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古苗人与稻作遗址
从语言学方面看,是古苗人最早将野生稻作为采集对象进行采集,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将其驯化成了栽培稻。在地名学、考古学和文献学方面,我们同样可以获得诸多证据。
出土了12000年前稻谷实物的玉蟾岩遗址位于湖南省道县。道县有一条“沱水”,“沱水”或“沱江”在苗族传统聚居区经常出现,最著名的就是湘西凤凰古城的那条“沱江”。若按今天的苗语方言分析,“沱”是苗语西部方言“dlex”(təu)的音译,本义指“水”。与道县相连的江华县还有一条“务江”,“务”则源自苗语东部方言“ub”(wu),本义也是“水”。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有“武水”“巫水”“潕水”“阳河”“乌江”“务川”等众多“wu”音河流,这些河流其实都是以苗语“ub”命名的。大约从4000 多年前蚩尤领导的“九黎”稻作联邦崩溃后,苗语便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方言,但在湖南省道县、江华县一带,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同时存在,显示出苗语分成三大方言以前的原貌。如果把这一事实与附近的玉蟾岩遗址结合起来考虑,我们则可以断定,湖南省道县、江华县一带曾是古苗人的原始聚居地,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肯定与古苗人采摘野生稻穗的活动有关。
江西省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都检测出了12000年前的稻属硅质体。其附近有一条“婺水”,而这条“婺水”拥有一条支流叫“沱川”。又是两条以苗语命名的河流,而这两条河流的名称告诉我们,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也与古苗人有关。
9000—4200年前,湖南西北部的澧阳平原发展成为稻作文化中心,出现了彭头山、八十垱、汤家岗、城头山等众多稻作遗址,而在这些遗址附近也有两条“沱江”,一条在石门县,另一条在南县。
城头山遗址(6500—4200年前)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稻田、最早的祭坛、最早的城墙、最早的神殿和最早的祭政宫,而且还出土了大量的用于祭祀的枫香木。用枫香木祭祖是苗族的传统习俗,在贵州东南部的月亮山地区,苗族过“鼓藏节”祭祖时至今仍要采伐大量的枫香树制作猪笼。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头山遗址肯定是贵州苗族的文化故乡。

图2-2 “鼓藏节”采伐枫香树(安红摄于贵州从江县加勉乡别鸠村)

图2-3 用枫香树制作祭祖用的猪笼
《战国策·魏策》曰:“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三苗”即苗族之古称,“彭蠡”即鄱阳湖。这段引文告诉我们,苗族原本就生活在鄱阳湖与洞庭湖之间,这正与城头山遗址和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位置相吻合。
现在,许多人认为苗族是西南地区的山地民族,不可能与湿地起源的稻作文化有很深的关系。但是,长江中游的苗语古地名、稻作遗址和古文献向我们证明,苗族原本就生活在长江中游的水网地带,是古苗人在长江中游最早创造了稻作文化。
城头山遗址出土了15 件大溪文化时期的石钺和4 件大溪文化时期的玉玦,同时也出土了6件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石钺。钺和玦都是古越文化的典型器物,而且从湖北省公安县王家岗遗址出土的大溪文化时期的石钺、湖南省安乡县划城岗遗址出土的屈家岭文化早期的石钺,以及湖北省石首县走马岭遗址出土的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石钺来看,城头山遗址周边也确实居住着古越族。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城头山古城内原本居住着苗族族属的王公贵族、宗教祭司以及陶器制作者,但随着与周边古越族的交流,古越文化的典型器物传入城头山古城,城头山一带的稻作文化也逐渐传入云梦泽周边的古越族聚居区。
在湖北省潜江市也有一条“沱水”,这条“沱水”亦可视为稻作文化由阴湘城古城向石家河古城和龙嘴古城传播的证据。仅就长江中游而言,苗族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将稻作文化传给了古越族,古越语中的“na”恐怕也是在这个时候由苗语传入,然后在古越语中逐渐音变为“nu:”和“niu”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