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逆袭:从每日情报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你小赚,我大赚

“今天诊所关门。“李旭一早给宋思思打电话。

宋思思惊讶道:“又关门?这个月都第三回了,李大夫,这几天大家都说你不务正业呢。“

“呃~”

李旭无语。

他知道附近的居民这么说。

昨天在外面碰到李阿姨,她也说了。

说为民卫生所被整改之后,他的诊所三天两头关门,大家都说他飘了。

李旭也无奈,情报内容和诊所开业只能选一样。

“他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

李旭又问,“你昨天喝药了吗?”

“喝了,比前两天喝的治感冒的中药还苦。”

“效果怎么样?”

“有点效果,但是不怎么明显,还是有些痛。”

“这种病急不得,记得今天再熬药。”

“知道了。”

……

李旭洗漱之后,前往竹竿巷。

竹竿巷是老城区一条两百米长的背街小巷。

解放前这里聚集着几家竹器作坊,如今青石板缝里钻出的杂草间,零星摆着些卖旧货的地摊。后来又建了几家买卖古董的店铺。

于是被称为风城市的‘古玩街’。

李旭在巷口的早餐铺要了碗豆浆,慢悠悠地喝着——和菜市场不同,这些摆古玩摊的主儿多半要睡到日上三竿才懒洋洋地出摊。

九点一刻,巷子里陆续支起了几个摊位。

一个卖铜钱的老头正用报纸垫着地上的露水;

旁边戴蛤蟆镜的中年人抖开一块蓝布,摆上几个沾着泥的瓷碗。

李旭装作闲逛,目光扫过每个新出现的摊位。

“小哥,看看货?“蛤蟆镜招呼道,“刚收的明代民窑。“

李旭蹲下拿起个青花碗,底足处的做旧痕迹明显得刺眼。

正要放下,余光突然瞥见摊位角落堆着的杂物里露出半截木雕——一尊两尺来高的财神像,被几个破铜炉压着,只露出个笑呵呵的脑袋。

“这些怎么卖?“李旭故意指向一堆锈迹斑斑的铜器。

“哟,识货!“蛤蟆镜来了精神,“都是老铜,至少清代的。这个香炉三千,这个...“

李旭心不在焉地听着,趁对方转身拿抹布时,拨开铜器查看那尊木雕。

积灰的表面下,榆木材质的纹理粗糙,雕工也并不精细。

看上去就像几十年前农家事物。

他仔细看了,并没有发现任何能被打开的痕迹。

但系统情报不会出错。

更何况,如果那么容易被看出来,也不会轮到他——早就被摊主发现了。

“这财神像怎么卖的?“李旭状似随意地拎起财神像。

蛤蟆镜扭头瞥了眼,心中嗤笑。

他天天卖古玩,顾客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

眼前这个年轻人,虽然刚开始问的是铜器,但是对铜器并不在意。

反而从蹲下后,一直盯着雕像。

看样子是相中雕像了。

这点小伎俩,还敢拿出来显眼。

至于财神雕像是价值连城的古董?

绝不可能。

自己摊位上的东西,他一清二楚。

那就是个榆木雕像。

一点也不值钱。

当然,他嘴上说的好听:“嗨,这是好东西,清朝的古物。你诚心要的话,八千拿走。“

“就这?“李旭用指甲刮了刮底座,“榆木的,雕工也糙,估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家里摆的东西。“

他指着几处明显的瑕疵,“这儿都开裂了,放店里当摆设都嫌寒碜。“

蛤蟆镜脸色丝毫不变,反而笑嘻嘻道:“兄弟识货啊,这样,给你便宜点,5000。”

“500。”

“太少了,至少4500。”

“再给你加200,不能再多了。”

“不行,少于4000不卖。”

……

两人唇枪舌战,最终成交价1500元。

李旭强忍喜色,打车离开。

蛤蟆镜男喜滋滋的抽了根烟,吐出一个烟圈。

隔壁摊主羡慕道:“老刘,这一笔挣得不少啊。”

“嘿嘿,也是碰到不识货的了。”

那尊财神木雕,他三十块钱从农村收的。

“真是个傻子啊。”

蛤蟆男乐开怀。

李旭回到诊所,来到后院。

天气正好。

李旭就在院子里,对着阳光仔细查看雕像。

财神像表面的粗糙更加明显——榆木纹理间布满细小的虫眼,漆面斑驳脱落。

并没有看到任何缝隙。

他又拿来放大镜,一番查看后,终于在观察底座时,一道几乎与木材纹理融为一体的细缝显露出来。

这缝隙顺着木纹走向,严丝合缝得就像天然生长的一般。

“难怪没人发现...“李旭喃喃道。

他用刀子沿着缝隙轻轻试探,当刀尖转到财神像背部衣褶处时,突然“咔“地一声轻响。

就像打开一个尘封百年的首饰盒,木雕竟从中间整齐地裂成两半。

里面竟然藏着一个小一号的财神。

定然是被人专门藏在这里面的。

只是后来不知主人出了什么意外,没有传给后人。

李旭捧起财神木雕。

通体紫黑,在阳光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

深吸一口气。

味道悠长,香气醇厚。

“真是好宝贝啊!”

李旭眼睛放光。

他用指肚轻触紫檀表面,木料立刻反馈出温润如玉的质感。

八百年的沉淀让这木料密度极高,指甲划过几乎不留痕迹。

摸起来犹如婴儿的皮肤,细腻温润。

更神奇的是,随着太阳照射,温度升高,木料表面渐渐沁出晶莹的油珠,宛如美人凝脂。

最难得的是,财神雕像手法高超。

不论是造型还是线条,都甩了榆木雕像上百条街。

绝对是古代大师雕刻的。

李旭想起一则报道,清末民初那会儿,大户人家逃难时经常用这种方法。

外面包层普通木头,既防抢又防潮。

他翻转底座,露出一个阴刻的“寿“字——这是古代工匠做的暗记。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决定验一下。

李旭刮下少许木屑泡在温水里,水面上立刻浮起金丝状纹路——正是《本草纲目》记载的紫檀验真之法。

更妙的是,这尊小像用的是紫檀最珍贵的“芯材“,药效是普通边料的十几倍。

八百年成材,又是芯材……

李旭深吸一口气,这二尺木雕如果放到市场上,绝对价值连城。

几百万?

绝对不止吧!

至少上千万……碰到一些喜欢的,说不定能卖到几千万元——这可不是单纯的木料,而是艺术品。

李旭面临一个抉择:这么高价值的艺术品,是珍藏起来,还是出售……亦或是当做一味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