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法语国家:发展与合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目前,以法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的非洲国家有22个,以法语作为通用语言的非洲国家有5个。非洲法语国家总面积约占非洲总面积的一半,人口约2.5亿(2010年数据),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中国与非洲法语国家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峰会把中国发展同非洲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一带一路”倡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走向更加协调、均衡、可持续,带动、引领“南南合作”。加强对非洲法语国家的研究,对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中非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8年8月26日,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夕,中国亚非学会、《西亚非洲》编辑部和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首届“非洲法语国家:发展与合作”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湘潭大学、扬州大学、中非贸易研究中心、红河学院、云南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士80余人出席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中国亚非学会、《西亚非洲》编辑部推动中国加强非洲法语国家研究的重要举措,在中国非洲法语国家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研讨会围绕“发展与合作”这一主题,从“非洲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非洲法语国家对外关系”与“中国的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讨。

在会议主旨演讲中,中国亚非学会会长张宏明教授指出,法国曾是非洲最大的殖民国家之一,自非洲独立之后,法国并没有像英国一样彻底退出非洲,而是与各个独立的原法属非洲殖民地国家通过双边或多边关系加强了对非洲法语国家的干预,以长期保持在非洲的影响力。法国已经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全面对非政策,维持其自身在非洲法语国家的军事存在和军事干预。张宏明教授引用法国政坛长期流行的一句话,即“失去了非洲,法国将彻底沦为二流国家”,以此说明法国不会放弃在非洲的利益。非洲法语区凸显了法国在非洲的作用,尤其是在非洲法语国家中的作用。法国是最早将法非关系纳入基本法的国家,同时注重法非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而维护法非关系在各个领域的协同。与之相应,非洲法语国家也重视与法国的关系。随着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扩大,中法关系成为推进中非关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法关系的良性互动也将显得至关重要。

外交部石晓滢参赞指出,由于难民问题、恐怖袭击和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扩大,欧盟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关系。除了加大对非投资外,德国还率先推出了“非洲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进一步关注非洲问题。近年来,欧非关系进入重塑与调整时期,欧洲对非合作的主导力量由英、法共同主导变为英国退居幕后,法国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德国也日渐活跃。石晓滢参赞认为,随着中国在非影响力的扩大,以及欧洲对非政策的开放,中欧非三方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刘鸿武教授指出,在中非关系上应以知识共同体来推动命运共同体,双方共同努力形成共同的知识体系,塑造共同利益,进而在中国学术界形成全面的国别学,以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非洲研究学者应以学科建设为本体,以智库服务为功用,以媒体传播为手段,以国际合作为路径,以扎根非洲为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非洲,促进中非双方关系的良性互动。

甘雪春教授指出,中国云南省与法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红河也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云南省对外交往历史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较早受到法国文化影响,云南省首个外国领事馆就设在蒙自。滇越铁路是云南省的第一条铁路,原是法国殖民当局根据不平等条约修建的,是连接云南省和越南的重要通道。

在分主题研讨阶段,有的学者从宏观层面对非洲法语国家进行整体探讨,有的学者则聚焦个案考察,进行细致的实证分析。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洪一副研究员指出,民族矛盾、大国矛盾和地区经济结构的重组是导致非洲法语地区“去法语化”的重要原因;语言重叠地区种族矛盾不断加剧,加上非洲法语地区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使非洲法语国家陷入了认同危机,这会影响到中非关系的发展。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王涛副教授从“反恐”的视角,指出以往的反恐斗争是针对单个恐怖组织的,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这也使反恐斗争进入效果不理想的恶性循环,出现了“越反越恐”的现象。因此,他提出应从恐怖组织的体系层面着手,研究恐怖组织体系中各个单元的分类、互动,以及其目标的异同,进而了解恐怖组织的体系文化,从而在体系上对其进行瓦解。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孟瑾助理研究员以科特迪瓦为例,分析了非洲法语国家的冲突管理,认为最高层次的政要和军事领导人、中间层次的宗教和学术团体的个人和领袖以及最低层次的地方组织机构之间产生的“信任危机”,降低了政府机构的效能和公信力,这不利于其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解决。中国前驻卢旺达大使舒展通过对卢旺达本土治国理政实践的个案考察,揭示了该国治国理政的原则和内容,指出卢旺达实行绩效合同制的目的是反腐,实行轮换制则减少了反对小集团的形成;倡导国际价值观与本土价值观的融合,这既承认了民主与自由,也认可了本地民族的优良品德。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赵俊副研究员对卢旺达的“Girinka”和“Umuganda”两项政策的实地调研进行解读,指出卢旺达探索的发展道路相对比较成功,但其国内依然面临人口出生率高和人地矛盾等挑战。中国海洋大学贺鉴教授考察了阿尔及利亚宪法变迁的背景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分析了不同发展时期影响宪法变迁的原因。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梁益坚副研究员指出,阿尔及利亚在2017年面临的经济低迷、民生危机、社会裂痕与政改滞后等问题令其内政面临多重危机,如国内青年失业率高、通货膨胀严重、外汇储备锐减和私营经济发展乏力,加之近年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阿尔及利亚经济增速放缓,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是又一个受“资源诅咒”困扰的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郭佳助理研究员通过对刚果(金)选情的分析,指出该国国内派系林立、反对派不断分裂重组,再加上其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的人道主义危机,因而其国内的选举一拖再拖。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李文刚副研究员分析了尼日利亚与法语邻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黄玉沛讲师分析了中国与刚果(布)产能合作的现状和启示。

