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本书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面对学问如此渊博,著作如此丰赡的李调元,研究者怎样才能迅速地对其成就和思想有所了解?笔者曾以此问题求教于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谢桃坊先生。他认为,在后人对李调元的所有评价和称谓中,毋庸置疑,他首先是个诗人,诗歌创作伴随其一生,而且他主张“诗道性情”,他的诗歌在其所有的著作中最具独创性和个人特色,因而对于他的研究应当以诗歌研究开始。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在我们无法穷尽李调元著作的情况下,要对其作一个整体的研究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先抓住其最有特色的、最能代表其成就的部分做些研究,然后再逐步向其他方面展开。出于这种认识,本书将李调元的诗歌及诗学作为首要研究对象。其次,在李调元的其他著述中,《雨村曲话》和《雨村剧话》这两种戏曲理论著作也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尤其是后者最先记录了乾嘉时期“花部”地方戏曲兴起这一重大的历史事实,它们的出现对后来焦循的《花部农谭》、梁廷枏的《曲话》等也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本书还拟将李调元的戏曲美学作为一章进行论述。最后,李调元一生足迹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皆能留心地方民俗,并耳闻手摹辑录和创作不少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作品。从《粤风》、《南越笔记》到《尾蔗丛谈》、《弄谱》、《新搜神记》等,虽然其中有些是辑录和整理前人的著作,但他对中国古代民俗学典籍的保存与传播之功应该值得充分肯定,其被称为民俗学家应该是没问题的。基于这种考虑,本书也将李调元的民俗学著作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综上所述,本书的研究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加上绪论、附录和第一章对李调元的生平、交游和学术的总体介绍,本书共包括六个部分。各部分写作内容和思路具体如下。
绪论:对李调元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主要内容、研究思路等进行论述,目的在于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出不足,并确定本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一章:李调元的生平、交游与著述。该章主要对李调元的生平事迹、交游情况以及学术成就等予以总体介绍。另外还专辟《函海》一节,对其一生倾力所编的这一大型文化典籍的内容、版本、续书等情况进行论述。
第二章:李调元的诗歌与诗学。该章主要对李调元的诗歌创作分期、艺术成就作总体研究,并对其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府诗作具体分析,还对李调元的诗学体系及其与性灵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论述。
第三章:李调元的戏曲美学。本章以李调元的两部戏曲理论著作《雨村曲话》和《雨村剧话》为研究文本,对其中所体现的李调元的戏曲本质论、戏曲真实论、戏曲功用论、“花部”西方戏曲论、戏曲创作的美学原则论等作具体的阐释。
第四章:李调元的民俗学研究。本章主要对李调元的《粤风》、《南越笔记》、《尾蔗丛谈》、《新搜神记》、《弄谱》和《弄谱百咏》等几部重要的民俗学著作作总体介绍,并选择《粤风》和《南越笔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版本、内容和价值作具体分析。
附录:李调元研究文献汇编从世系与年谱、传记与本事、序跋与书信、著作评论、各种文学史中的评价、民间故事与逸闻等方面对李调元的研究资料予以整理汇编,目的在于方便研究者征引和参考。
在上述内容的具体研究中,本书将采用文献学、历史学与文本细读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努力将李调元的诗歌、诗学、戏曲美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创作置于清代乾嘉时期文学艺术和民俗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予以探讨,同时还将其与同时代的文学家、理论家和学者等进行横向比较,试图对李调元的历史地位和成就有一个比较科学、全面、系统的把握。
[1] (清)钱香树:《看云楼集诗序》,清乾隆精刊本。
[2] (清)袁枚:《答李雨村观察书》,《雨村诗话》卷十六,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72页。
[3] (清)袁枚:《奉和李雨村观察见寄原韵二首》,《童山诗集》卷三十四,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70页。
[4] (清)赵翼:《上雨村观察同年书》,《童山文集》卷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20页。
[5] [朝]徐浩修:《朝鲜国副使启》,光绪刊本《粤东皇华集》卷首。
[6] (清)王懿修:《寄怀雨村观察诗序》,《童山诗集》卷三十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06页。
[7] (清)符保森:《寄心庵诗话》,《清诗纪事(九)乾隆朝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087页。
[8] (清)潘清:《挹翠楼诗话》,清同治二年刻本。
[9]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三,清光绪十年刻赌棋山庄全集本。
[10] (清)黄培芳:《香石诗话》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据清嘉庆十五年岭海楼刻嘉庆十六年重校本影印本。
[11] (清)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十四,光绪本。
[12]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7页。
[13] (清)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57、558页。
[14] 姜华:《李调元的生平》,《京报·民众周刊》1925年第37号。
[15]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版。
[16] Arthur W.Hummel,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1644—1912,Tai Pei: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1970.由J.C.Yang撰写的《李调元》见该书第486—488页。
[17] [美]A.W.恒慕义主编:《清代名人传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室《清代名人传略》翻译组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8] 赖安海:《李调元文化研究述论》,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19] 顾颉刚的有关《粤风》的读书杂记刊于《小说月报》1923年第14卷第1期。顾颉刚阅读的《函海》应该为光绪本。
[20] 钟敬文:《读〈粤东笔记〉》,北京大学《歌谣周刊》1924年11月16日(第67、68号)。
[21] 钟敬文:《重编〈粤风〉引言》,《文学周刊》1926年第255期,另见《文学周报》1927年第4卷。
[22] 左天锡:《刘三妹故事与〈粤风续九〉及〈粤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1927年第1卷第5号。
