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4章 八十四:演讲
“这么多?”李龙井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经过了这段时间的锻炼,他已经明白挣钱不易的道理了。
“这是你的年薪,好歹你也是曹国公府的公子嘛,太穷酸的话探春小姐也会埋怨我的。”
“嘿嘿,那咱们晚上一起去逛逛那拍卖会?我听说在正式开始前,还会有许多商贩组成两条大摊呢。”
“行,到时候去看看吧。”
看望罢了李龙井,张蕴回到了位于郊外的亲卫营。
这几天下来,研究所的工匠们已经打造好了配套的铠甲和刀箭。
当然,这几样东西都是张蕴提供的图纸,尤其是箭,乃是特殊化的弓弩,射程和威力都远远超过了大明军队的水平。
同时,为了更加规范化,张蕴也给他们写了一本条例,其中包括了训练、日常等事务。
来到大门口,两个侍卫的神情顿时正经起来,对着张蕴行礼道。
“首长好!”
从亲卫口中听到张总这个称呼,感觉还是怪怪的,所以张蕴又让他们改了称呼,变成了更正规的首长。
“好,看起来很精神啊,从镖客转业到护卫,感觉如何?”
“报告首长,感觉很棒!”
“说说具体的。”
“报告,以前要和一群土匪强盗打仗,以后是和要元军打仗!说实话,有点儿紧张。”
“一个大汉字有好紧张的?等有机会让你们实战一把!”张蕴笑着说完,推开大门来到了训练场。
应张蕴的催促和要求,普洛克很快便带来了足够的火铳和训练人员。
此时,在靶场上,水手服饰的训练员正站在亲卫们身边,向他们讲解着使用火铳的要领和诀窍。
亲卫营长陈大柱一眼就发现张蕴来了,赶紧招呼道。
“首长!您来了!”
一声之后,所有人都兴奋地围了过来,将张蕴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
“张首长,你来看我们了?”
“首长,我媳妇托我和您道谢,是您救了我们一家的生计!”
“首长,您的装备真厉害!我用它一刀能砍下一条猪腿!”
“首长,这弩箭太牛了,两百步外都能射中!”
“首长,......”
张蕴笑着听大家讲话,脸上浮现出难得的真笑。
有这样一批有活力的青壮,未来有希望!
“大家都往外让一让,别把咱们首长挤着喽!”陈大柱指挥道。
很快,大家散开,张蕴则是走上高台,笑着看向大家,挥了挥手。
“哦——!”又是一阵欢呼,张蕴两手往下压,声音缓缓结束。
“各位,今天我过来,主要有两件事,第一呢,就是看看大家怎么样?如何?吃的睡的还不错吧?”
“好——!”
亲卫们高喊着,张蕴在吃喝上对他们是真下功夫,每天三顿精粮,不仅有菜还有肉!
不过,吃得多,训练也多,张蕴设下的训练方法,真的很充实,从早上太阳升起到晚上老狗趴窝才算完。
不过正是如此,这些亲卫们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肌肉在变大,力量在增强。
“每天训练是不是很累啊?”
“对!”
“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我们是活人,就得生生不息!”张蕴说完,让人搬上来一套桌椅板凳,也吩咐陈大柱给亲卫们搬来板凳。
“第二件事,就是给你们讲课,我记得陈营长之前说过,你们都识字对吧?”
“是啊,之前在镖局的时候,我也经常带他们上课认字。”陈大柱说道。
“多谢多谢,那就好啊,省时间了。”张蕴说完,掏出一根自制的粉笔,在黑漆漆的墙上写了一个“人”字。
我知道,你们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有没有人能告诉我,这个字念什么呀?
“人!”
“人是什么呀?”
这句话可把大家整懵了,人不就是人吗?
这时,有一个明显年轻的小伙子站了起来。
“人是那些地主老爷,地主老爷们说我们是牛马,奶奶说我们不如牛马!”
闻言,张蕴的眼神闪烁,抿了抿唇说道。
“不——地主是有爹娘生养的人,我们也是有爹娘生养的人!我们不是牛马,我们是人。”
原本有些声响的亲卫们,听到这句话后,顿时静了下来,那双盯向张蕴的眼睛中,有着无尽的迷茫。
正如张蕴所言,他们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自小受尽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不得已才跑出来混口饭吃。
在前几十年的岁月里,他们一直都被地主们称为拉犁的牛马,耕地的牲口,从未想过,自己也是人。
而张蕴的这句“我们是人”,拨动了那根深埋已久的心弦。
台上,张蕴沉着声音继续道。
“大家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地主有那么多地,为什么地主的孩子一出生就享尽荣华富贵,为什么都是从娘胎里出来的,他们就能欺负咱们老百姓?”
这三个问题,沉默了众人,在漫长的时间中,他们从未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劲,但是今天听张蕴这么一说,不少人反应过来了。
对啊,都是两个肩膀抗一个脑袋,地主们凭什么呀?
“我猜你们中间很多人,都是佃农家庭吧?”
闻言,不少人举起了手。
佃农,可以说是农民中最辛苦的一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地啊。
没有自己的地,为了生存,他们只好去耕地主家的地。
但是——他们撒下汗水耕出来的粮食,却大都交给了地主老爷,他们还美名其曰:租金。
最重要的是,如果是丰年,那租金就涨,涨到你依旧只能生活下来,攒不下一袋粮食、一个铜板。
而如果是荒年的话——那恭喜你,地主会提供利率极高的贷款,让你不得不背上一辈子都还不完的债务。
不借?不借就死!
关键是哪怕你突然有点儿余粮了,这群孙子他还不让你还本金!
娘西皮!握朝的嘞!
“大家好好想想,你们中间还有多少人,是因为还不起欠地主的债,才背井离乡来这里讨生活的?”
被说到了伤心处,有几个人都抹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