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降将,但魏国地下皇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9章 一赢各表

洛阳外城,一处并不起眼的宅院,土墙灰瓦在暮色中显得愈发沉寂。

哪怕院内隐约透出的灯火与人语声,也无人会留意到这僻静角落里,更不会想到这其中竟藏着一场足以搅动魏国风云的秘密筵席。

与洛阳城中那些高门显宦府邸的奢华宴饮相比,此处的场面堪称简陋。

几样家常菜肴,一壶寻常浊酒,陈设简单的偏厅之内,甚至连像样的屏风隔断都没有,更没有伎女歌舞,逼仄的房间让围坐的四人凑得很近,在不算明亮的烛火中都能看见彼此眼中毫不掩饰的兴奋。

居于次座的廷尉高柔,今日一扫往日的谨慎持重,一张白净的面皮因为兴奋和饮酒而泛着健康的红晕。

他端着酒杯,挺身端正地向末座的黄庸恭敬地敬酒,脸上堆满了真挚的笑容,声音也比平日洪亮了几分:

“德和!为兄敬你一杯!

若非德和相助,愚兄焉能有今日之风光?这杯酒,愚兄先干为敬!”

说罢,他仰起脖颈,将杯中浊酒一饮而尽,这恭敬讨好的姿态完全不像平日那个铁面如霜的廷尉,放下酒杯,他意犹未尽地咂咂嘴,看着黄庸的眼神充满了感激与敬佩。

最初决定的那两日,高柔虽然表现得大义凛然,可着实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晚上频频做噩梦,好像下一瞬曹丕就会派人杀进来将他全家下狱,哪怕陈群到来之后他也不能完全放心,生怕鲍勋的仇恨会被转移到自己身上,接下来不顾一切以皇权甚至军权硬杀死自己。

就像当年曹操硬要杀杨修时做的那样。

可几天过去,曹丕甚至又主持了一次朝会,对高柔依旧没有任何处置,甚至太尉钟繇、司徒华歆、司空王朗三人联手找到了一个让群臣二人都赢的方法——

王朗在朝会上上奏,说鲍勋之前私下解脱陈留太守孙邕一案确实是大错,大魏天子不徇私情让他下狱,展现了大魏天子维护法度的决心。

之后天子在朝会上要求廷尉秉公处置且不用事事通传给天子,展现了大魏天子对臣子绝对信任,不干涉臣子、不干涉律令的决心,简直是群臣苦苦寻找的明君典范,有三代之风,先秦以来从没有过这样贤明的君王。

最后廷尉高柔秉公执法,严格按照大魏律令处置,让鲍勋服苦役并罚金,说明大魏的律法有度,不放过一个好人,不冤枉一个坏人——哦对,可能外人觉得这种解释很离谱,可毕竟大魏官方解释中曹丕的正妻甄氏还是突然患病而死,跟这个比,这次三公想出来的解释已经算相当正常了。

曹丕虽然不停地冷笑,可在群臣的滚滚马屁中也接受了这种一赢各表的现实,彻底让高柔安心下来。

他现在每天心里美得冒泡,感觉年长带来的种种疾病和苦痛都消散了大半,哪怕现在已经很虔诚了,但高柔感觉还是不能表达自己的崇敬。

毕竟之前黄庸承诺过他会成为大魏的周勃,他现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点点的讨好什么又算什么。

坐在高柔下首的校事刘慈,更是激动得有些手足无措。

他看看坐在首座的曹洪,又看看对面意气风发的高柔,再看看从容淡定的黄庸,只觉得恍如梦中。

刘慈一个小吏,权力再大,也不配与宗室元老、廷尉同坐,他的老上司赵达当年何等厉害,还不是被高柔逼死。

可如今,他不仅能与他们平起平坐,而且经过此役,刘慈的权力暴涨,有了“靠山”夏侯玄,有了同盟高柔,边市的事情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更让他开心的是,因为之前检举孟达谋反,朝中之前觊觎孟达的公卿也不想在这种时候废了刘慈这样的耳目,还暗暗请求刘慈继续探查孟达的消息,刘慈完全不需要担心,可以放心大胆地在边市捞。

他跟黄庸已经很熟,已经不用像高柔一样客气,径自举起酒碗一饮而尽,长长地舒了口气。

“黄公子为大魏两次入狱,救铮臣于困顿却不居功、不受赏,当真让慈好生佩服。

今天我等为公子道贺,想来未来还能在黄公子的号令下立更多、更大的功劳,慈先干为敬!”

