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权力”:后现代文论思潮的核心概念
阿雷恩·鲍尔德温指出:“权力已经成为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概念之一。以‘文化政治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化阐释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政治的,结果则是权力无所不在。……权力被用来理解阶级关系、种族关系、性别关系和年龄关系;用来阐释身体及对人和地点的表征;用来弄清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3]马克·吉布森对后现代文论思潮总结道:“人们对于英国文艺传统的摒弃、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和阿尔都塞与葛兰西发起的各种修正、女权运动和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兴起以及人们向福柯的转变——上述所有运动中权力始终是最为明显的主题。”[4]我国学者也认为:“由于福柯、葛兰西、阿尔都塞等人的思想影响,文化研究更加自觉地关注文化与权力、文化与意识形态霸权等的关系,并把它运用到各个经验研究领域。”[5]后现代文论思潮“表面上是一个松散性的话题聚合,实际上却有一个灵魂性的线索贯穿其中,那就是揭示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处于支配或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群体的批判,抵制权力话语、反抗文化霸权”[6]。可见,中外学者都意识到,文化/文学与权力是“文化研究”肇始的后现代文论思潮的核心主题,“权力”成为后现代文论思潮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什么是“权力”?后现代文论思潮中“权力”概念的独特性何在?不能不明辨之。
事实上,关于“权力”的含义和适用标准始终存在着争议。概括而言,对“权力”概念的讨论主要形成了四种学说:“力量说”“关系说”“意志说”“结构说”。“力量说”认为,权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影响力、控制力、支配力。丹尼斯·朗说:“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7]“关系说”认为,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因果关系。霍布斯便将权力定义为一种主动出击的“行动者”和被动的“承受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意志说”认为,权力可以还原为个人或机构的代理人的意图。罗德里克·马丁便指出:“权力是某种社会关系中一个行动者将处于不顾反对而贯彻自己意志的地位的概率。”[8]“结构说”则将权力视为系统内部结构因素的后果。当然,尽管关于“权力”的含义多有争议,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承认,“‘权力’在最低限度上讲是指一个行为者或机构影响其他行为者或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9]。或如史蒂文·卢克斯所归纳的说法:“所有关于权力讨论的根本的共同核心或者存在于其背后的基本想法是A通过某些方式影响B。”[10]
以上传统的权力分析主要涉及的是政治权力,侧重于权力的有意性、政治性、强制性、宏观性、单向性、否定性,然而,作为后现代文论思潮之核心主题的“权力”概念又有一些独特的属性。其一,权力的文化性。后现代文论思潮关注的不是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社会权力,而主要是“文化权力”,“文化为人类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基础;它同时也是统治的一个根源。艺术、科学以及宗教——实际上,所有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本身——不仅塑造着我们对于现实的理解、构成人类交往的基础,而且帮助确立并维持社会等级。文化包括信仰、传统、价值以及语言;它还通过把个体和群体联系于机构化的等级而调节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无论是通过倾向、客体、系统的形式,还是通过机构的形式,文化都体现着权力关系”[11]。其二,权力的潜在性。权力通过各类文化/文学文本来塑造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品味,使人们心安理得地接受在既有社会秩序中的位置,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方式将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自然化、合法化。如肯尼思·格根所言:“我们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权力形式,像法律和军队,而是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的暗权力。”[12]其三,权力的多向性。传统权力观强调权力的单向性和非对称性,认为某些人有影响他人的权力,而反过来就没有类似的权力。而在葛兰西看来,“霸权从来不是简单的自下而上的权力,而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互相‘协商’的结果,是一个同时包含着‘抵抗’和‘收编’的过程”[13]。福柯更是强调,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抵制。其四,权力的微观性。在福柯的倡导下,权力不再局限于国家权力,“还指其他机构的权力和各种约束,一种让日常生活持久纳入轨道的东西”[14]。他指出:“不要在权力的中心,在可能是它们的普遍机制和整体效力的地方,分析权力的规则及其合法形式。相反,重要的是在权力的极限和最外端,在它的最后一条线上抓住权力,在那里它变成毛细血管的状态。”[15]其五,权力的生产性。传统权力观认为权力是否定性的、压制性的和权威性的,但福柯反问道:“为什么人们就轻易地接受了这种权力的法律观呢?而且,为什么从此忽略权力中一切可能带来有效的生产、丰富的战略和肯定性的东西呢?”权力“在每一时刻、在一切地点,或者在不同地点的相互关系之中都会生产出来”[16]。
综上,传统的权力分析主要涉及的是政治权力,侧重于权力的有意性、政治性、强制性、宏观性、单向性、否定性,而后现代文论思潮所关注的权力主要是一种文化权力,侧重于权力的文化性、潜在性、多向性、微观性和生产性。总起来看,在后现代“文化权力”的理论谱系中,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革命”、布尔迪厄的“符号权力”等理论学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我们认为,最能体现后现代“权力”特色的,对后现代文论思潮影响最大的,还是福柯的“权力系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