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代序[1]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齐聚郑州,召开第十三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为筹备这次会议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在新形势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补齐“四化同步”的农业短板,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中央统一部署和各地积极探索下,我国农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粮食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农业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而且是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因此,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中央提出的必须打赢的战略任务,也是理论界和智库应该深入探索的一个重点课题。

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是全国知名的“三农”学术交流与研究平台,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推出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此次年会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其意义重大。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始终坚持“顶天立地、探索创新”的宗旨,以“为天地立心”的历史担当,紧跟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为此,全国社科院系统农经研究人员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而前沿的课题,相信通过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将激发出大家的思想智慧,破解当前纷繁复杂的形势,为我国农业发展新常态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全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专家学者们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对于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界和智库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就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基础上做出的战略部署,其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因此,我们所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及其政策主张具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并不主要体现在专业术语上,甚至也不完全在于一些具体的改革举措,而在于问题的针对性和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预期实现的最终目标。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我们所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目标稳步迈进。只有坚持这个原则,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实践中,我们才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特征,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划清界限,防止因某些用语上的相似造成认识上的混淆,干扰我国改革发展大局。对于这一点,我希望专家学者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如果基本内涵搞错了,势必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王伟光

2017年5月22日


[1]本文为王伟光院长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开幕式上的书面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