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新旧文学关系散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的研究现状

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对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的研究日渐形成规模,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研究院所。从踏入该领域学者的学科归属看,主要有两拨人,一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在资料阅读过程中有感于大量旧体文学存在的事实,开始质疑传统文学史对旧体诗词等视而不见的做法;另一拨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尤其是近代文学研究者,研究视角自然延伸到宣称白话文学革命的民国时期,他们发现大量民国时期旧体文学创作,从而将其笼括到古典文学的研究范围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掘出民国时期越来越多的旧体文学创作,也引发了许多值得继续追寻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新的学术增长点。

下面就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的研究现状分述如下:

首先就国内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旧文学的形式被人为地设定为新文学的对立面,被贴上了“落后”“腐朽”的标签,有意无意地处于受压抑、被忽略的地位。在新文学研究的观念上,长期存在一种一元化的直线史观,认为中国旧体文学发展到晚清,已是日落西山,理应走入历史,由新文学斩断前缘,另立传统,古典与现代,亦应于此截然划分。这样,民国时期旧体文学研究长期以来就处于尘封状态,经历了一个长长的冬眠期。新时期以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过去研究中存在的偏颇。以专著形式比较全面描述民国时期古体诗词的是胡迎建的《民国旧体诗史稿》,这是拓荒性的著作,资料收集颇丰,这也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了驰骋的空间。单篇论文方面,如陈友康《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和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沈卫威《“学衡派”文化理念的坚守与转变》(《文艺研究》2015年第9期),曹辛华《晚清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的类型、特点及其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王泽龙《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李遇春、戴勇《民国以降旧体诗词媒介传播与旧体诗词文体的命运》(《文艺争鸣》2015年第4期),等等。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探讨了不同问题。如陈廷湘的《政局动荡时期中国学人的生存样态——从李思纯〈金陵日记〉〈吴宓日记〉〈胡适日记〉中窥见》,暗示了很多有待进一步思考的话题,秦弓的《五四新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掘与继承》列举了大量史实,证明了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血脉关系。就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研究而言,具体到地域方面,京、津、沪、苏、锡、常等地的研究较为充分,在其他地域民国时期的旧体诗词活动的研究方面还非常薄弱。

其次,就海外的研究状况来看,由于很少受到国内刚性意识形态的限制,海外学人在研究方法和思路方面有诸多创建。王德威对晚清小说的研究,就有力打破了僵化的直线史观的研究模式,以“被压抑的现代性”检视了晚清文学被新文学传统过滤、窄化的过程。这对于民国时期旧体文学的研究有很大启发。海外学人的成果传入国内后,大大解放了国内研究者的思想,拓展了研究者的视界。不少学者开始注意到利用传统旧形式传达现代理想的命题,并着力揭示新旧之间的必然重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