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中国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刘巍(2011)先前的一项研究中,曾有一个初步结论,即中国在1995~1996年时段中过渡到了需求约束型经济。从新中国成立到1995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三年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十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初期,从整体角度观察40多年的总供求态势,我们得到了“供给约束型经济”(短缺经济)的结论。从杨学林(1989)的研究角度继续讨论,在改革开放的十几年中,随着改革开放脚步加快,供给曲线价格弹性较小的A部门在不断增加投资,而供给曲线价格弹性较大的B部门则继续改善,两个部门的供给曲线斜度都大大放缓,进而使得中国经济整体进入了需求约束型态势。这样一来,凯恩斯经济学的需求管理思路就有用武之地了。因此,本文就从1996年开始,对中国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总供给曲线做初步的讨论。
1.短期总供给曲线
宏观经济学基本是以凯恩斯经济学为基础的,从凯恩斯著名的“有效需求不足”宏论逆推,宏观经济学暗含的前提假设无疑是“需求约束型经济”。宏观经济学设定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先是与横轴平行,总产出实现充分就业的产量Y*之后,总供给曲线出现拐点,然后与横轴垂直,见图14。

图14 凯恩斯经济学短期总供给曲线
图14表明,短期中价格不变,总供给曲线与横轴平行,总需求从AD1提高到AD3,总产出便有与均衡点E3对应的增长。但是,在E3点,总供给曲线出现拐点,Y*是充分就业的产出量,一个短期终结。如果总需求曲线继续右移,便只有价格上涨而无产出增长。凯恩斯经济学短期分析的范围就是在AS曲线的拐点之左。多恩布什教授对图14曲线形状的解释是,“短期AS曲线是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长期AS曲线是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多恩布什等,2000)。毋庸讳言,我们对多恩布什教授的解释有一定的异议。
在图14中,AS曲线拐点之后的与横轴垂直部分并非需求约束型经济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而是连接上一个短期和下一个短期的供给曲线调整时期。与在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一样,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中,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不是与横轴垂直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这样的证据。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拐点左侧总产出增长的过程中,经济中各部门和各环节很难保证同步发展。同时,在总需求变动的影响下,某些物理属性的产品需求增长强劲,而某些物理属性的产品需求增长停滞或大幅下降。于是,或许在技术方面,或许在劳动力方面、资源方面和制度方面会率先出现“瓶颈”状态,但未必就一定是达成“充分就业”才会出现总供给曲线拐点,而且拐点之后的总供给曲线也未必一定是与横轴垂直的(斜度可能比较陡峭),如图15所示。

图15 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接近现实的短期总供求曲线
如图15所示,实际经济中总供给曲线的斜度虽然非常平缓,但不可能是完全水平的,和新古典经济学家一样,显然凯恩斯经济学也为简化分析而将曲线做成水平状态。在AS曲线拐点之左,随着总需求增长总需求曲线右移,价格水平涨幅不显著,总产出增幅显著。一旦总需求曲线右移到AD2之后,方方面面的“瓶颈”效应累积到一定程度,总供给的问题就摆到明处了。统计数据是经济增长率下降,价格涨幅可观(低高型);或者是经济增长率很低,价格涨幅也很低(双低型)。当总需求曲线在总供给曲线的拐点之右达到均衡时,在总需求方面做文章的意义不大,而是需要一国经济当局对总供给做适当的调整。各国发展程度不同,人口资源环境不同,历史文化和制度安排不同,调整的政策也不尽相同,调整所需时间也不可能相同。
2.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总供给结构做了充分的调整之后,进入下一个短期。依此类推,众多短期组成长期,如图16所示。于是,我们重申自己的判断,在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长期总供给曲线应该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与横轴垂直的。

图16 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图16中,AS1~AS3是图14的简化版,把连续的各短期起点(价格拐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是长期总供给曲线ASL。从逻辑角度分析,需求约束型经济的短期和长期不在于时间长短,而是以价格水平发生显著变化为划分的临界点。短期中,资本存量和产出是有一定(或较大)变动的。显然,这和前面讨论过的供给约束型经济的特点恰好相反。我们用表4的数据做中国总供给曲线图,如图17所示。
表4 1996~2015年中国GDP与价格指数

图17的横轴是1996年为100的GDP定基指数,纵轴是1996年为100的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中国经济刚进入需求约束型态势,就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外需急剧下降。在政府多方努力之下,拉动内需政策卓有成效。从AS曲线的形状观察,在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几年中,1997~2002年价格总水平基本没有显著变动,总供给的增长率较之前虽有所下降,但环比指数稳定在8%左右,没有发生大幅度下滑。从2003年起,总供给曲线基本上呈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自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近年来尤为明显(见表4),于是,政府根据总需求的变化对总供给结构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图17 1996~2015年中国总供给曲线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得到,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其实,自中国进入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以来,供给一端总是随总需求的变化在调整。回头盘点一下,20世纪90年代的时尚产品今天还有几样?在各短期中被总需求逐渐淘汰的有多少(如双卡收录机、盒式磁带、胶卷照相机、MP3等)?今天的时尚产品刚问世几年?当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先前总供给结构调整的继续,前后的区别在于,先前的调整容易一些,当下的结构性改革艰难一些;先前的调整大都可以由市场自发进行,当下的调整需要顶层设计。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中国总供给的结构性调整任重道远。一个经济大国的总供给面对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个组成部分,而且,无论哪个部分都是重量级的,都不容忽视。随着总需求的不断变化,在任何一个短期向下一个短期过渡时,中国的供给侧都会面对结构调整问题。
不可否认,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海啸”之后,中国GDP增长率(见表4环比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短期内的总需求拉动产出的能力减弱。这既有总需求曲线右移的动力不足问题,也有供给侧的“货不对路”问题。于是,学界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各种估计见仁见智。我们使用1996年需求约束型经济以来的数据,对20年的经济趋势作图,以便进行初步讨论,如图18所示。

图18 1996~2015年中国GDP定基指数走势(1996年=10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得到,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图18的横轴是年份,纵轴是以1996年为100的GDP定基指数。曲线表明,20年来中国经济翻两番有余,总产出的走势始终是向上的,并不存在总量的拐点。因此,总量层面的悲观判断是缺乏证据的。从总量角度观察,不存在2016年权威人士指出的中国经济L形走势。那么,L形走势究竟是从哪个角度判断的呢?我们再利用GDP环比指数作图,观察各年份的经济增长率走势,如图19所示。

图19 1996~2015年中国GDP环比指数(上年=10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得到,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图19的横轴为年份,纵轴为1996~2015年时段各年GDP环比指数。若将纵轴数据改为经济增长的百分点(如6.9,7.3,7.8,…),曲线形状不变。从图19观察到,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几年中,中国经济增长率走出了一个向左倾斜的小L形,2002年之后便一路向右上方倾斜,2007年达到峰值。2007~2010年,呈一个反向的J形曲线。从2011年起,中国经济增长率便逐年下降,基本上呈现向右下方倾斜的态势,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0.6%,2015年仅比2014年增长了6.9%。再考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增长率为6.7%(图19没有纳入2016年数据),曲线似乎确实呈现横走态势,环比GDP指数走势确有不规则的L形苗头。但是,由于2017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有一定起色,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也调高了对中国2017年的经济增长预期。若考虑2017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向好的因素,经济增长率的走势尚待观察。诚然,中国需求约束型经济的经历相对较短,本文将参照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大国同一性质的历史经验做初步判断。
综合对图18与图19的讨论,我们认为,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率走势有L形曲线的苗头尚可,至于说中国经济走势呈L形则是完全缺乏证据的,至少表述是很不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