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刘秀:不做“兔死狗烹”的不良猎人
创业初步成功的时期,往往也是这个组织矛盾频发的时刻。创业者只有克制自己的私欲,给予追随者相应的回报,以和平的方式再次凝聚人心方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反之,若以“飞鸟尽,良弓藏”的心态处理功臣的需求,则是一个组织败亡的前奏。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爆发了赤眉、绿林起义。不久之后,没落皇族子弟刘秀和刘也召集人马起兵,试图推翻王莽的统治,恢复刘姓天下。刘秀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代孙,到他父亲这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他的父亲刘钦担任的最高官职是县令,在刘秀九岁时,刘钦去世。
刘秀和哥哥刘兄弟二人率兵归顺了由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并在起义军中担任重要职位。在随后的战争中,刘秀兄弟表现优异,引起了更始帝的猜忌。不久后,更始帝找借口诛杀了刘。刘秀被迫低调求生存,后寻机去往外地发展,壮大实力后与赤眉军共同攻灭了更始帝政权,为兄报仇。
公元25年,刘秀在众多部下的推举下正式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定都为洛阳。公元36年,刘秀率军平定了绿林军等各路豪强,重新统一全国。
刘秀年纪轻轻就成为开国皇帝,在这泼天的富贵面前他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以同龄人少有的自律和成熟来处理国家朝政,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顺利解决了功勋重臣带来的隐患,避免了历史上常出现的天下平定后因君臣猜忌而引发的惨案。
刘秀在崛起的过程中笼络了大批良将,也赏赐给他们诸多重要官职。平定天下后,刘秀对手下的骄兵悍将也有些不放心,但是他没有直接剥夺他们的官职,也没有寻机惩罚他们,而是采用了相对温情的方式处理这类棘手事情。
刘秀论功行赏,向耿弇加赏食邑以示恩宠。深知帝意的耿弇很快就将手中的大将军印绶主动上交,表示国家已经太平,军人自当上交兵权任凭皇帝差遣。耿弇的举动深得刘秀赞赏,刘秀命他照常出席朝会,并经常就疑难问题咨询他的意见。邓禹也在这一年被封为高密侯,食邑达到四县之地,他的弟弟邓宽也被封为侯爵。不久之后,心领神会的邓禹也上表请求收回自己的将军印绶,受到了刘秀的表彰。
这二人的举动给了其他开国功臣们明确的政治信号,即“国家已太平,我们不要眷恋手中的军权”。很快,其他将军也相继交出手中的军权。刘秀也没有让这些追随他出生入死的将领们寒心,不仅赐予他们高爵厚禄,还经常将他们从封地召到京城,一同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以表关心和念旧。
刘秀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以“一刀切”的方式全部收缴众臣的军权,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对身处边境的将领封赏爵位的同时,也给予充分的信任,令他们能安心驻守边疆,直到合适时机来临再以恰当的方式择人替换。刘秀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在国家职权的安排上打破了以往功臣任要职的先例。他给予功臣较高的爵位和大量赏赐,同时禁止他们担任各种要职,从根源上杜绝了功臣滥用职权或恃宠而骄影响朝政的可能性。
同时,刘秀还鼓励这些功臣们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研习四书五经,提高儒学修养。这既是他向全国推广儒学的一种方式,也是用儒学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更乐于遵从皇权的要求。
在朝政安排上,刘秀也展现了他娴熟的制衡权术。他常常授予不太出名的将领以较高的官职。这样既能保证开国初期军队的战斗力和指挥系统的顺畅,也能避免将领率兵作乱的隐患。同时,刘秀还将地方的实力派领袖窦融等人调入京城,给予大量赏赐并委以重要官职,使各地势力在朝堂上并存,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此外,刘秀还采取了轮换各地郡守等方式以避免某些家族长期垄断一地。
年轻的刘秀以凌厉的手段率军平定四方之后,在朝政治理上深谙“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精髓,采取了不疾不徐的温和方式,以不带一丝火气的高超政治技巧赢得了功臣们的衷心拥护,保证了东汉初期社会的稳定,演绎了一段名垂千古的君臣和谐佳话。
刘秀,堪称历史上最成功的草根创业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