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野东风:武东印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苏维埃时期武平县革委会和中共武平县委驻地

——陈坑村古民宅“中书第”

何雪珍 饶稳祥

陈埔村,古称陈坑村,是个古老美丽的村庄。村前溪流交错,有四座桥梁将四个自然村、五大姓、3000多户、近1万名村民联结起来。古汀州府至潮州府和武平县至上杭县的陆道,在该村交会。陈坑村是武东片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中书第

大革命时期,1929年冬,红四军从上杭出发,沿着古道寨背、黄埔等地,不到半天就来到陈埔,用奇袭的方法打掉了欺压村民的反动民团。以陈坑古宅“中书第”为司令部,帮助村民组织农会,宣传发动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古宅墙上至今还有红四军标语和红军十大纲领。1930年6月,陈坑区苏维埃政府宣布成立,后遭反动势力破坏。1932年2月,罗炳辉将军率领的红十二军来到陈坑,陈坑区苏维埃政府得以恢复,古宅为武东区苏维埃政府和武东游击大队的办公地点,聂祖唐为武东苏维埃政府主席和武东区游击大队长。武平县革命委员会也在陈坑恢复成立,赖信荣为县革委会主席,朱锦云为军事部部长兼裁判部部长,中共武平县委重建后也进驻武东陈坑办公,由练灿华任书记,杨勇、聂云虎、练世祯任委员。随后,为适应时局的需要,恢复共产党内部肃反扩大化的“左”倾路线危害下丧失的武北红色区域,县委、县革委会又由陈坑迁至武北亭头,领导武东区和高梧、中堡等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今天,古宅“中书第”不仅是红色遗存的载体,而且古宅建筑本身也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它于清咸丰丙辰年(1859年)建造。该古宅为明清时代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主屋上下两厅,之间有天井一口,上下两厅皆圆木立柱支撑横梁,架成天心,雕梁画栋;上下两厅均饰屏风,上雕行云流水、人物传奇,十分精美。厅堂两侧配有厢房,穿过上厅左右厢房过道,各有天街和横屋围绕,与主屋正面围墙构成内院,布局显得十分紧凑。该祠堂主门楣书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声振西江”,是取饶氏这一宗族分脉在西江颇有声望,抑或说祠堂主人在西江经商有方名声在外?令人浮想联翩。外大门建在内院右侧,门头横书“中书第”三个大字,熠熠发光。据考,中书在清朝的位阶约为从七品,职能为辅佐主官,属基层官员编制。经商成功人士为光耀门庭,也可捐款而得。古宅有大小房屋28间,宅后还有池塘围护,总面积900平方米,蓝瓦白墙装饰,颇为壮观。

声振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