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温泉旅游方兴未艾
第一节 中国温泉旅游产业概况
一 疗养、休闲与温泉旅游产业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温泉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100年前后,据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温泉赋》记载,“六气淫错,有疾疠兮,温泉汩焉,以流污秽”,说明了温泉有治病、除秽、保健功能;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称,“鲁山皇女汤,可以煮米,饮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四十日后,身中百病痊愈”,记载了我国古代人利用温泉沐浴治病的历史;明代李时珍将温泉分为热、冷、酸、苦、甘泉,指出温泉只适用于治疗冷阴性疾病,伤寒等高热疾病是不允许进行温泉治疗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了一大批温泉疗养院,其主要服务对象是需要长期恢复疗养的病痛患者。改革开放之后,温泉开发中私人资本进入的案例越来越多,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视察之后,我国进入温泉开发的新阶段。自1993年以来,我国温泉开发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许多大型露天温泉开始出现,不论是在经营方式还是在资本运营形式上都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以金山温泉为例,金山温泉于1993年开始动工建设,是被称为“第二代”温泉——现代露天温泉的鼻祖,只不过其露天池区并没有进行大量的园林绿化。根据统计数据,金山温泉于1996年开始营业,开业一年的游客接待总量为恩平市(金山温泉所属地)1995年全年游客接待量的两倍。无论是对于改善公司经营状况而言,还是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言,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温泉开发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原来的露天浴池开始融入园林元素。1998年开始营业的御温泉便是引爆这一园林温泉旅游市场的领头羊,广东省诸多温泉旅游地纷纷效仿。一时之间,广东省兴起了温泉旅游热,中山市仙沐园温泉、帝都温泉等都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温泉。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中参与性要求的提高,温泉开发出现了新的趋势。以锦江温泉为代表,露天温泉项目中加入了游乐元素,这标志着温泉开发走向温泉游乐园模式的经营阶段。在温泉露天池区中,浸泡洗浴与水上漂流、水上冲浪等娱乐项目相结合,成为这一阶段温泉旅游地的开发模式。不同的温泉园林设计风格给了旅游者更多选择,温泉旅游开始走向大众化,温泉旅游相关报道见报率提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广东省是我国温泉大省,温泉热储量位居全国第三,全省已发现温泉311处。其中,温泉点294处,隐伏地热区17处。在中国,广东省的温泉开发一直走在最前面,从改革开放前的从化温泉,到20世纪末崛起的御温泉,再到今天的温泉小镇,广东省温泉开发一直引领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据统计,国内开发的温泉旅游区位于广东省的占到了三分之一,省内各地温泉旅游竞争激烈。而国内其他温泉资源丰富地区如北京市、云南省、四川省、辽宁省等地也紧随广东省纷纷发展温泉旅游,温泉旅游风潮已经席卷全国。
二 温泉旅游地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1993年之后开发的温泉宾馆或者温泉度假村大部分采取了由单个企业控制采矿权的经营方式,如金山温泉、帝都温泉、锦江温泉、御温泉、龙门温泉等,这与从化老温泉对温泉资源共享式无节制开发形成鲜明对比。从化温泉资源“枯竭”的前车之鉴为单个企业垄断温泉水这一经营形式提供了合理的理由。
王艳平(2004a)在其著作中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其著作中,这种温泉开发商被称为“一轩大型温泉度假村”,他认为在这一开发模式下“度假区内的布局完全由投资者的意愿决定……一轩大型温泉度假村……只能在经济发展初期吸引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们”。随着温泉旅游地的不断开发,大型温泉度假村有可能发挥地标作用。该观点获得了大部分国内学者的支持,但是针对大型独立经营温泉旅游地的研究较少,除了理论探讨,并没有更多的案例研究。
本书主要针对大型独立经营的温泉旅游地展开研究,试图从案例与实践角度入手,探讨该类型温泉旅游地在开发、运营与管理中的问题,并试图走一条自下而上的路线,从案例研究逐层提炼,推导出该类型温泉旅游地的资源配置模式、运营规律以及管理体系。恩平市是广东省著名的温泉之乡,市域范围内的温泉旅游地基本上采取了大型独立经营的温泉旅游地开发模式,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在发展过程上,都体现出其独特性和典型性。针对这一类型的温泉旅游地,本书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论证与研究:大型独立经营的温泉旅游地开发模式如何形成?其特点是什么?在这一模式下温泉资源配置效率如何?针对市场,管理者是如何进行产品设计与推广的?其效果如何?在这一形势下温泉旅游地开发影响如何?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温泉旅游地开发模式?本书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