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考察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特定问题与研究框架

立足于文学人类学的学术视野与理论背景,本研究通过考察当代中国高等院校的中国多民族文学教育情状,试图探讨的问题有以下五个。

高等院校的文学学科设置结构如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各地域及各类型的高校文学学科与专业设置具体情况如何?与文学教育息息相关的文学史教材是否呈现了多民族中国语言文学的多民族性?从长远的影响来看,以往与当下的多民族文学教育能否让高校文学专业师生充分认识多民族的国情、体悟并感受到多民族中国的文学之美?

为厘清上述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同时综合教育人类学、社会学与文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将高等院校的中国文学一级学科视作田野考察的“村庄”,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参与式观察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展开考察及研究。

在前述基础上,本书拟定的研究框架如下:

第一章在国家建构与民族平等背景下梳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设置。第一节梳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设置及现有二级学科之间的结构关系,同时讨论多民族国家在文学学科设置中“如何合理地体现国内各族群的文学与文化关系”的难题。第二节回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创建的过程。第三节对当下高等院校开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及专业教学情况进行盘点。

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延展,以高等院校及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专业开设情况为主要考察对象。第一节探讨一般院校与民族院校在践行多民族文学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第二节围绕各院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的具体专业方向及相关教学,考察不同民族与不同语种的文学在高等院校中的配置,并对造成该现状的原因及其对多民族文学教育的影响作了分析。

第三章主要考察课程教学所用的“中国文学史”与相关文学作品选。第一节对高等院校文学专业教学选用的“文学史”进行盘点。第二节探讨相关文学史教材为凸显“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之诉求与新国家族群凝聚的作用,在书写中如何通过特定的叙述套语与“血缘书写”的立场提醒人们重新认识多民族文学的意义。第三节以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博士生课程用书为个案,讨论课堂读本中多民族文学的呈现问题。

第四章回到高校多民族文学教育的“教”与“学”两个层面。第一节主要运用访谈法,考察高校七位文学教师对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认识情况,并以他们访谈中所提的问题为纲,就多民族文学教学实践过程作讨论。第二节采取问卷的方式,重点调查分析两所高校文学专业学生对多民族文学知识及多民族国情的认知情况。

结论部分回应绪论中提出的问题,由高等院校多民族文学教育考察中得到的启示,在文化权利与民族平等、二元与多元等议题中,思考文学教育与多民族国家认同与凝聚、文化多样性存续等问题。


[1] 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启》,《万国公报》1895年第77期。

[2] 傅兰雅:《时新小说出案启》,《中西教会报》1896年第二卷第3期。

[3]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902年第1期。

[4] [日]森有礼编著:《文学兴国策》,[美]林乐知、任廷旭译,上海广学会1896年初版,上海书店出版社,“近代文献丛刊”之一,2002年印。

[5] 林乐知:《〈文学兴国策〉序》,《万国公报》1896年第88期。

[6] 刘绪义:《一百年前的“文学兴国梦”》,《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2年12月号总第9期。参考网址: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209038g.htm。

[7] 相关论述可参见:刘克敌《教育的使命与文学的使命——从〈文学兴国策〉说起》,《书屋》2005年第3期;李忠《近代中国“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的互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8] 参见陈独秀《亡国篇》,《安徽俗话报》1905年第19期;参见《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

[9]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二卷第6号(1917)。参见《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263页。

[10] 参见唐德刚《胡适杂忆》,华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11] 参见陈独秀《国语教育》,《安徽俗话报》1904年第3期;参见《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3—54页。

[12]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439页。

[13]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关于鲁迅的文艺观,可参考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李怡、郑家建编著《鲁迅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实施。

[15] 关纪新:《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6] 参考费孝通与林耀华共同撰写的《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原文初载《人民日报》。本书引自《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页。

[17]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座谈会纪要》,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参考资料》,1984年版,第1—2页。

[18] 参见徐新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19] 马学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序》,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20] 吴刚:《第七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综述》,参考中国民族文学网网站: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8429。

