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本书涉及“家族”和“华人华侨”两个经、纬度,现就以这两条线,以及两者结合分别进行回顾。
一 新中国成立后对“宗族”“家族”研究概况
中国宗族史研究古已有之,运用近代方法则从20世纪20年代起,三四十年代曾一度势头良好,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宗族研究曾一度停止,80年代之后,又逐渐兴起,至90年代则呈生机勃勃之势。90年代之前,倾向于大“宗族”研究。进入90年代之后,宗族研究有了细化,如有“家族”之分说,但此家族在概念上还是可以与宗族相承嗣,有相通之处,许多学者把“家族”与“宗族”作为同一代名词使用。进入21世纪之后,宗族研究进入繁荣期,各类论著“井喷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研究方法上,也从单一的历史学方法向多学科、多角度方法转变;地域上,全国各个地域多有涉及,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主要集中于汉族地区。
到了21世纪,又对家族研究进行了细化,家族的使用比较灵活,有时表示“宗族”之义,而有时则只表示家庭之意义。下面就针对已出版或发表的文章做一简单回顾。
(一)“家族”“宗族”研究
从宗族角度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宗族的研究硕果累累[16],但从专著来看,形成这么一个趋势:先从宗族通史来入手,然后再作宗族细分,如具体的某一姓氏、某一地域深入研究该地域、该姓氏的变迁,但所取时间段都以清朝前期为主。从地域来看,宗族研究多以中原、江南地区为最,近年来也出现了少数民族、边陲省份宗族的研究,如白族。对福建家族的研究专著不多[17],即使有,时间也以民国以前为主。期刊对宗族研究则呈多样化,但主要向近当代聚拢,研究内容从家族与政治、宗教、地方管理等多功能、多角度入手,但有明显的地域性,以华东地区为多。研究方法多以历史学为主。
从家族角度来说,对家族的研究,重点放在名门望族,多倾向于政治、文学“明星”类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等名人,对于家族(具有宗族之义)的研究则多倾向于古代。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扩展,近代以来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进入21世纪后,对于财经家族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但还是以财团、巨头为代表,如近代荣氏、席氏等企业家,而当代则专门从家族企业角度进行研究,多是从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
(二)对移民家族的研究
对于移民史的研究专著不多,其中,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两部:《中国移民史》是中国移民通史;[18] 另一部专门研究海外移民的专著《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19],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海外移民史,时间跨度从秦汉至民国时期,内容包括移民原因、规模、流向和分布,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影响。其他期刊类文章多研究中国台湾,以及国内地域的移民,都是通史研究,研究时间段以古代为主。近年来,对当代的三峡移民研究有很多,说明当前学者很有时事意识。移民多以区域性为研究对象。对于海外移民,则大多归于华人华侨此项研究内容。
进入21世纪后,有陈良学的《明清川陕大移民》研究地区移民,内容涉及当时移民的家族化。[20] 从期刊来看,研究移民家族的也不多。但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涉及,如从东北地区的家族制度变迁看移民文化,因为移民而引起家族制度的变化。[21] 有学者也从明清时期地方新秩序建立角度来探讨移民家族地位的方式,他们通过科举手段提升家族社会地位,从而获取社会资源来奠定家族的地方势力,并通过祭祖、修祠等手段加以巩固并成为当地望族。[22]
二 对近十年来东南亚华人华侨研究回顾
华人华侨的研究自改革开放后兴起,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以政治、经济、文化、社团、华文教育为主,在地域上以东南亚华人华侨为热点。
(一)研究总特点
对于华人华侨研究的动态,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不定期地对东南亚研究相关书目和论文做汇总整理[23],为研究者提供很大便利。对于国内研究华人华侨的研究,也有学者从书目、论文及所引论文的角度进行过这一课题研究的梳理。[24] 前人研究的内容可作大致归纳,东南亚研究较为成熟,学者从不同国别、不同角度学科和方法上开展了研究,可谓异彩纷呈。从国别看,已经出版了一些关于菲律宾的通史。[25]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从各方面、各角度来展开调查研究,如侨乡与海外关系、社团的发展和趋势等。在研究中,逐渐体现了其研究的时代性,如对社团的研究,主要以社团的当地化和全球化为核心,克服传统社团的局限。对华人华侨的观念也有了一定的共识,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于当地;对于华人意识,不仅从血缘,还从一定文化意识上加以区别。华人经济是研究的又一热点,但都是对研究做总体分析,个案选择青睐于集团企业,易使读者陷入东南亚企业多以集团为主的误区。对于华人家族研究较少,一般只选取华人企业家,从家族企业角度入手来研究,未曾从移民角度考察家族内部变迁。
族群关系的研究有:《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从族群关系角度重新审视了所谓东南亚华人问题。[26]《菲律宾社会生活中的华人(1935—1965)——从族际关系的角度所做的探索》[27](任娜)一书选择这一角度考察华侨华人作为移民在菲律宾的适应过程,着眼于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既显示对以往东南亚国家“排华”问题和东南亚华人认同问题研究思路的延续和继承,又反映出中国大陆学者试图超越这两方面研究的有益探索。
总的来说,当前学者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新移民网络的扩展,华人华侨研究的范围也在扩展,在语言上,学者在中文的使用上也更为便利,这为学者收集第一手移民资料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再加上当前学者的学术素养来自不同学科,在研究上,也体现在多学科、多方法的使用上更为灵活;在知识上具有宏观视野,这都为当前学者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基础(见表1-1)。但是,当前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
表1-1 21世纪以来家族研究主要书目

表1-1 21世纪以来家族研究主要书目续一

表1-1 21世纪以来家族研究主要书目续二

表1-1 21世纪以来家族研究主要书目续三

表1-1 21世纪以来家族研究主要书目续四

表1-1 21世纪以来家族研究主要书目续五

(二)研究不足之处
从研究方法来看,众多学者的评论和总结有个共论:“同一水平上的重复研究比较多,创新性的成果比较少;普及介绍偏多,重点研究较少;现象描述偏多,理论概括较少;定性研究比较多,定量(评价)研究少;零散研究比较多,系统研究比较少”[28],以及研究不够深入,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29] 就近年来华侨华人研究的热点“移民”和“华资企业”的研究而言,由于能利用的文献和统计数据有限,要想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移民输出地和输入地的调查以及对华资企业内部股权结构、经营管理、资金运作和营销网络的调查。但是,由于大规模田野调查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鲜有学者有能力和耐心为之。[30]
从研究内容来看,存在如庄国土教授所说的“跟风”现象:“在国家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下,关于华商和华人经济状况的研究最为泛滥。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几年内关于 ‘华商与东南亚金融风暴’的论文及相关著作竟达数百种,造成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31],且以经济人物尤其是企业集团为主要对象。
三 华人华侨家族研究
尽管海外移民以家族为单位的移民特点被公认,故而学界对海外宗亲有所研究,也有人对海外华人的家庭生活做了研究,但对于整个移民家族的变迁却未有研究,在学界还是空白。
本书从家族角度对创业、经贸、企业管理以及社会活动、家庭内部关系等方面做一全面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