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汾河流域古村镇的传承现状与保护策略
2002年,我国出台的《文物保护法》明确提出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名镇名村遗产保护的重要地位,同年8月,建设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历史文化名村镇,试图通过评选名村、名镇,抢救一大批面临发展困境的古村镇;2003年和2005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2005年,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山西省临县碛口镇召开,发表了《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碛口宣言》,至此,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形成了一个清晰完整的保护体系。全国各地掀起了保护热潮,与此同时山西也充分认识到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历史文化名村镇的保护对地方文化特色的弘扬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挫折并存,因地制宜的保护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一)汾河流域古村镇的传承现状
汾河流域历史文化名村镇的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整体来看,这里的古村镇数量多,分布集中,文化特色鲜明,知名度高,保存良好,不少古村镇已经形成了规范完整的保护体系和发展模式。具体而言,虽然都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镇,但是39个古村镇的保护力度和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发展模式与传承现状也不尽相同。目前,汾河流域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
1.旅游开发型古村镇
“旅游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古村镇普遍采用的一种保护与开发模式,这类古村镇将旅游业作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事实上,山西古村镇的自然风光并不吸人眼球,但是这里的建筑景观和历史文化底蕴却引人入胜,因此古村镇的旅游业要格外关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国内、省内其他区域相比,汾河流域古村镇与众不同之处体现在晋商文化,且古村镇中旅游业搞得最红火的也正是这些晋商大院,特别是平遥古城和祁县乔家大院,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旅游景点。这些晋商大院不仅为游客展示了建筑艺术的考究和精美,还在院内打造了晋商文化、家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博物馆,使人们了解山西巨贾辉煌而传奇的历史和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从另一个侧面为古村镇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与保护作出贡献。除晋商大院之外,汾河流域还有许多古村镇积极开展旅游建设,如运城市万荣县阎景村,除了拥有晋南唯一的晋商大院之外,还将土生土长、别具一格的万荣笑话作为文化资源,打造了万荣笑话博览园,这是一个以集中体验乡村“笑文化”为主题的乐园,是在整合当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幽默和笑文化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景区;再如运城市蒲州镇,以历史名人王之涣和传说人物崔莺莺为主题,将建筑遗产、传说故事、戏曲、雕塑等内容进行整合,开发出鹳雀楼和普救寺、莺莺塔等景点。
旅游开发对古村镇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相对而言,这类古村镇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态较好,村落功能适应了现代化转型和旅游业的需求,具有新的生命力。但是,“旅游开发热”也给古村镇的发展带来不少问题,例如晋商大院附近新建了大量仿古建筑,古董、漆器、玉器、木梳、服饰……商铺毗连,货物琳琅,并非当地特产,却被每个景区都称为特产,还有许多景区为了吸人眼球,东拼西凑,自行改建,破坏了古村镇的历史原貌,不利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许多珍贵的建筑遗产或收归政府,或承包给开发商,古村镇的主体——老百姓却没有真正受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常态型古村镇
常态型古村镇指的是村镇内建筑遗产、文化景观、传统风俗都没有较大改变,人们在此生产生活,没有大规模搬迁和旅游开发,村镇功能仍然发挥着自身作用。汾河流域这类古村镇不在少数,走在村中,古树、老井、涝池,庙宇、戏台,家院,都自然而安静地呈现,结伴的鸡群和落单的母猪四处闲逛,偶尔还会碰到扛着锄头慢慢悠悠回来的老汉和在街边乘凉的婆姨……没有郊区村落的繁闹,也没有开发商和旅客的熙攘,只有深厚质朴的农村风情。祁县贾令镇谷恋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落,这里曾是富庶的“银圐圙”,明清时期由于靠近官道,交通便利,商业随之兴盛,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经济繁荣,随着全省晋商的衰落,谷恋村商业也逐渐消失,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凸显。现在,谷恋村农业十分发达,在由国道通往村内的小路两旁,连片的田地,满眼绿色,芳香无限。村内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高宅大院,造型雕刻虽不及乔家大院巧夺天工,但也十分精致美观,这些老宅院中依然生活着普通村民,院内堆着上一年收获的玉米和谷子,这就是典型的农家院落,没有因为文化遗产的评定而失去房屋的居住功能。村内曾出过一位晋剧大师,丁果仙曾拜师于他,如今这位大师的故居依然保留着,风雨中已显残败,谷恋村村民没有对建筑进行修复,而是以对晋剧的喜爱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关切。这里的人们爱听戏,爱唱戏,晋剧伴随着村民们的岁时节庆、人生礼仪等生活文化活动得以传承。
在汾河流域,类似的古村镇不胜枚举,如平遥梁村和段村。这些古村镇以一种自然状态存在,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是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主体,因此保护力度不大。常态型古村镇虽然保持了农村的原汁原味,但是弊端也很明显,保护的自觉性欠缺、传承方式陈旧将会使许多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失;目前,古村镇居民生活较为贫困,丰富的文化遗产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3.空心型古村落
空心型古村落,又称“空巢村”,指村内有家无人,或仅有几户孤寡老人居住的村落。“空心”现象多发生在单个村内,这些古村落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建筑遗产保存完好,村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而离开,使得村落变空。灵石县夏门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古村落主要指的是夏门旧村。旧村依山而建,地势陡峭,古堡建筑气势宏伟,但整个村落街道狭窄,坡度落差很大,行走不便。目前,旧村内只剩不到五户人家居住,都是年迈的孤寡老人,其余村民都搬到了新村居住。新村与旧村隔街相望,都是新建房屋,平坦开阔,路边商店、饭店一应俱全,与对面山上的空心古堡形成鲜明对比。由于旧村中无人居住,显得格外荒凉安静,传统文化活动也销声匿迹,新村居民远离了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地,自然也不再关注它。汾河流域这类古村落最有代表性的还有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所谓的空心型古村落,其形成原因在于为了保护建筑遗产和进行旅游开发而实施的有计划的村民向外迁移,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都无人居住,这种古村镇属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博物馆保护类型,虽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古村镇主人——村民们却另择新居,古村镇原有的形态功能都发生了变化。
