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天水师范学院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多年来积淀了较强的学术力量,形成了年龄相对合理的学术队伍。2014年,该中心被评为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标志着该中心在陇东南民间文艺的研究方面已经成为区域文化、区域文学艺术的研究重镇之一。陇东南地区是华夏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有“羲皇故里”之称,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始祖文化在华夏文明发展中享有崇高地位。如何进一步传承始祖文化,将其建设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之地,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甘肃历史文化发展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甘肃省在这一战略中地位尤为重要。研究、开发和传承创新陇东南民间文艺,对于实施这一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陇东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从事陇东南文化产品的开发,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跃升,对于国家西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陇东南地区文化产品的开发、文化创意设计,当地文化企业有着急切而重大的需求。发掘陇东南文化资源,进行资源开发、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创意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提出资源开发的方案计划、建议报告等,可为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开发、旅游经济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对陇东南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开发应用,有助于催生一批高质量的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此意义上,本中心的发展与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相对接。
陇东南地区民间文艺历史悠久,博大深厚,灿烂多元、特色独具。民间文艺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民间艺术别具特色,贴着“地气”,带着泥土的芳香,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这样巨大的艺术遗产和艺术体系目前正在遭遇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空前强烈的冲击,世界范围内民族文化大都深陷在这一灾难性打击之中。对精神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全球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焦点。”[87]陇东南地区民间文艺创作主体在农村正处于逐渐瓦解的趋势,原因在于,民间文艺不能像大多数商品一样马上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这使得许多农民艺人改行,即使还有人在固守,也已经边缘化、老龄化。可以说,我们脚下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却是文化的沃土。陇东南地区民间文艺的丰富文化遗产亟待我们发掘、整理、研究、传承,值得当代学人精耕细作,以学者的良知服务地方、服务当地社会,努力换取经久不衰的文化效益。基于上述背景和目的,笔者近年来一直关注陇东南民间文艺的研究,积极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本书便是笔者近年来研究心得的一次小结。本书在研究思路上,主要从大文化背景作为切入点,在深入、系统论述陇东南区域文化形成的自然、人文、民族环境的基础上,探讨陇东南地域文化的人文精神。并分别就该地区远古神话传说、民间技术进步、民间说唱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文学等进行论述。
我们欲进行理论的研究,就必须掌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将运用以下方法综合开展研究,以求理论上和学术上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一是社会文化学方法。活着的民俗文化是研究中国本原文化的活化石,多民族文化、东西方文化、雅俗文化的相互交融是陇东南民间文艺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亦是其气质性特征。为此,要将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放在大文化视野下进行,科学分析,论从史出,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二是历史民族学方法。陇东南民间文艺问题,既是文学问题,也是民族学课题。因此,只有从考察某一民族的文化着手,掌握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才能科学地揭示陇东南民间文艺的本来面貌和发展历程。
三是田野调查法。“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它保存在人们记忆当中,因此,要获得第一手资料,主要途径就是实地向民间文学的讲述者或演唱者面对面地进行搜集采录,此即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88]对陇东南地区异常鲜活的俗文学、口传文学、说唱文学等文学现象进行田野考察,对该区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建筑等原生态文化进行考察,得生民之底气,去案牍之劳形。通过田野调查,对陇东南俗文学和口传文学的家底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了解。
四是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文学地理学涉及地域文化、家族文化、作家人生轨迹的变化、文化中心的转移等空间方面的内容,这些空间因素影响了文学的书写和叙事方式。”[89]对陇东南民间文艺的研究亦是如此。
“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积极地、不断地创造,而不是维持和固守。”正是基于这一亘古不变的永恒追求,人类创造了无数个辉煌的成就。文明的演进,是一个既执着创造又薪火相传的过程。陇东南民间文艺自身具有浪漫的、深沉的诗性气质和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其“民间性”身份,却长期得不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这不仅使我们白白丧失了一份审美享受,也不利于对整个中国文艺的整体把握。对此,我们充满焦虑……
事实上,不少富有真知灼见的文化大师从来不以雅、俗之分固步自封。正如杨义先生在《遥祭汉唐魄力——鲁迅与汉石画像》中所论述:
“五四”鲁迅一面放下他的金石学,一面却立足于金石学,将其思想释放到一个宏大的文明史空间。思想释放,惟有根柢深厚,才可达至开阔。他面对一面古铜镜,调动自己丰富的文物学知识,作别人不能作的如此遥想:“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只鸵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他因此推论:“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在这个遥想式的巨大文化空间,鲁迅张扬着创造新文化的胆与识:“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从鲁迅这个思想链条上,我们看到金石、文物之学,对于改善其思想府库的材质、敞开其思想批判的空间,具有实质性的功能。没有金石、文物之学的修养,就无从出现《看镜有感》中的思想材质和精神空间。[90]
从鲁迅终其一生对汉画像石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其对于民间文艺的重视,看到民间文艺对鲁迅思想建构的巨大作用。这难道不能给当代学人以深刻的学理启迪与思考吗?当然,研究民间文艺,不能局限于民间、固守于民间,它更需要现代意识和生命感觉,才能激活其生命意识;研究者的现代意识和生命感觉,也会因为民间文艺的独特情韵而元气充沛、酣畅淋漓!
