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课题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楚辞》英译研究状况
2006年,四川大学刘威完成硕士论文《〈楚辞〉的英译研究——作为文化中介的翻译》,但此论文只探讨了霍克斯、孙大雨和杨宪益三人的译本。
2009年,外交学院王玉菡完成硕士论文《从哲学阐释学看〈离骚〉英译的译者主体性》,论文只探讨了《离骚》的英译问题。
2011年,合肥工业大学缪经硕士论文《从翻译伦理的角度比较〈楚辞〉的两个英译本》,论文只探讨了许渊冲和孙大雨两个译本。
2011年,浙江师范大学余叶盛完成硕士论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阿瑟·韦利译作〈九歌:中国古代巫文化研究〉》。
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输入关键词“楚辞英译”,自1980年来,关于《楚辞》英译研究的论文有19篇。
这些楚辞英译研究大都是从传统翻译研究角度对《楚辞》英译进行研究,很少从比较文学译介学视角展开。另外,这些研究都是针对两三个译本,未能展现《楚辞》英译的全貌。
二 与《楚辞》相关的主要英文著作
1879年,英国汉学家庄延龄(E.H.Parker)全文翻译了《离骚》(The Sadness of Separation),发表在香港的英文杂志《中国评论》上。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于1884年出版《古文珍选》(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翻译了屈原的三篇作品,即《卜居》(Consulting the Oracle)、《渔父》(The Fisherman's Replay)和《山鬼》(The Genius of the Mountain)。
1895年,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发表文章《〈离骚〉及其作者》(Li Sao Poem and Its Author)。
1901年,翟理斯编辑出版英文版《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1918年阿瑟·韦利(Arthur Waley)的《中国诗一百七十首》(One Hundred and Seuenty Chinese Poems),里面选译了屈原的《国殇》(Battle)。
1919年,阿瑟·韦利又出版《英译中国诗续》(More Translations from Chinese)。
1929年,林文庆(Lim Boon Keng)先生出版《离骚:一首罹忧的挽歌》(The Li Sao: An Elegy of Encountering Sorrows)。
1949年英国汉学家罗伯特·佩恩(Robert Payne)在伦敦出版《白驹集》(The White Pony: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1953年,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出版《〈离骚〉及屈原的其他诗歌》(Li Sao and Other Poems of Chu Yuan)一书。
1955年,阿瑟·韦利出版关于《楚辞》的研究性论著《九歌:古代中国的巫术研究》(The Nine Songs: A Study of Shamanism in Ancient China)。同年,大卫·霍克斯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为“On the Problem of Date and Authorship of Ch'u Tz'u”,这是英语世界第一篇论述《楚辞》的博士论文。这篇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于1959年以书名《楚辞:南方之歌》(Ch'u Tz'u: The Songs of the South)出版。
1962年,伯顿·沃兹(Burton Watson)编著的《早期中国文学》(Early Chinese Literature)在纽约和伦敦出版。
1966年,华裔美籍学者柳无忌(Liu Wuji)编著《中国文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
1974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西里尔·伯奇(Cyril Birch)编著《中国文学体裁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ry Genres)。
1975年,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柳无忌、罗郁正(Irving Lo)合编的《葵晔集:历代诗词曲选集》(Sunflower Splendor: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oetry)。
1980年,劳伦斯·斯奈德出版他的《楚辞》研究专著《楚地狂人》(A Madman of Ch'u)。
1984年,伯顿·沃兹出版译著《13世纪前的中国文学》(From Early Times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
1985年,大卫·霍克斯的《南方之歌》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
1985年,杰佛瑞·沃特斯(Geoffrey Waters)出版专著《楚国挽歌三首:〈楚辞〉传统诠释导论》(Three Elegies of Ch'u: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u Tz'u)。
1986年,史蒂芬·菲尔德(Stephen Field)在美国出版专著《天问:关于起源的中国作品》(Tian Wen: A Chinese Book of Origins)。
1988年,中国台湾学者王靖献出版《从礼仪到寓言:七篇论述早期中国诗歌的文章》(From Ritual to Allegory: Seuen Essays in Early Chinese Poetry)。
1996年,保尔·克罗尔(Paul Kroll)在《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上发表楚辞研究论文《远游》(Far Roaming)。
1997年,美国学者叶维廉(Yip Wai-lim)出版专著《中国诗歌:主要风格和文体汇集》(Chinese Poetry: An Anthology of Major Modes and Genres)。书中简要介绍了《楚辞》和屈原并翻译了《哀郢》。
