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沙壕村卷:第一书记扶贫的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山西省吕梁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沙壕村位于吕梁市兴县县域西北部山区,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山村。

沙壕村,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072元,仅为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的41%和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83元)的50%。截至2016年,全村210户共755人,其中贫困户62户215人,贫困发生率为28.5%。沙壕村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差,产业单一严重制约了村庄发展;到村到户政策落实难度大,村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突出。

2015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简称“全国对外友协”)作为中直单位开始定点结对帮扶山西省兴县。全国对外友协先后派出两名处级干部挂职兴县副县长重点帮扶兴县扶贫工作,两任第一书记定点帮扶沙壕村。两任第一书记作为“个人专职型”扶贫干部,在派出单位有效的监督管理下,工作积极努力,全心全意扶贫。第一任第一书记,面对沙壕村滞后的基础设施、单一的产业分布、落后的公共服务,在派出单位和兴县政府的支持下,带领村民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结束了村庄挑水喝的历史;完成了大规模危房改造、村庄道路绿化工程,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组织完成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建立了大型养殖场,集体经济有望破零;重新精准识别贫困户,公平分配扶贫资源,宣传落实各种到村到户政策资源,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做到精准帮扶。第二任第一书记,面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公共服务获得重大进展,村民自身脱贫意愿反而降低、村“两委”组织建设落后的扶贫难题,努力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开展沙壕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建设,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巩固村民自治机制、提升村民发展意愿等多项举措,全面激发村庄内生发展活力。

两任第一书记作为驻村扶贫的最终代理人,始终严格坚持驻村,扶贫工作努力,责任心强。在不同的扶贫阶段,面对不同的扶贫问题,两任书记做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实现了驻村帮扶工作的连续性,体现了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长效性。驻村帮扶3年来,千年沙壕村的贫困面貌取得了根本的改变。随着帮扶力度的增大和内生发展动力的增强,沙壕村的改变将越来越大。

沙壕村第一书记扶贫案例研究表明,第一书记在扶贫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功。第一书记扶贫是由来已久的党政干部下乡扶贫制度的创新,是精准扶贫的六个精准之一,“因村派人精准”就是指第一书记扶贫。相比其他扶贫主体,第一书记具备“个人专职型”扶贫特征,扶贫责任清晰、个人激励显著;组织考核设计与实施相对容易,这些都决定了第一书记扶贫的群体优势。但是不同的第一书记因个体因素不同,扶贫效率不同。每年既有优秀的第一书记涌现,也有扶贫不合格的第一书记被召回。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沙壕村第一书记扶贫案例、蔡家崖乡其他第一书记访谈、兴县第一书记整体派出情况,本书综合分析影响第一书记扶贫效率的个体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介绍深度贫困革命老区兴县的情况。首先介绍兴县整体情况,其次介绍兴县的扶贫开发措施,包括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定点帮扶工作。

第二章介绍沙壕村情况,包括村庄历史及地理、人口及基础设施,重点分析村庄经济,包括收入构成和收入来源,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村庄经历的变迁。

第三章首先介绍沙壕村总体贫困情况,包括贫困人口的地理位置、收入、家庭人口规模、年龄、户级致贫原因分布。其次分析沙壕村致贫的原因,包括基础设施、住房环境、产业发展、政策落实以及内生发展动力方面。

第四章分别介绍沙壕村两任第一书记的扶贫实践,包括第一任第一书记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方面的扶贫工作,第二任第一书记重点在培育村庄内生动力方面的扶贫工作。最后介绍沙壕村未来在基础设施、文化设施、产业扶贫方面的扶贫远景。

第五章介绍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建立。首先梳理第一书记产生的历史原因,全面介绍第一书记从地方兴起到中央确立的过程。其次从选拔任用、组织培训、管理考核方面介绍第一书记的工作机制。

第六章在沙壕村扶贫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实证材料和文献资料,引入经济学视角,在党政机关干部下乡扶贫制度体系中对比分析第一书记群体的“个人专职型”扶贫优势。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实证研究,继续探讨影响第一书记扶贫效率的个体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