空心型古村落已经成为建筑遗产的躯壳,传统文化销匿现象严重,村落活力丧失,功能衰竭,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和参与主体缺失。只有古村落出现人的关注和支持,才有了血肉,才能摆脱“干瘪的村落标本”之窘境,减少现代化浪潮下被肢解的危险。
(二)汾河流域古村镇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古村镇保护模式与发展策略的研究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重视,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实践中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出现了旅游项目模式化、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民俗传统文化失真、百姓生活条件无法改善等诸多问题。研究者不禁反思,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才能帮助古村镇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地制宜应当是基本思路。汾河流域古村镇数量多,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传承现状各有不同,因此决不能将理论与成功经验生搬硬套,而要立足于当地的文化土壤,量身打造保护与发展方案,才能激发出古村镇新的生命力。我们从宏观方面,针对汾河流域古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概括起来,即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古村镇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案。
保护与发展是古村镇的两个重要方面,保护使古村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是古村镇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内核与价值源泉;发展使古村镇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可能的空间与平台。古村镇的发展首先要有参与主体——人,其次要寻找发展的契机,因此历史文化名村镇只有制定保护、建设与发展“三位一体”的规划方案,才能将古村镇的文化遗产保护、居民生活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首先需制定出古村镇的保护规划。古村镇的保护对象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保护方案要分门别类,逐级进行。例如,对建筑类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分类开展,文物类建筑要严格保护,不得改动;保护类建筑外观修旧如旧,室内可以进行装修;保留类建筑则可以对其不符合整体风貌的部分做出修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根据不同遗产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保护。从保护方法来看,对整个空间形态完整、文化遗产价值反映在整个村落上的古村镇,宜于整体性保护,如静升镇、张壁村;对聚落结构不完整、村镇内部文化遗产较完整的古村镇,可以进行重点街区和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店头村、汾城镇;对只有个别重点文物和特色非遗资源的古村镇,要实行个体保护,如东阳镇、北洸村。[14]
古村镇还是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所,要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村镇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古村镇建设规划。村镇建设涉及很多方面,在不破坏古村镇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古建筑、新建住宅、办公用地、商住用地的分布与占地面积,都要进行整体布局和适当改造。古村镇文化建设也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的宣传,有计划地定期组织文娱活动,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要加强村镇内电信网、排水、交通等生活条件的建设,这样,才能让村民在历史文化名村镇申报成功后得到一些切实的益处,才能积极支持古村镇保护与建设,成为有效的参与主体。
发展规划是古村镇未来保护与建设的经济支撑和长效动力,在制定规划之前,一定要充分挖掘古村镇的优势资源,不能随波逐流,盲目定位。旅游业是当前全国古村镇发展模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对于那些历史文化价值高,或自然条件好的古村镇,旅游业是很理想的发展模式。汾河流域许多古村镇都搞起了旅游业,效果参差不齐。例如,夏门古村的旅游开发就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开发之初旅游规划不够全面,没有预设到如何应对困境,如何长远发展,使得夏门古村逐渐落寞为一个尴尬的空心村。有些古村镇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农业发达,以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和高效集约的生产技术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将古村落定位为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谷恋村、北洸村、段村。另外,古村镇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唯一的,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就是一种可以兼营的发展手段,平遥以旅游业为主,推光漆器的产业化经营在为古村镇带来丰厚经济利益的同时,打造出了属于平遥的文化品牌。因此,古村镇发展规划需因地制宜,在以一种发展模式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其他可利用资源,使优势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功能发挥。
事实上,保护规划、建设规划与发展规划是三种不同性质的规划类型,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与冲突。保护规划强调古村镇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要求不能改变原有的历史风貌,不能对珍贵遗产进行改造和重建;建设规划要对古村镇整体重新进行规划,或加宽街道,或迁移建筑,改造与重建是难免的;发展规划要适应社会的转型,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必然会给古村镇带来相应变化,如旅游业的开展要进行景区的统一建设和管理,导致文化遗产失真,大量游客的来访也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环境。诸如此类的问题很棘手,但是保护、建设、发展“三位一体”的规划方案已经成为古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建设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