除了以上专著和文章中包含有关于《楚辞》作品的翻译或论述,英语世界关于《楚辞》的介绍和论述也广泛出现在一些文学史专著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论文中,还有很多学术论文,由于篇幅问题,这里不一一列举。
三 西汉至晚清《楚辞》国内研究概况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深有影响的诗歌总集。中国古代对《楚辞》的关注始于西汉初年的政论家贾谊,他的文章《吊屈原赋》是有关楚辞记述的最早文献。淮南王刘安则在汉武帝的授意下作《离骚序》,对屈原作品做了高度评价,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正是出于刘安之手。之后,司马迁根据贾谊、刘安等提供的一些信息写成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成为研究屈原和楚辞的重要史料。西汉末年,著名目录学家刘向辑录屈原、宋玉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的辞赋汇成文集。对《楚辞》的传播和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古代学者当属东汉王逸。他编著的《楚辞章句》汇集了从屈原到东汉几乎所有的楚辞体作品,收录的作者包括屈原、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和王逸等九人。收录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卜居》《渔父》《大招》《远游》共26篇,其中《大招》的作者王逸自己也不能确定;宋玉的《九辩》《招魂》;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这部著作的意义不仅在于比较完整地收录了当时的楚辞作品,还在于王逸对这些作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作者、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进行了分析,并且做了比较详细的注释,奠定了中国楚辞学的基础,为后来楚辞专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王逸辑录楚辞作品并作注后,楚辞作品开始受到文人学者的关注和青睐。魏晋南北朝时有两个人物对楚辞研究有重要贡献,一个是郭璞,他撰写的《楚辞注》,对楚辞作品的校勘、训诂、方言、音韵等方面有很大贡献;另一个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他主持编写的《文选》,对楚辞的传播影响很大。楚辞学在宋代是兴盛期,出现了几位举足轻重的楚辞研究专家,他们分别是洪兴祖、朱熹、杨万里和吴仁杰。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对王逸的《楚辞章句》进行补充和阐发,是至今最为完备的《楚辞》研究注本。朱熹的《楚辞集注》、杨万里的《天问天对解》、吴仁杰的《离骚草木疏》在楚辞的研究方面都具有开创性。
明代楚辞学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汪瑗、李陈玉、黄文焕和钱澄之等有名的楚辞研究专家。汪瑗的《楚辞集解》对之前著名的楚辞研究学者关于《楚辞》的论述进行了总结,并注释了屈原的作品。李陈玉的《楚辞笺注》、黄文焕的《楚辞听直》、钱澄之的《楚辞屈诂》都各有侧重点和创新。
清朝则是古代楚辞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出现了众多的楚辞专家和专著。其中著名的有周拱辰的《离骚草木史》、毛奇龄的《天问补注》、林云铭的《楚辞灯》、王夫之的《楚辞通释》、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戴震的《屈原赋注》、胡文英《屈骚指掌》,等等。
四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楚辞》国内研究概况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楚辞学的发展经历了另一个高峰,其中缘由大概是受外来思潮的影响以及考古的不断发现。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者当中很多人都是中西兼通的学者,因此在研究方法、思想观念上都较大的改变,研究的范围和广度前所未有,广泛涉及政治、宗教、哲学、伦理、音韵、训诂、方言、考据等领域。这一时期的著名楚辞专家和论著有刘师培《楚辞考异》、陆侃如《屈原古音录》、游国恩《楚辞概论》、姜亮夫《楚辞通论》《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郭沫若《屈原研究》、汤炳正《楚辞今注》,等等。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为《楚辞》作注的著作特别多,比较有名的注家有汤炳正、聂石樵、胡念贻、董楚平、陈子展、蒋天枢、王泗原等,他们的注释在前人的基础上都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这一时期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关于《楚辞》的研究论文空前兴盛,很多文界巨擘都纷纷撰文发表自己关于某方面的见解,如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鲁迅、闻一多、郭沫若、姜亮夫、游国恩、林庚、汤炳正等,他们要么对屈原其人提出质疑,要么对其生辰和一些楚辞作品、作者提出新的看法。其中,关于屈原生辰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热点。由于屈原在《离骚》中提供了关于他生辰的诗句“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学者们根据自己的天文知识,纷纷推测屈原的生年、月、日,发表的论文达数十篇,得出的结论也是多种多样,形成了洋洋大观的屈原生辰研究论文。
五 1980年以来《楚辞》国内研究概况
