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在近年国内热播的青春影视剧中,悄然出现了与月经相关的镜头、话题或道具,它们常常不经意地出现在卧室、厕所、超市等特定空间,发生在闺蜜的谈话中,表现出一定的私密性。而一旦有男性出现在这些空间或场景,无一例外会导致尴尬、难堪乃至沉闷场景的出现。在青春电影《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中就发生了这样一幕:课间休息时,一位女生把卫生巾夹在书本里准备去卫生间,有位调皮的男生出于对夹在书里的东西的好奇,“不小心”将书打落在地,卫生巾随之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顿时,热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同学们露出尴尬的表情,变得手足无措,那位女生也气得跑出了教室。作为女性在经期所使用的私密物品,卫生巾在剧情里突然暴露在公众场合,破坏了原本嬉笑的氛围,气氛变得尴尬而凝重。
这个场景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她们对月经有着怎样的认知?经期体验是什么?在经期情景中,她们采取了何种策略来呈现自己的身体?她们为什么如此呈现?背后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因素?
古典人类学对月经现象的跨文化研究,多半以“月经禁忌”为讨论对象,并将之与“污染”、“神圣”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考察相关习俗背后的认知与信仰。在相关禁忌的话语表述中,男性是社会建构的主体,而女性月经则多被视为不洁且具有污染特质的力量来源。当代人类学则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解释不同文化月经相关的现象之上(参见李金莲、朱和双,2012)。随着人类学的身体转向和对女性主体性的强调,对女性身体体验的经验研究越来越多,女性改变了自己受凝视、被对象化的地位,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月经是每个身体健康的女性都会经历的周期性身体体验,是她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日常生活与工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与影视剧、电影开始有意无意地“打破禁区”,呈现女性经期相关的镜头相比,人文社会科学对月经的研究仍屈指可数。目前可以检索到的直接探讨经期女性月经实践与身体呈现方式的仅有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刘熙以痛经实践为对象,考察了80后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月经实践经历与身体呈现方式,并围绕月经的意义分析总结了女性所呈现的四种身体——健康的身体、性的身体、性别的身体与青春的身体(刘熙,2011)。在《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中,潘毅将女性置于资本主义制度中进行了民族志考察,其中涉及工厂女工的经期体验与月经实践。由于月经周期的规律性,这些女性不能完全适应工厂的生产环境,因此她们在工厂承受了比男性更多的痛楚,这种痛楚与月经的痛楚不同,是社会暴力施加的。在痛经时,工厂女工只能向生产机器臣服,除了吃药缓解痛经、压制身体的疼痛外,她们别无选择。对于这样的异化,身体也会发出抗议,这种抗议以昏厥的形式发生在工厂的流水线上,经前综合征、痛经、产假以及各种妇科疾病都是令资本主义机器束手无策的女人问题。女性虽然竭力管理自己的身体,但还是很难与男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取得平等的地位。月经周期性与工业时间的规训性和僵化性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潘毅称之为“月经政治”(潘毅,2010:180)。
虽然有影视剧、电影开始“打破禁区”,呈现与月经相关的镜头,然而与如火如荼的美容、整形、健身等以打造完美女性形象为目的的身体实践相比,月经在公共话语中仍处于隐匿状态,与每个女性息息相关的月经、痛经及经期实践似乎不值一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一个让人难以启齿或避讳之事。这反映了女性在主体意识觉醒后,很快屈服于现代社会的消费逻辑,将自身的身体客体化为公众凝视的对象并异化的现状。作为消费社会中“最美的消费品”,女性美容、整形等身体实践并非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受与“生产及指导性消费的社会编码规则及标准相联系的工具约束”。对身体线条的过度痴迷,对苗条身材的过度渴望,都使“身体本身在其中变成了祭品”(鲍德里亚,2014:136)。
在此意义上讲,从当代女性的日常生活出发,透过其真切的身体体验(lived experience)考察她们对月经的认知及其经期实践,就具有了回归日常、为被消费社会所客体化的女性身体“去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18年9月~12月底,笔者在北京某高校通过“滚雪球”的方法招募到30名女性,对她们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被访者年龄在23~26岁,全部为硕士研究生。除2名已婚外,其余皆处于未婚状态。考虑到文科生与理科生教育背景、所处环境及身边男女比例的不同可能影响其经期实践与表达,笔者尽可能地选择了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
访谈大多在学校咖啡馆、操场等空间的僻静角落或被访者的宿舍,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另有几名受访者,笔者通过微信视频与微信语音的方式对她们进行了线上访谈。访谈地点的选取原则主要是尊重访谈对象的意愿,并保证一定的私密性。访谈采取半结构式的访谈法,围绕对月经的认知、经期的身体与心理体验,以及经期的身体管理与外在呈现等内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