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物之光(读中华 学科学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丛书前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经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等时代,再到夏朝建立,一直发展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以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具体形式走进人心。中华传统文化以其深邃圆融的内涵、五彩斑斓的外延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科学”来自英文science的翻译。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携来有关数学、天文、地理、力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当时便借用“格致”称呼之。“格致”最早出自《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所谓“经学格致”。后来借用的“格致”与“经学格致”已有区别,它更强调自然知识与技术,不仅含实用技术,而且有高深学理,因此又被称为“西学格致”。我国早期的“科学”教育分为文、法、商、格致、工、农、医等科目,格致科以下再分算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地质、星学(天文)等。可见,当时人们对“科学”及“科学教育”的理解是比较宽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科学课程设置逐渐转为侧重自然科学,科学教育也通常指自然科学教育。不过,对“科学”的广义理解仍然存在,如心理科学、教育科学、社会科学等术语的出现便是例证。

正是由于“中华传统文化”与“科学”的交集,“读中华 学科学”丛书应运而生。该丛书由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由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领衔组建编写队伍,经过大家不懈努力完成。此丛书含四个分册——《中国传统文化的物理之光》《中国传统文化的化学之光》《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物之光》《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学之光》,分别从中华传统文化,如节日、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探索中华先辈的理性之光,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数学知识,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展示这些传统文化蕴含的科学思想等。同时,本丛书既注重实践操作,通过精彩实验等让读者体会“做中学”的乐趣,而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与现代科技,引导读者从文化走向科学,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为促进科学教育育人功能的落实,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自2000年始,集全国相关研究之长,以跨学科、多角度及国际比较的视野,持之以恒地探索科学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推出了科学教育系列成果。其中,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系列,侧重从科学教育理论、科学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如《科学教育学》等;科学普及系列,侧重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如“物理聊吧”丛书、“一做到底——让孩子痴迷的科学实验”丛书等;科学教育跨文化研究系列,从国际比较、不同民族等多元文化视角研究科学教育,如《西南民族传统科技》等;科学教材系列,编写新课标版教材,翻译国外优秀教材,如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的《物理》以及世界知名FOR YOU教材中文版等。现在推出的“读中华 学科学”丛书进一步丰富了科学普及系列的成果,为科学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探索又增添了一抹亮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推出“读中华 学科学”丛书,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廖伯琴

2021年8月19日

于西南大学荟文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