[23] 左天锡:《校点粤风后记》,《南国月刊》1929年第1期。1927年,左天锡在《刘三妹故事与〈粤风续九〉及〈粤风〉》一文中表达了有意校印《粤风》一书的想法,但因资料不足等原因,中途搁置,此文为其校点该书的后记。
[24] 顾颉刚:《〈粤风〉序》,《新生周刊》第1卷第13期。另收录于南洋日报馆编辑部编《南洋日报六周年纪年特刊——椰子集》,1927年10月。
[25] 顾颉刚:《〈粤风〉的前身》,《民间月刊》1933年8月。
[26] 王鞠侯:《关于“粤风的前身”》,《民间月刊》1933年9月。
[27] 王鞠侯:《再说“粤风的前身”》,《民间月刊》1934年4月。
[28] 乐嗣炳:《粤风之地理考察》,《文学》1934年6月1日。
[29] 黄芝冈:《川梆子的导源人——李调元先生》,《戏剧月报》1943年第1卷第2期。
[30] 1924年12月9日创刊的《民间文艺周刊》1925年4月7日第16号起改名为《民众文艺》,1925年6月23日第25号起改名为《民众周刊》,1925年8月4日第31号起改名为《民众》。由于民俗学文章甚多,特设1925年8月18日第33号为“歌谣专号”,1925年9月1日第35号为“故事的专号”,1925年9月15日第37号为“李调元故事专号”,1925年9月29日第39号为“李调元故事专号(二)”。1925年11月24日第47号为终刊号。
[31] 叶德均:《李调元故事集》,绍兴民间出版部,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月二十日初版。
[32] 《墨园补白:李调元故事》,《并州学院月刊》1933年第1卷第5期。
[33] 渔夫:《野老闲谈——李调元轶事》,《进修月刊》1947年第5期。
[34] 张舜辉:《清人文集别录》,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8页。
[35] 游国恩:《东园漫笔·〈粤风续九〉》,《民间文学》1962年1月。
[36] 游国恩:《东园漫笔(二)·再谈吴淇与〈粤风续九〉》,《民间文学》1962年3月。
[37] 谭正壁:《〈粤风续九〉即〈粤风〉辨》,《民间文学》1962年3月。
[38] 马里千:《〈粤风续九〉与〈粤风〉》,《民间文学》1962年3月。
[39] 杜士勇:《试论〈粤风〉》,《学术论坛》1982年第2期。
[40] 陈子艾:《〈粤风续九〉与〈粤风〉的搜集、传播和研究》,《民间文艺集刊》第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80—103页。后又以“《粤风续九》与《粤风》研究三题”为题转载收入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史诗歌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171页。
[41] 陈子艾:《李调元及其与民间文艺》,钟敬文主编《民间文艺学文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25—246页。
[42] [日]西肋隆夫:《关于〈粤风〉俍壮歌的使用文字》,曹阳译,《学术论坛》1985年第7期。
[43] 商壁:《粤风考释》,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44] 白耀天:《〈粤风·俍歌僮歌〉音义》,《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
[45] 罗洪权:《我对〈粤风〉研究中一些问题的认识》,《学术研究》1987年第2期。
[46] 梁庭望:《〈粤风·壮歌〉的社会价值》,《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47] 梁庭望:《岭表之风——〈粤风〉》,《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48] 欧宗启:《〈粤风〉中俍歌与壮歌的审美比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49] 石丽芳:《浅谈〈粤风·瑶歌〉的文化价值》,载《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50] 孙文刚:《〈粤风·粤歌〉初探》,载《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1期。
[51] 王长香:《〈粤风续九〉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1年。
[52] (清)吴淇:《粤风续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79册,齐鲁书社2000年版。
[53] 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45页。
[54] 詹杭伦:《李调元咏薛涛诗述略》、《李调元六游杜甫草堂诗考述》,《李调元学谱》,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第331—336页。
[55] 詹杭伦:《李调元六游杜甫草堂诗考述》,《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第4期。
[56] 谢桃坊:《论李调元的词学思想与创作》,《词学》2007年第十八辑。
[57] 孙文刚:《李调元诗歌创作述论》,《宜宾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后被《蜀学》(第8辑)转载。
[58] 陈红:《雨村诗论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59] 沈时蓉:《李调元文艺美学思想发微》,《四川师大学报丛刊》1987年第10辑。
[60] 詹杭伦:《〈雨村赋话校正〉叙录》,《李调元学谱》,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304页。
[61] 詹杭伦:《李调元和他的〈雨村赋话〉》,邝健行编《新亚学术集刊》第十三辑,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1994年版,第335—347页。
[62] 谢蕙蕙:《李调元〈雨村赋话〉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东海大学,2004年。
[63] 卿琪:《李调元〈剧话〉〈曲话〉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6年。
[64] 孙文刚:《李调元戏曲美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65] 且志宇:《李调元诗学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6] 赵艳林:《〈雨村赋话〉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67] 王纪波:《〈雨村诗话〉诗学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3年。
[68] 张力:《试论李调元的经学》,《蜀学》2009年第四辑。
[69] 杨世文:《清代四川经学考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0] 参见赖安海《李调元文化研究述论》,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4—65页。
[71] 谢宇衡:《李调元学谱·序言》,詹杭伦《李调元学谱》,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72] 参见赖安海《李调元文化研究述论》,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73] 参见赖安海《李调元文化研究述论》,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74] 赖安海:《李调元文化研究述论》,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7—68页。
[75] 四川省民俗学会秘书处:《四川省民俗学会通讯》2014年第41期。
[76] 四川省民俗学会、中共罗江县委、罗江县人民政府编:《李调元研究》(第二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