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梅花御史已归来
赵构颔首示意起身,又转向陈康伯。
“丞相之见如何?上月,守军已按丞相及众卿之意积极迎战部署,并采分兵迎战策略:遣成闵守鄂洲以守备襄汉中路;吴璘守川陕之地以备西路之敌;李宝率兵海上迎战;刘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守两淮之地。如今,除李宝一路尚未有败绩,其他几路均败退。事到如今,丞相可有后策?”宋高宗此时已是一脸无奈。
“皇上,此次金兵攻意决绝,大宋有进无退,只能迎战。臣奏请坚持抵抗。”陈康伯依旧力主继续迎战。
“朕也深知主战之利,但如今若是淮南失守,又该如何进退?”
“皇上!如今我军尚能战斗,水师依旧完好,而建康、扬州也有我军二十万兵力。为今之计,不是退却,而是应该直接接管前线的作战大权,换将稳定军心为其一。另也需预防前线将领再次溃逃,臣请奏速派朝廷亲任之人监督犒师。”
而此时,御前直已领着身着戎装的两位老将直入殿中。
众官一望,是前任御前弓箭直及御前弩直。
一时之间群议四起,是战是退,众人心中不明圣意。这两位御前直可说是当今圣上最倚靠之心腹。相传当年第一次退避明州海上之时,这两位一路誓死相随,与皇上出生入死,更以性命相守。如今圣上再次召唤二人,难道是圣意已定,要再次逃难于海上?
“臣虞允灵叩见皇上。”
“臣钟玉诚叩见皇上。”
“快快请起。”
两位大人列于丞相身侧,虞允灵此时与下跪二子交换了一个眼色,大出一口气。心中念道:杭孙,看来我和你父亲没有选错人,关键时刻你还是顶住了压力。
这位御前弩直又对陈康伯点头示意。
“军情紧急,梅花御史得归,又送来了御筒军报。两位爱卿可有妙计。”宋高宗脸上仍然是犹豫不决的神色。
“臣愿追随皇上,抗战到底。”钟玉诚回道。
“皇上,梅花御史已归,还请屏退百官,内殿详议。”虞允灵深知皇上脾性,况且他也有太多的话要好好问问二子。
“好!朕也有许多话要问梅花御史。退朝。”
只是这退朝,因为溃败之报、退兵镇江、淮南沦陷,已经引得朝中人心溃散,消息马上传遍了临安,一时间人人自危,更有甚者,已经开始打点行囊,朝中也有遣家欲避者。
内殿之中
“皇上!不能退,这次,金兵倾巢而出,大宋已经别无选择。我军主力尚存,大可再战。”陈康伯依然坚持全力迎战。
但底下也有别的一些大臣小声议论着明州之事。
“梅花御史,这次去金国可有探得敌报。”御座之上的赵构愁眉不展。
宋源的脸上依旧挂着自信的笑容,这不由得让虞允灵松了一口气。
“完颜亮调集大军前夕,徒单太后竭力反对,不想被完颜亮杀于宁德宫中,并投其骨于水。”宋源一字一句地诉说着。
殿内顿时肃然无声,宋源一笑,他自然明了,众人心中定是被惊得不轻,这完颜亮竟然连金国太后都是这般任意弑杀,虽说不是生母,但未免也太……
“此人几近疯狂,攻打我军,势要一统天下。试问一个连自己的嫡母都不放过的人,又怎会放过我大宋百姓、军队、大臣,乃至皇族。”宋源继续蹙眉说道。
宋高宗此时已经脸色煞白。的确,完颜亮的凶残已经远远超出了殿内所有人的意料。
“完颜亮攻打大宋的意志尤其坚定,为了伐宋,他迁都燕京,并改名为中都大兴府;同时改汴京为南京,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并于朝中称他梦到‘钧天之宫’,接受上苍指令‘天策上将,令征宋国’,以此定下南侵之策;后又加紧造战船于通州,征集各路女真、契丹、奚人、中都、南都、中原、渤海丁壮几十万人;建南京汴京宫殿,修中都燕京城防,并督造兵器;后又迁都于南京汴京;以户为单位征调骡马,富室征发有多至六十匹者,全国共计五十六万匹,也仍令本家饲养,随时应付军用;之后即分诸道兵为三十二军,共六十万人,号称百万。挥军直下,直逼临安。”宋源虽然语调平稳,但言辞却是句句直戳人心。
殿中之人听之可谓句句惊心。更有甚者,已经冷汗直下。
“历时七年,励精图治,只为攻打我大宋。试问诸位大人,此等君王御驾亲征,何以让其甘心返还?”
“不杀的大宋片甲不留,必誓不罢休。皇上,正如臣先前所言,朝廷只能誓死迎战。”陈康伯闻之更加坚定了抗战之决心,大声陈议,跪地恳求到。
众人一惊,似是还没有从宋源陈述的恐惧中完全醒来,赶忙也跪地磕头道:“皇上啊,救救大宋吧。非战即死啊!”
“休得胡说,这样会乱军心的。”钟玉诚马上阻止到。
宋高宗闭目扶额,梅花御史的一席话他当然也是听得心中惶恐。但要下定决心抗金,哪里是如此简单。
“绍兴三十年,完颜亮烹杀将南侵意图暗示我朝的金朝使节施宜生,施是福建人,为臣等耳目,将南侵计划暗示给微臣后即遭杀害。绍兴三十一年,金尚书令张浩和左丞相萧玉再次谏止伐宋,被当场杖责;在此期间,征集马匹过程中造成马匹死亡的多名官员皆惧罪自杀;同年,完颜亮命李通造船时,督责甚急,将士日夜不得休息。皇上,其一心只为伐宋,举国之力,阻其者、拖延者一律皆死。为保社稷,臣马不停蹄赶往各守军之地暗自联络守军将士,偷金兵军机,以告我军,并帮各路部署战略。我军定能厚积薄发,在各路相继打开局面,尤其水路,我军势盛,不日即可传出捷报。”宋源再次力陈利害,并拿出了各路部署之密函,呈上让皇上亲阅。
宋高宗阅之心中总算稳定些许,但却未见两淮在其密函上,心中不由一紧:“如今两淮战事最为吃紧,已经送上告急军报,众卿可有良策对之。”
“臣以为正如军报所言,采石矶为当今要害,朝廷应速派将领抗敌、文臣犒师。”陈康伯回道。
“不错,丞相所言极是。”虞杭孙抱拳请令。
“文臣犒师?”宋高宗有些不明其中之意。
“我军大营即在建康,离采石矶六十里。从建康到镇江我军总计有二十余万。委任文臣为督视参谋军事,可有稳定军心之奇效,即是向驻军将士表明大宋最高军事指挥已直接主持江淮作战。”虞杭孙那一双英气逼人的眼睛此时直视着赵构。
宋高宗似是从他眼里看到了前线求战之心切,也许,真可一战。
“好吧,容朕再三思。入夜,丞相、御史、传令官及两位爱卿,再入殿内一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