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影视特效化妆行业概况
1.1 影视特效化妆发展史
(1)20世纪早期
基础特效化妆技巧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出现且不断发展,纽约美术家巴克采用艺术雕塑的手法制造出了最早的全脸乳胶面具。另外虽然不算真正特效化妆的开端,但是作为20世纪初科幻类电影的代表作,1918年的《火星之旅》(图1-1),在片中就曾出现了使用头套来化妆出的外星人。

图1-1 1918年《火星之旅》
随后出现了众多应用基础特效化妆技术的电影,如1923年《钟楼驼侠》、1925年《歌剧魅影》、1931年《科学怪人》(图1-2)、《吸血鬼》《化身博士》(图1-3)、1932年《亡魂岛》《畸形人》(图1-4)等。

图1-2 1931年《科学怪人》

图1-3 1931年《化身博士》

图1-4 1932年《畸形人》
(2)20世纪中期
20世纪60年代的外星题材科幻片脱离了B级片(B级片的含义约等于成本较低的影片。在某个特定的产业环境下,相对于那些成本更高的A级片来说,成本较低的影片被称为B级片)的格局路数,开始在特效化妆上下功夫。最具有跨时代革命意义的《人猿星球》(图1-5),造型由化妆特效设计大师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负责。

图1-5 《人猿星球》海报
他放弃了早期科幻电影惯于使用的头套手法,而是革命性地采用翻模技巧制作乳胶材料的脸部面具。也就是如今我们在《特效化妆大师》里看到的方法:先进行脸型塑膜,再倒入乳胶到模子里,风干后取出制作面具。加上给人猿演员贴毛等繁杂的特效化妆手段(图1-6),据说当时需要近3个小时才能化好一只人猿。更不便的是,乳胶戴上去并不怎么舒服,受热后也容易脱落,每个演员只能小心翼翼,并且用夸张的表情才能展现出人猿的面部变化。

图1-6 《人猿星球》中演员化妆照
之后这部影片为他带来了一座奥斯卡特别荣誉奖杯(1968年奥斯卡还未设立最佳化妆奖项)。电影界把这次化妆技术的改革视为一种开创性的变革。
(3)20世纪中后期
20世纪70年代美国进入后工业时代。在此时期科幻题材电影兴起,影片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时期涌现出了不少外星类科幻片的经典之作:1977年的《星球大战》(图1-7)、1979年的《星际迷航1:无限太空》(图1-8)和《异形 》(图1-9)。以《星球大战》为代表,特效电影经历了二次繁荣。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从地球转向了神秘的宇宙。随后动物恐怖类电影潮流再次抬头,灾难片开始占据上风,怀旧风把人们带到了未被发现的、充斥着昆虫和爬行动物的世界,20世纪后期,科幻电影井喷式爆发,CG技术[即Computer(电脑)和Graphics(图像制作),是影视作品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动态图像技术]越发受追捧,物理特效与CG 结合成为电影拍摄的主流方式之一。

图1-7 《星球大战》

图1-8 《星际迷航1:无限太空》

图1-9 《异形》
(4)21世纪初期
21世纪的外星题材类科幻电影大多走高冷科技路线,如2000年的《火星任务》(图1-10),2005年的《世界大战》(图1-11),以及2007年的《变形金刚》(图1-12)、2009年的《阿凡达》(图1-13)与《第九区》(图1-14),2012年的《普罗米修斯》和2013年的《环太平洋》等。

图1-10 《火星任务》

图1-11 《世界大战》

图1-12 《变形金刚》

图1-13 《阿凡达》

图1-14 《第九区》剧照
外星题材类科幻电影为了照顾观者的视觉感受,多采用数字特效技术来完成宏大的场面,以带给观者科技的美感。不过,在新材料不断创新下的传统物理特效依然在外星题材类科幻电影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现阶段发展
目前影视技术越来越发达,材料和技术不断升级革新,使得特效化妆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很多影视剧中都采用了特效化妆技术与后期CG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角色,如《死侍》(图1-15)、《侏罗纪公园2:失落王国》(图1-16)、《毒液:致命的守护者》(图1-17)、《阿丽塔:战斗天使》(图1-18)、《诸神之怒》(图1-19)。

图1-15 《死侍》

图1-16 《侏罗纪公园2:失落王国》

图1-17 《毒液:致命的守护者》

图1-18 《阿丽塔:战斗天使》

图1-19 《诸神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