来,东北小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积累的史料、运用的理论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视角,都为本选题的研究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对于东北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