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价值意义与研究特色
1.2.1 价值意义
1.2.1.1 理论价值
遵循国内外高温热浪研究领域的人文“转向”,基于人文地理学视角,结合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与方法,构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高温热浪的时空格局演变序列,并在高温热浪影响与适应过程中导入感知环节,统筹考虑不同人群的感知及其差异,实现宏观的高温热浪、城镇化与微观个体的感知、适应问题的尺度转换,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揭示高温热浪的影响程度与机制,以及居民尤其是脆弱性人群将影响、感知转化为适应性行动的内在机制,为研究高温热浪及其影响与适应提供多学科交叉与尺度转换的分析框架,验证与深化对高温热浪及其对人类社会影响与适应的科学认识。
1.2.1.2 实践意义
探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典型区域的高温热浪时空效应,揭示高温热浪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影响机理与居民的适应机制,有助于全面评估快速城镇化对高温热浪效应的贡献程度,提出应对高温热浪的规划调控方案,尝试构建应对高温热浪的预警机制、协同联动与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帮助居民采取恰当措施应对高温热浪的冲击与危害,增进专家、决策人员及公众之间的沟通,为福州市及同类城市制定应对高温热浪的公共政策,建立综合风险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
1.2.2 研究特色
1.2.2.1 构建了高温热浪人文因素研究框架
本研究遵循国内外高温热浪研究领域的人文转向,构建了高温热浪人文因素的研究框架,包括高温热浪对快速城镇化的响应,不同人群对高温热浪及其影响的感知与适应,高温热浪的规划调控,应对高温热浪的预警机制、协同联动与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等,拓展高温热浪研究的范畴,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2.2.2 多学科研究视角融合与研究尺度转换
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结合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视角与方法,关注快速城镇化的高温热浪时空效应,探讨居民尤其是脆弱性群体对高温热浪感知与适应的影响因素与结构性差异。同时,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中将高温热浪这一宏观尺度的气候问题转化为微观个体尺度的影响与适应问题,并将感知环节引入高温热浪影响与适应过程,实现尺度转换与逻辑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