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三山井村卷:易地扶贫搬迁与包容性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所在县乡基本情况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干旱带的核心区,东与甘肃环县相邻,南与固原市接壤,西与海原县相邻,北与中宁、红寺堡接壤,隶属吴忠市。全县总面积4662平方公里,辖7镇4乡1个管委会、15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39.8万人。其中乡村(农业)人口30.2万人,占全县人口的75.9%,回族人口34.1万人,占85.7%;耕地总面积212.45万亩,其中水浇地40.05万亩、旱耕地172.4万亩,宜林地270万亩,宜牧地241万亩,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整体来说,受制于生态环境和地理区位,同心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缓慢。2017年,同心县GDP为61亿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22个县(市、区)中排名第17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58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22个县(市、区)中排名第16位,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000元和8200元。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

同心县境内沟壑纵横,根据地质地貌和开发程度,可分为“西部扬黄灌区、中部干旱山区、东部旱作塬区”三块区域。同心县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不到300毫米,蒸发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旱缺水是最大的自然特征,中部丘陵、沟壑、山地、沙漠等地貌类型占总面积的65.4%,生态环境脆弱。同心县是国务院1983年确定的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也是2011年以来国家扶贫开发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1个核心贫困县之一。1936年红军长征经过同心地区时,受到回汉两族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并在此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同心县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具有“三区”叠加的鲜明特征,与同属宁夏南部贫困山区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彭阳盐池等国家级贫困县被统称为“西海固”。由于流水切割及千百年来的盲目垦殖,西海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除少量河谷川地外,大部分地方生存条件极差。清朝时,长期在西北生活的左宗棠曾指出,西海固地区“苦瘠甲天下”。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西海固地区人口增加,水土流失加剧,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下马关镇位于同心县东部,北靠韦州镇,东北、西南分别与盐池县和甘肃省的环县接壤,西距同心县城90余公里。下马关镇地处苦水沙川,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呈盆地形状,80%以上的面积为平整滩地,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冬小麦、糜谷、荞麦为主,经济作物以土豆、油料、豆类为主。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在豫旺县(今同心县)境内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驻下马关。2004年,下马关镇有农业人口16164人,耕地面积达27.4万亩(其中水浇地4890亩),人均耕地面积接近17亩。全镇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的农作物有冬小麦、土豆、油料。各种小杂粮种植面积均超过2万亩,粮食作物位居全县旱作区各乡镇之首。不过,由于干旱缺水,大部分耕地的粮食产量都很低,以冬小麦为例,大部分耕地平均亩产量不到200斤,贫瘠一些的土地亩产量甚至不到100斤。除种植业外,下马关镇的养殖业发展也比较好,很多农民有养羊的传统。

2007年,同心县委、县政府决定将部分乡镇生活生产困难的群众作为生态移民,在本县内进行易地搬迁。下马关镇因人均耕地资源相对丰富,被选为生态移民迁入区,并于2009年全面启动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随着生态移民迁入,下马关镇人口持续增加。2017年底,下马关镇人口增加至62513人,其中51658人是乡村户籍,成为同心县乡村人口最多的一个镇。人口激增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全镇乡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从2004年的17亩,减少至2017年底的5.3亩。为了让原村民让出土地,下马关镇政府在推进生态移民工作时,告诉原村民:移民安置后政府将投入资金对土地进行改造,改造后1亩地的收入能顶原来的10亩,而且能“沾”移民的光——用上自来水,走上沥青路,住上新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