[21] 参见徐新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22] 参见徐新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23] 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定义,可参考叶舒宪《本土文化自觉与“文学”“文学史”观反思》,《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

[24] 史忠义、户思社、叶舒宪主编:《国际文学人类学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5] 乐黛云:《为中国文学研究开创历史新纪元》,《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26] 徐新建教授对此也进行过相关讲述。他将其分为五类,本书归纳综合为三个方面。参见徐新建《当代学科的交叉与汇合》,参考上海交通大学网站:http://www.sjtu.edu.cn/info/1493/26077.htm。

[27] 可参考王孝廉等《关于叶舒宪等“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的笔谈》,《海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叶舒宪主编《神话历史丛书》(第一辑四本),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28] 参见叶舒宪主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9] 参见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徐新建《民歌与国学》,巴蜀书社2008年版。

[30] 彭兆荣:《文学人类学叙事的形式实体》,《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31]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68—274页。

[32] 李亦园:《从文化看文学》,叶舒宪编著《文化与文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33] 可参考[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徐新建《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巴蜀书社2006年版。

[34] 乐黛云:《为中国文学研究开创历史新纪元》,《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35] 2007年,“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发起“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讨论。相关讨论可参考关纪新的《创建并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李晓峰、刘大先《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6] 彭兆荣:《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讨会综述》,《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关于“本文与文本”的讨论,参见王璐《从“文本中心”到“本文探求”——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讨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7] 叶舒宪:《再论文本与田野的关系互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38] 叶舒宪:《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民族志诗学”与人类学的表现危机》,《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学而时习之”新释:〈论语〉口传语境的知识考古学发掘》,《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

[39] 叶舒宪:《本土文化自觉与“文学”“文学史”观反思》,《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

[40] 叶舒宪:《中国文化的构成与“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视角的后现代观照》,《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

[41] 徐新建:《“多民族文学史观”简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42] 材料来源:徐新建讲座《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人类学的兴起和演变》(2010年,河池学院)录音整理。

[43] 材料来源:徐新建在四川大学2010级文学人类学博士生课程上的发言,2011年1月5日。

[44] 徐新建、唐启翠:《表述问题: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核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徐新建教授访谈》,《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2期。

[45] 徐新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与前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46] 陈跃红、付海鸿:《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跃红教授访谈》,《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47] 参见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48] 叶舒宪:《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参见光明网网站:http://theory.gmw.cn/2012-08/30/content_4932517.htm。

[49] 巴莫曲布嫫、朝戈金:《民族志诗学》,《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6期。

[50] Jerome Rothenberg & Dennis Tedlock,eds.The Journal of Alcheringa:Ethnopoetics,1970(1).

[51] Margot Astrov,ed.The Winged Serpent:An Anthology of American Indian Prose and Poetry .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46.pp.4-6.

[52] Dennis Tedlock,Andrew Peynetsa,Walter Sanchez,eds. Finding the Center:Narrative Poetry of the Zuni Inidans .New York:Dial Press,1972.

[53] Dell Hymes,ed.“In Vain I tried to tell you” in Native American Ethnopoetics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

[54] Jerome Rothenberg,Collected and edited.Technicians of the Sacred:A Range of Poetics from Africa,America,Asia,Europe & Oceania .New York:Doubleday Anchor,1968.pp.xix-xxx.

[55] Jerome Rothenberg,ed.Shaking the pumpkin:Traditional Poetry of the Indian North Americas .Garden City,N.Y.,Doubleday,1972.p.xxii.

[56] Jerome Rothenberg,ed.Shaking the pumpkin:Traditional Poetry of the Indian North Americas .Garden City,N.Y.,Doubleday,1972.p.417.