自1980年以来,关于《楚辞》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充分体现了这部伟大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输入关键词“楚辞”,结果显示共有记录4474条,再缩小检索范围为“核心期刊”,其结果显示为1028条。这些学术论文涉及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有的从考据学方面研究《楚辞》,如罗建波的《明代〈楚辞〉所取底本考》(《复旦学报》2011年第6期),贾捷的《〈楚辞·天问〉“顾兔”考》(《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有的研究古人对《楚辞》的研究情况,如吴明刚的《唐代文人对楚辞学的评论》(《文艺评论》2011年第10期)。有的研究《楚辞》某些篇章的创作时间和地点,如贾捷的《〈楚辞·大招〉创作时地考》(《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有的从宗教学方面进行研究,如邓联合的《楚地宗教与庄子中的神异之境》(《宗教学》2011年第3期)。有的从地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如刘彦顺的《楚辞中的江南想象及其“空间感”》(《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有的从巫祭仪式方面进行研究,如侯文华的《〈荀子·赋篇〉与楚国巫祭仪式关系考论》(《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第2期)。有的研究《楚辞》对道家文化的影响,如黄钊的《论楚文化对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有的研究《楚辞》对后世作家的影响,如魏耕原的《陶渊明与屈原及〈楚辞〉之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王吉鹏的《鲁迅与楚辞》(《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有的从语言方面进行研究,如李海霞的《〈诗经〉与〈楚辞〉联绵词的比较》(《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有的对《楚辞》里面一些篇章的创作者提出质疑,如张家英的《〈楚辞·远游〉不作于屈原说》(《学术交流》1999年第1期)。有的对《楚辞》进行神话学研究,如赵沛霖的《屈原在我国神话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文艺研究》1991年第2期),李诚的《论屈赋神话传说的图腾色彩》(《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孙常叙的《楚神话中的九歌性质作用和楚辞的〈九歌〉》(《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当然,还有一些论文研究《楚辞》的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有些论文专门对一些楚辞研究专家进行评论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近年来,以《楚辞》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也很多,仅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自1999年以来与楚辞相关的硕士论文就有177篇。这些论文涉及的研究主题非常广泛。有的从后世对楚辞的接受情况来研究,这方面的论文较多,其中有福建师范大学陈芳苹的《简论楚歌的流变与影响》(2009),河北大学何文郁的《南宋前期爱国词人楚辞接受研究》(2011),河北大学李小燕的《柳宗元诗文楚辞接受研究》(2011)。有的专门对某个时期的楚辞研究进行研究,如西北师范大学马婷婷的《两宋之际的楚辞研究》(2010),西北师范大学谢小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楚辞研究》(2010)。还有对楚辞研究专家的研究,如西北师范大学刘芮康的《戴震〈屈原赋注〉研究》(2009),南昌大学黄美兰的《朱熹与〈楚辞集注〉》(2008),贵州大学周晓波的《论郭沫若的屈原研究》(2008),南京师范大学施仲贞的《刘熙载楚辞学研究》(2008),福建师范大学林姗的《王船山〈楚辞通释〉研究》(2007),安徽师范大学罗建新的《汪瑗〈楚辞集解〉研究》(2004)。有的从民俗学方面对楚辞进行研究,如重庆大学梁艳敏的《〈招魂〉的民俗文化研究》(2011),延边大学吴玉春的《论屈原〈九歌〉对楚巫文化的传承》,四川师范大学杨雯的《〈楚辞〉风俗研究》(2009),华中师范大学王盛苗的《〈诗经〉与〈楚辞〉祭祀文化比较研究》(2008)。有的进行语言学研究,如西南大学李树春的《〈楚辞〉形容词研究》(2007),武汉大学单宏伟的《〈楚辞〉双音词研究》(2005)。有的对《楚辞》做一些考证研究,如湖南大学张伟的《〈远游〉的著作权研究史论》,烟台大学代生的《考古发现与〈天问〉研究》(2008)。有的从地理学上对《楚辞》进行研究,如南京师范大学刘庆安的《〈九章〉时地研究》(2007)。有的对《楚辞》的英译作品进行研究,如合肥工业大学缪经的《从翻译伦理的角度比较〈楚辞〉的两个英译本》(2011),辽宁师范大学徐静的《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楚辞〉英译研究》,外交学院王玉菡的《从哲学阐释学看〈离骚〉英译的译者主体性》(2009),四川大学刘威的《〈楚辞〉英译研究》(2005)等。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研究,这里不一一列举。
此外,关于《楚辞》研究的博士论文也有不少,在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楚辞”,能搜索到自1999年以来的博士论文26篇。它们主要是:复旦大学贾璐的《朱熹训诂研究》(2011),复旦大学王海远的《中日〈楚辞〉研究及比较》(2010),东北师范大学刘洪波的《阐释学视野下的〈楚辞补注〉研究》(2010),苏州大学李金坤的《〈风〉〈骚〉诗脉传承论》(2007),吉林大学徐广才的《考古发现与〈楚辞〉校读》(2008),首都师范大学史建桥的《〈天问〉的思想内容与结构特征》(2006),苏州大学肖晓阳的《湖湘诗派研究》(2006),苏州大学李青的《唐宋词与楚辞》(2006),吉林大学王志的《屈原与巫文化关系研究》(2006),河北大学孙光的《汉宋楚辞研究的历史转型》(2006),上海师范大学的《屈原考古新证》(2004),复旦大学罗剑波的《明代〈楚辞〉评点研究》(2008),上海大学罗建新的《楚辞意象构成之考论》(2010),哈尔滨师范大学王凯波的《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2010),河北大学赵险峰的《南宋骚体文学研究》(2008)。
当然,近几十年来关于《楚辞》研究的论著也不断涌现,具体详情请参照后面的参考书目,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