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吕布:草根活该被看不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4章 与袁术的契约

第四十四章与袁术的契约

袁术自己有很大的野心,如果有机会,他甚至有染指皇位的想法。这一点,他自然不会对吕布明说,但他也表明,等天下大乱的那一天,相比于名声,更重要的是谁能立下功绩,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如果袁绍在赌清流派士人重新崛起,袁术就在赌天下大乱时自己能趁机做大,他所养的门客,并不是为了名声,而是在等待那个让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

因此,袁术的门客中,并不要求对方一定是清流派士大夫,他接受浊流派,也接受没有背景的寒门,只要袁术的主观评价认为对方有一技之长,就会收为麾下。

说实话,如果单看袁术的理念,无疑比袁绍更加开明。但理念归理念,实际怎么执行,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看刚才袁术考验自己的那一套,上来就让自己的两个门客抄家伙找自己“切磋”,这就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

即,袁术虽然愿意将寒门收为自己的力量,但却并不会真的礼贤下士,仍然把自己当成绝对的主子,把手下当作奴仆驱使。袁术的公子哥做派,注定了他对寒门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甚至即便是寒门出身的士人也会觉得投奔袁绍是更好的选择。

袁术无疑因此产生了危机感,他自认为已经折节下士,并且只要对方有才,就愿意将其收为麾下,但更多的优秀人才还是愿意去结交袁绍。

长此以往,即便天下真的如袁术预期的那般出现大乱,袁绍也比他袁术更容易抓住被提拔的机会。

“奉先,你很有才干,我很欣赏你。像你这样的人才,正适合成为我在乱世中一步登天的助力。

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在此达成一个约定。

我会利用袁家的资源帮你维系地位,并让你更容易爬到高处,而你则需要向我效忠,以我为主公,在朝中与我共进退。”

袁术提出了这个要求。

实际上,袁术的这种要求,在东汉时期并不罕见。在汉代,并不是只有皇帝才可以有臣子,君臣关系也不仅限于皇帝一人。

一些其他的关系,也被社会的道德观认为双方应该履行君臣的义务。比如,师生关系、察举与被察举关系、开府官员与从属官吏的关系等。

实际上,不光是这些关系,在汉代,任何高位者向低位者提供权力,或获得权力的晋升渠道,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提供,都会被认为两者建立起了类似于君臣的关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权力只会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在汉朝,当官的第一步,不是被察举,就是先被征辟为属吏,再借由立功被朝廷征辟,而不存在普遍性的选官考试。低位者只能通过受到高位者的赏识,才能得到晋升,而高位者提拔低位者或是给予其立功或升迁的机会,本身也需要低位者以自己获得的权力回馈给自己。

正因为权力是依靠高位者对低位者的选拔来维系的,所以社会中也自然衍生出了受到提携的低位者应该回馈高位者,甚至以君臣之礼相待的共识。

而由于儒家的义理思想,最初让自己走上仕途,与自己建立君臣关系的故君,往往要被视为恩人,记一辈子。因此,基本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就不会因为之后朝廷的调派而解除,而是会持续终生,这种也被叫作故吏。

形成君臣关系之后,君抛弃臣是不义,臣背弃君是不忠,这种道德上的义务会持续一生。

比如,当吕布代理县长职务时,从属于他的魏续等人是吕布的属吏,他们跟随吕布立功打仗,获得了赏赐,这就是权力的让渡,魏续等人称吕布为主公就是将吕布视为君主。即便吕布后来调离了,他们也是故吏,根据曾经受到提携的程度,当吕布需要时,他们再来为吕布效力,这就是履行故吏与故主之间的君臣契约。

虽然即便有服从义务的开府官员与属吏之间,也并没有明文规定要以君臣之礼服从,但违反义务无疑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突破社会底线的。毕竟,汉朝这套靠升迁体系就是建立在高位者与低位者的默契与相互信任上,打破应尽的义务,不忠于故主,以后就没人愿意再提携你。

因为汉朝时高位者对低位者的提携往往就与这种君臣关系挂钩,所以这种关系的形成,也是彼此自愿发生的。即,高位者可以选择提携,但低位者也可以拒绝被征辟,这一方面体现了自己不求功名,另一方面也是在自己不认可其为君主时,行使拒绝权。而一旦接受了对方的提携,就意味着自己对对方负有臣子的义务。

对吕布而言,他除了作为朝廷命官以外,其师从于卢植、段颎,又曾担任过董卓的属官,这意味着他们都是吕布的故主。

而如果故主之间发生冲突,按照此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按照感情远近,吕布认为谁给予自己的恩义最多,就可以优先效忠于谁,但不论选谁,都不会被社会视为不忠。

当然,因为是道德约束,所以这种君臣义务也会因为道德评价而出现松动。比如作为君主的一方做了天怒人怨的事,本身就为天下所唾弃,这时背弃君主所受到的批判就会小很多,比如历史上孙策因袁术称帝而宣布脱离与袁术的关系。

而现在,袁术也希望与吕布建立这种君臣关系。按照汉朝的体系,哪怕当上官了,大多数人也不是靠自己立功,终究还是靠关系一级一级推荐上去的。这意味着同一政治集团中的高级官员,对低级官员,也可以有君主的权力。

吕布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在那一瞬间,他不是没有犹豫。

他当然想要得到袁家的庇护,但即便不依靠前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即便知道历史可能已经因为自己的出现而发生改变,但吕布的结论是不变的——袁术的性格缺陷,注定了他成不了大事。

而且,之前吕布虽然和卢植、段颎、董卓都有过臣属关系,但卢植、段颎都是体面人,董卓至少在目前阶段,若是让吕布干活,也是真的舍得给钱给赏赐。

但吕布却预感到,袁术因为其公子哥的特质,以至于他会把别人对自己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的,日后还不知道要怎么使唤自己呢。

所以——

“可以,我愿意与袁公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