[57] George Quasha,Jerome Rothenberg,eds.America,A Prophecy:a new reading of American poetry from Pre-Columbia Times to the present. New York:Random House,1973.本文集收录了美洲原住民的神话与口头诗歌、非洲裔美洲人的蓝调、福音书、叙事诗等,将日记、信件、笔记、科学论文撰写等视作诗,同时也将非语言的、视觉的、仪式的媒介,如阿兹台克人的壁画、周易的卦符等视作诗歌媒介。该文集以“未济”卦为结束,寓意事物充满了变化发展,认为对待诗歌也应该持有变化发展的思想。

[58] Jerome Rothenberg and Diane Rothenberg,eds.Symposium of the whole:a range of discourse toward an ethnopoetics .Berkley and Los Angele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59] Jerome Rothenberg,ed.Shaking the pumpkin:Traditional Poetry of the Indian North Americas .pp.417-418.

[60] 在“第九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上,有多位学者提到回到文学生活场景中理解文学、感受文学的观点。

[61] [美]马丁·N.麦格:《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野下的族群关系》,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62] [美]James A.Banks:《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第五版,苟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63] [美]James A.Banks:《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第五版,苟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64] 班克斯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四个模式,具体可参考哈经雄、滕星主编的《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6页。

[65] 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158页。

[66] 滕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期。

[67] 图绪-1来源于陈学金、滕星的《全球化时代“三种认同”与中国民族教育的使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68] 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广西民族教育》2004年第1期。

[69] 万明钢:《从“差异”走向“承认”的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

[70] 李怡:《少数民族知识、地方性知识与知识等级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2期。

[71] 张寿康主编:《少数民族文艺论集》,北京建业书局1951年版,第2—3页。

[72] 参见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3] 徐新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74]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41页。

[75] 张诗亚在谈宗教教育的两种形式时,即用了“分散的、经常性的教育”与“集中的、典礼式的教育”。参见张诗亚《祭坛与讲坛:西南民族宗教教育比较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76] 《礼记·文王世子》,(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39页。

[77] 《古今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818页。

[78] 《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1914),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9页。

[79]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号公布。

[80]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号公布。

[81] [美]迈克尔·W.阿普尔、L.克里斯蒂安·史密斯主编:《教科书政治学》,侯定凯译,袁振国审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82] 相关文章可参见关纪新的《关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建设》,《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李怡《文学史是什么史?——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新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徐其超《文学史观和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的缺失和构建》,《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李晓峰《多民族文学:中国文学史观的缺失》,《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四条。

[84]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9年9月),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85] 参见陈平原《文学如何教育》,《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4日第3版。

[86] 参见房福贤《文学教育应当回到文学教育自身》,《文艺争鸣》2012年第7期。

[87] 参见丁国旗《回归作为艺术教育的文学教育》,《文艺报》2011年6月13日第3版。

[88] 参见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89] 参见李宗刚《文学教育与大学的文学传承》,《文艺争鸣》2011年第4期。

[90] 参见楚小庆《文学教育必须走出凝固化模式:东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廷信访谈》,《文艺报》2013年3月13日第2版;晏杰雄《当前大学文学教育何为: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程金城教授访谈》,《文艺报》2013年3月22日第3版;刘新锁《大学文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济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传霞访谈》,《文艺报》2013年8月9日第3版。

[91] 钱理群:《现当代文学与大学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大学文化”丛书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年。

[92] 可参考吴刚《第七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综述》,见“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8429。

[93] 关纪新:《综合性高等院校应普遍开设民族理论及多民族文学课程》,《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6期。

[94] 曹顺庆、罗安平:《“多元一体”还是“华夏中心”:关于中国高校推进多民族文学教学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95] 李怡:《我们为什么接受了这样的文学格局:文学史教育与多民族文学问题》,《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96] 叶舒宪:《后现代知识观有助于重构多元文化理念和历史观》,《中国民族报》2009年7月10日第5版。