相对于高柔的激动和刘慈的兴奋,黄庸则显得异常平静。

他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眼神清澈而深邃,之前那场牢狱之灾和眼前的吹捧都无法在他心中掀起丝毫波澜。

他喝了高柔的敬酒,又帮高柔、刘慈添完,最后从曹洪手中接过酒坛,亲自为这位大哥斟满,这才慨然道:

“阿兄,文惠兄,义仁兄,今日并非为我黄庸一人接风,实乃为我大魏贺!为诸位贺!”

黄庸这才继续说道,声音清朗,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文惠兄此番不畏强权,保全忠良,朝野称颂,士林敬仰,彰显我大魏法度清明,朝有直臣!此乃大魏之幸,是为一赢!”

他转向刘慈,笑容温和:

“刘兄经此一事,陛下虽有申饬,然心中定然对刘兄更加倚重。

有刘兄耳目,大魏君王兼听天下大事,朝堂少了纷扰,还能广开边市,稳定西南,此亦是为一赢!”

最后,他看向主座上的曹洪,眼神中充满了敬重与期待:

“阿兄乃大魏宗室元老,经此一事脱困,还能渐渐恢复权柄,日后重新掌握军机大事,更是我大魏之福,是为大赢特赢!”

开庆功会是一门语言的艺术,黄庸大赢特赢得先把气氛炒热,见众人脸上都露出狂热之色,他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他也该讲点实在的了。

吧嗒。

他把手中的酒碗放下,三人也一起放下,都一脸庄重,盯着黄庸。

“元仲有诸位,也是元仲的福气。”

“不敢不敢!”

三人怎敢说自己是什么未来大魏皇帝的福气,赶紧连连否认,可脸上也带了几分矜持骄傲之色,明显是在说“继续说我们很爱听”。

黄庸微笑着道:

“都是自己人,我也不瞒着各位了,大家应该都知道,元仲现在还不是太子。

陛下这般胡闹,为难的是元仲,害得是大魏,所以我这些日子才搅动风云,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给元仲多寻些忠直果敢之士,这才能防止吴蜀趁着动荡之时再起兵祸,危害大魏江山。”

三人点点头,眼中都露出一丝焦虑。

尽管大家都知道,平原王曹叡已经是曹魏最后的选择,皇帝不可能再给别人做了。

可直到黄初七年的二月底,曹丕还在傲娇,不肯立他为太子。

太子不是简单的一个名份,太子曹叡可以自行征辟吏员、查访能士,将跟自己能配合的来的人推到合适的位置上,曹丕在太子的位置上呆的久,登基之后使用的重臣也几乎都是自己身边人。

曹叡平原王府虽然也能征辟吏员,但这个节骨眼上曹叡一步都不能犯错,因此也不敢真的征召什么有识之士做自己未来的班底。

哪怕日后曹叡即位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能像曹丕一样迅速掏出自己的宠臣,只能先用曹丕留下的人,这些人好不好用、用的顺不顺手那就只能听天由命,这无疑是曹丕给儿子挖的一个大坑。

历史上曹叡就是这样,被迫用曹丕给自己留下的一群人,等自己快挂了能拿出来的人只有……呃,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理论上这招还真的不好破解,可黄庸的存在好像正好有了一个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现在跟黄庸凑在一起并被黄庸认可的,都是未来曹叡的自设班底。

这个饼画的恰到好处,三人虽然都没有接话,但明显眼中都露出了贪婪和热切。

毕竟,夏侯尚、吴质、孙资、刘放等人在曹操时代都不算什么,曹丕登基七年之中飞快提拔,一个个都成了曹丕的宠臣,不是领军都督一方就是在内廷掌管机要。

这话,之前黄庸也暗示过,但今天在这种场合,黄庸如此庄重严肃地对三人一起说出,还毫不避讳对曹丕的吐槽,三人都下意识地挺直腰杆,感觉职责重大。

“弟儿啊。”之前一直没说话的曹洪压抑不住,终于开口,满是兴奋,“你看义仁和文惠此番都做了这样的大事,愚兄却没做什么,全都是你们在为我奔波,我怎么好意思?

嘶,我看这曹子桓也活不了太久了,不如我赶紧请求立太子?”

这话大逆不道,曹洪明显也是不把大家当外人了。

黄庸摇了摇头,肃然道:

“立太子的事情犯忌讳,不应该由阿兄去说。

倒是现在有件好事,足以帮阿兄积攒名声。”

“哦?”曹洪眼睛一亮,恨不得把脸贴在黄庸脸上,“快,快快说来!”

黄庸低声道:

“阿兄不用上疏,但请发动宗族扩大声势,请三公再议恢复肉刑之事?”

“啥事?”曹洪差点咬到舌头。

“恢复肉刑啊。”黄庸摸了摸下巴,“很难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