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贵州省大康养发展模式战略定位及战略意义
“E+3I”型大康养是指生态型、融合发展型、“互联网+”型、国际引领型的大康养(E+3I-CH)。
这种发展模式的战略定位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大数据、“互联网+”为重要技术支撑,采用融合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国家领先的大康养产业。
大康养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包括康养文化、康养产业、康养产品与消费、康养政策等。大康养前面的几个定语是从不同的角度明确了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背景下的大康养产业的特点。
“国际引领”是指大康养产业的定位要高起点、高目标,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要求的具体践行。
生态环境与大数据是贵州省发展大康养产业的基础,是重要的支撑要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省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是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基础。而大数据、“互联网+”属于重要的技术支撑要素,智慧时代背景下的大康养应是智慧型的、面向未来的。
“融合发展”则是发展的原则之一。“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需要系统考虑。同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守住生态与发展的两条底线,要发展,就需要采用最新的发展理念,而“城乡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式”的发展模式则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重要的发展方向。而“生态”既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过程中的原则要求——生态绿色低碳发展(见图3)。

图3 “E+3I”型大康养模式的结构及特点
由于大家对生态、“互联网+”、国际引领这几个概念比较熟悉,这里重点分析“融合发展”概念。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并把它放在五个统筹首位。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它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城乡融合发展”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是有一些区别的。魏后凯在《农民日报》发文认为,城乡统筹发展强调政府的统筹作用,城乡发展一体化强调一体化目标,而城乡融合发展强调融合互动和共建共享,是实现城乡共荣和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其表述更加符合现阶段的发展特征。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既反映了中央政策的一脉相承,又符合新时代的阶段特征和具体要求。
因此,城乡统筹是一种方法,主要是政府将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进行统筹考虑、全面推进,利用资源互补,优势互补,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和结果,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城乡在经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达到公平化、均等化。“城乡融合”也是一种方法及路径,但其比“城乡统筹”涵盖范围更广,既强调政府的作用,也重视民众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因此,更符合实际,也更具有时代特征。
追根溯源,贵州省发展大康养产业主要目的是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来发展经济,要发展新经济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制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结合城乡各自的优势,积极引用共享经济等新经济模式,推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不难预见,发展大康养,将康养产业上升为全省战略规划中的一个支柱性产业,不仅可以带动旅游、养老、体育和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对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提升贵州形象,打造贵州符号,进行下一轮全国功能区规划调整(国家战略调整)有深远意义。大康养,将为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增添绿色发展新动能,促进全省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两条底线,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一起建,“两个利益”一起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