[97] 纳张元:《文学教育与民族凝聚力》,《文艺报》2011年5月20日第3版。

[98] 胡昌平:《文学史观的转变与多民族文学教学》,《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第8期;邵宁宁:《中华多民族文学教学中的一些观念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99] 陈永春:《关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的建议》,《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100] 徐新建、梁昭:《多民族文学的高校教育:以四川大学团队教学为个案的实证考察》,《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101] 付海鸿:《中国多民族文学教学现状考察: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个案》,《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102] 罗宗宇、章小梅:《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普及与强化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思考》,《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103] 郎樱:《多元一体: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体认与编纂》,《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吕豪爽:《书写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融入现当代文学史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李晓峰:《“不在场的在场”: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处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04] 梁庭望、付海鸿:《文学、民族与教育——梁庭望教授访谈录》,《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105] 陈跃红、付海鸿:《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跃红教授访谈》,《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106] 徐新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107] 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2001年11月21日第56届会议议程项目。参见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8] 可参考MELUS官方网站: http://www.melus.org/。

[109] Dexter Fisher,ed.Minority Language and Literature: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77.p.7.

[110] 可参考MELUS官方网站:http://www.melus.org/。

[111] Bipshop,Rudine Sims,“Multicultural Literature for Children:Making informed Choices”,in Violet J.Harris Norwood,ed.Teaching Multicultural Literature in Grade K-8.MA:Chiristopher Gordon,1992.pp.37-53.

[112] Dasenbrock.R.W.,“Intelligibility and meaningfulness in multicultural literature”,in PMLA,102(1),1987.p.10.

[113] Kruse,G.M.,and Horning,K.T.,“Looking into the mirror:Considerations behind the reflections” in M.V.Lindgren,ed.The Multicolored mirror:Cultural Substance in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Fort Atkinson,WI:Highsmith,1990.p.vii.

[114] Norton,D.E.,Through the eyes of a Child:An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Fifth edition.Columbus,Ohio:Merrill,1999.p.580.

[115] Harris,V.,“No invitation required to Share Multicultural Literature” in Journ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20(1),1994.pp.9-13.

[116] Sims Bishop,R,“Multicultural Literature for Children:Making informed Choices”,in V.Harris,ed.Teaching Multicultural Literature in Grades K-8.Norwood,MA:Christopher-Gordon,1992.p.39.

[117] Austin,M.C.,and Jenkins,E,Promoting World Understanding through Literature,K-8.Littleton,CO:Libraries Unlimited,1973.p.50.

[118] Nancy Larrick,“The all white world of children’s books”in Saturday Review,September 11,1965.pp.63-65.

[119] A.La Vonne Brown Ruoff and Jerry W.Ward,Jr.eds.Redefining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0.p.2.

[120] Emory Elliott,et al.,eds.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121] Paul Lauter,et al.,eds.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Lexington,Mass.:D.C.Heath,1990.

[122] John R Maitino and David R Peck,eds. Teaching American Ethnic Literatures:Nineteen Essays. 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1996.Marilyn S Neal,“Using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 to increase Ethnic Understanding”in Childhood Education,V69(n1)(Fall 1992),p.53.

[123] The Freedom Writers with Erin Gruwell,eds.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 .Random House,1999.

[124] 相关讨论可参考梁昭的《族群单位与文学建构——“美国文学”的“族群化”趋势及特点》,《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125] Spicer,Harold O.,“Focus on Ethnic Literature in the Classroom”in Indiana English Journal,V11,N3,1977.

[126] Sandra Kiser Tawake,“Multi-ethnic Literature in the Classroom:Whose Standards?” in World Englishes,V10,No.3,1991.pp.335-340.

[127] Thompson,D.L.,& Jane Meeks Hager,“Assessing teachers’ knowledge of multi-ethnic literature”,I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ED 328916,1990.pp.21-29.

[128] Debbie Reese,Teaching Young Children about Native Americans.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94744.pdf.

[129] Arpi Sarafian,“Ethnic literature in the classroom:the inclusion of 'Voyages' into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Fiction” in PMLA,v114(n2)(March 1999),223(2).

[130] Victor H.Mair,ed.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

[131] Victor H.Mair and Mark Bender,eds.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Chinese Folk and Popular Literatur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1.p.x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