在非洲法语国家与法国的关系方面,外交学院非洲研究中心李旦教授对法国与非洲法语国家的双边贸易、对非投资和援助以及人员往来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法国通过非洲法郎、官方援助、债务管理、行业巨头和文化产业,强化了其在非洲法语国家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法国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与非洲法语国家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关系学院非洲研究所刘天南副教授从法国的“影响力外交”引出法国对非洲法语国家的主要文化策略,对法国影响力外交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剖析。外交学院法语国家研究中心齐建华教授聚焦《法国在非洲: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一书,指出非洲的非殖民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法国与非洲的关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非盟研究中心潘良助理研究员通过对非盟委员会换届的系统查证,指出非洲法语国家与英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认为非洲法语国家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中国在进入非洲市场时应避免卷入两者的矛盾,否则将恶化两者的矛盾。

关于非洲法语国家与中国关系,学者主要集中探讨了双边的经贸合作。中非贸易研究中心李振岩先生结合中资企业在非洲法语国家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品牌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国企业在非洲法语国家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人民日报社主任编辑王南通过对“资源换项目”模式利弊的对比分析,认为该发展模式依旧适合中非经贸合作。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宋卿助理研究员对喀麦隆克里比港进行个案分析,指出非洲法语国家依旧把法国视为其长期的合作伙伴,随着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中、法、非三方进行合作是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李宏亮副教授分析了中国汉语国际推广在非洲遇到的挑战与不足,提出应采取适应于非洲的本土预科教育模式,以解决非洲学生赴中国留学所遇到的语言障碍问题。此外,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张振克教授分析了布基纳法索的资源环境、经济结构和中布合作潜力,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姜恒昆副研究员分析了达尔富尔问题对乍苏关系的影响,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林泉喜讲师分析了法国《世界报》发布“中国监听非盟”虚假报道事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王玉全分析了非洲法语国家海洋入宪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

在“中国的非洲法语国家研究”研讨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李洪峰教授分析了国内非洲法语国家研究的现状,指出法语专业教师多是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对非洲国家的研究还不够,应创办刊物,举办定期的研修班,培养相关人才,共同推进非洲法语国家的研究。北京语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岩围绕北语非洲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学术研究队伍的建设,介绍了北语对非洲法语国家的研究现状和学术成果。还有一些学者对中、法与非洲法语国家的关系以及非洲的法语文学进行解读,如盐城师范学院的游滔副教授指出,虽然中国已经成为非洲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中、法对非贸易结构相似度高达60%,这说明双方在非洲的贸易竞争较大,这就需要中法在经贸领域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夏艳讲师以塞内加尔的法语文学为例,指出其著名诗人桑戈尔在深受法国文化影响的同时,其作品中也反映出非洲的传统与文化。

此次研讨会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为推动我国对非洲法语国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主旨演讲从法非关系、欧非关系、中非关系的角度,深刻阐述了法非关系的历史脉络、主要节点、重要特征和变化趋势,欧非关系的进展和走势,中非关系的深层建构,为中国的非洲法语国家研究建立了系统的认知框架。第二,展现了非洲法语国家研究的丰富内涵和广阔的空间。研讨会围绕“非洲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非洲法语国家对外关系”与“中国的非洲法语国家研究”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涉及议题广泛而多样,包括法国对非政策、法非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非洲法语国家间关系、非洲英语区与法语区关系、中国与非洲法语国家的合作、中国企业在法语非洲的品牌建设、中法非三方合作,以及非洲法语国家的本土治理、经济转型、去法语化与认同危机、宪法变迁与政治发展、海洋入宪、选情观察、产能合作、非传统安全、冲突管理、教育、文学、非遗保护、恐怖主义体系结构等,此外还涉及中国对非洲法语国家的研究现状、研究机构建设案例、发展报告编纂等学术共同体建设问题。第三,为中国非洲法语国家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茁壮成长培植土壤。参会青年学者们扎根非洲做调研,注重案例剖析,思想活跃、研究深入。为此,中国亚非学会、《西亚非洲》编辑部、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将会议论文结集出版,为中国非洲法语国家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亚非学会

《西亚非洲》编辑部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