[1]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9—1040页。
[3](汉)班固:《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4页。
[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七“渭水”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5](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9—100页。
[6]2009年,中日学者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考古发掘中,发现了6万年前大地湾先民用火的痕迹及木炭灰烬。
[7](汉)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7页。
[8](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540页。
[9]李祖桓:《仇池国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10](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4页。
[11]《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第1039页。
[1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68页。
[13]鲁西奇:《中国山区开发的历史进程、特点及其意义》,《光明日报》2014年7月23日。
[14]鲁西奇:《中国山区开发的历史进程、特点及其意义》,《光明日报》2014年7月23日。
[15]田澍:《甘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日报》2013年6月4日。
[16]田澍:《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光明日报》2013年7月25日。
[17]《史记》卷五《秦本纪》,第178页。
[18]同上书,第194页。
[1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75页。
[20]霍志军:《陇右出土秦早期车马葬与〈诗经·秦风〉的互证研究》,《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21]《史记》卷四《周本纪》,第112页。
[22]《史记》卷三○《平准书》,第1439页。
[23]参见(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七《屯田郎中员外郎》,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38页。
[24](清)徐松等编,孙映逵点校:《全唐文》卷二一一,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8页。
[25]《全唐文》卷二一一,第1278页。
[26]参见胡大浚主编《陇右文化丛谈》,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27](宋)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第2668页。
[28]参见雍际春《西汉牧苑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
[29](北齐)魏收:《魏书》卷一一○《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57页。
[30](唐)张说:《大唐开元十三年陇东南监牧颂德碑》,《全唐文》卷二二六,第1360页。
[31]王钟翰主编:《中国古代史概要》,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编印,1983年,第83页。
[32]《汉书》卷九六《西域传》,第3928页。
[33]霍志军:《天水赋》,王小熊主编《笔尖下的美丽天水》,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页。
[34]张兵:《华夏文明资源与甘肃地域文化特征》,《光明日报》2013年7月25日。
[35]同上。
[36]田澍:《甘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日报》2013年6月4日。
[37]王建国:《永嘉中原移民与中原文化的传播》,《光明日报》2014年7月23日。
[38]雍际春:《陇右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光明日报》2005年12月14日。
[39]同上。
[40]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61页。
[41]《史记》卷四《周本纪》,第112页。
[42]鲁西奇:《中国山区开发的历史进程、特点及其意义》,《光明日报》2014年7月23日。
[43]《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第2998—2999页。
[44]《汉书》卷二八《地理志》,第1644页。
[4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1页。
[46](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7](唐)魏徵:《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17页。
[48](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八,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235页。
[49]国风:《周初对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贡献》,《光明日报》2007年8月23日。
[50]《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魏》卷三,第2235页。
[51]雍际春:《陇东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5年12月14日。
[52]张维辑《陇右文丛》《陇右诗抄》《甘肃史料辑录》《仇池史料》《陇右史抄》,均为稿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尚未见整理。
[53]参见(清)邢澍著,冯国瑞辑,漆子扬、王锷点校《守雅堂稿辑存》,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4]赵子贤:《西河乞巧歌》,香港银河出版社2010年版。
[55]《东乡族简史》编写组编:《东乡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56]《保安族简史》编写组编:《保安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57]刘基主编:《华夏文明在甘肃》(历史文化卷、创新发展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58]马自祥:《东乡族》,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59]白志勇:《甘肃东乡族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0]马自祥等编著:《东乡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1]马少青:《保安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62]马少青:《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3]杜鲜、彭清深主编:《保安族——甘肃积石山县大墩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郝苏民主编:《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65]齐社祥:《庆阳特色文化研究·民俗文化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
[66]曲涛:《庆阳特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
[67]高新民、高原:《庆阳特色文化研究·岐黄文化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
[68]刘治立:《庆阳特色文化研究·农耕文化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
[69]郗慧民:《西北民族歌谣学》,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70]周亮:《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关系及传承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71]赵逵夫:《七夕节的历史与七夕文化的乞巧内容》,《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72]赵逵夫:《从〈二郎爷赶山〉的传说说到白马人的来源与其民俗文化的价值》,《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73]赵逵夫:《陇东、陕西的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女”传说》,《文化遗产》2007年第1期。
[74]赵逵夫:《牵牛织女传说的考察》,《文化遗产》2013年第5期。
[75]柯杨:《“花儿”溯源》,《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76]柯杨:《河州花儿——回族人民生活与文化的缩影》,《兰州学刊》1989年第2期。
[77]柯杨:《花儿会——甘肃民间诗与歌的狂欢节》,《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3期。
[78]柯杨:《莲花山花儿程式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79]柯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民间文化论坛》2011年第5期。
[80]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甘青地区东乡族、撒拉族、哈萨克族口头传统当代传承调查》,《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81]陈文祥:《东乡族研究现状及其前景展望》,《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4期。
[82]马亚萍、王琳:《20年来东乡族研究述评》,《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83]马峰明:《忧郁的民族 悲怆的花儿——试论东乡族花儿的美学特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84]杨志娟:《大河家的故事——保安族民俗文学述评》,《中国穆斯林》2000年第4期。
[85]伦珠旺姆:《水:精神家园的神话喻体——保安族神话传说话语分析》,《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86]参见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2006)、《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2007)、《读书的启示——杨义学术演讲录》(2007)等著述。
[87]冯骥才:《传统民间美术的时代转型——在杭州“中国艺人节”上的演讲》,《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88]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9页。
[89]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学术研究》2007年第9期。
[90]杨义:《遥祭汉唐魄力——鲁迅与汉石画像》,《学术月刊》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