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正史中的桐乡人之整体情况

第一、入史形式

1.列传者、附传者

列传:史书专为某人立传,内容篇幅相对较长。附传:就是将相类似或相关联的人与事,置于一处,以其中一人立详传,相对次要或事迹内容不多的人物附记于详传者之后。

《宋史》《元史》《明史》和《清史稿》,所见桐乡人“列传”“附传”情况,详见第一章表一。

这些正史有传、附传的桐乡人,往往还有别的内容在别的篇章中被提及,或在“艺文志”有其著作存目,详见第一章表二。

2.被提及

“提及”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正史篇章中提到桐乡人的姓名或事迹;二是收录桐乡人的著作书目。“提及”往往很简短,甚至片言只语,详见第一章表三。

第二、正史所及桐乡人的入史缘由

被正史记载的人与事、著录存目的著作,无论笔墨多少,都很珍贵。那么,这些人物是凭什么正史列传?因何而正史见名?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种情形(具体内容见相关章节):

1.先儒

阐发与践行儒家学说,居功卓著而从祀孔庙(又称文庙),历代获此殊荣的一百五十多位先贤先儒中,桐乡有辅广、张履祥两位。

2.经学

学习研究儒学经典而造诣深厚、学行醇笃者,有鲍恂、贝琼两位。

3.忠烈

忠义壮烈而献身者,有程本立、吴尔埙、费彦芳、严谨、冯汝桢五位。

4.宦绩

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均德能勤廉,履政尽职,其宦绩卓著而入正史者,有赵汝愚、沈晦、陈垲、钱勰、张伯淳、潘蕃、劳之辨、陆费墀、劳乃宣等。

5.学问、著述

以学术见长、从政与学问兼顾者,其著作列名于正史艺文志,如辅广、沈晦、莫若冲、鲍恂、贝琼、贝翱、朱逢吉、程本立、冯孜、岳元声、张履祥、吕留良、吴之振、吴震方、鲍廷博、陆费墀、方薰、金檀、俞长城、汪文柏、茅星来、冯浩、冯应榴、冯集梧、周拱辰、陆以湉、严辰等。

6.画苑、医林

以艺术成就入正史,如画家释明中、金廷标、方薰、朱方霭等;以医术高明而见载于正史,如王克明、林之翰。

7.因事见名

风云际会,偶然必然;人在世途,情形种种。他们在历史舞台上闪现了自己的身影,在正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莫泽、吕希周、岳元声、岳和声、岳骏声、金明时、唐世济、劳永嘉、钱允鲸、吴震方、朱荃、沈启震、严辰等。

8.因职列名

正史有“表”,统系年代与人物,一目了然。如“宰辅表”“七卿年表”“部院大臣年表”“疆臣年表”等,入列者均系高级官员。桐乡人因官职而列“表”者有:

赵汝愚,列《宋史》“宰辅表”。光宗绍熙四年(1193),赵汝愚“自吏部尚书除同知枢密院事”,同年又“自同知枢密院事除知枢密院事”,五年(1194),“自枢密使除右丞相”。

唐世济,列《明史》“七卿年表”。崇祯七年(1634)任左都御史。

列入《清史稿》“部院大臣年表”者有:

吴涵,康熙三十七年(1698)任左副都御史,四十三年(1704)任左都御史。

劳之辨,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左副都御史。

冯景夏,雍正十一年(1733)任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

吴家骐,乾隆二年(1737)任礼部右侍郎。

陈万全,嘉庆五年(1800)任兵部右侍郎

劳乃宣,宣统三年(1911)署学部副大臣。

列入《清史稿》“疆臣年表”的有:

冯钤,乾隆二十三年(1758)三月任湖北巡抚,四月调任湖南巡抚,二十七年(1762)迁广西巡抚,三十年(1765)三月调湖南巡抚,十一月调为安徽巡抚。

陆费瑔,道光二十三年(1843)任湖南巡抚。

9.列女

旧时的地方志,均有“列女”一门,大致有“节”“烈”“贞”“孝”“贤”“寿”“才”等分类,其人数与篇幅所占比例不小,明清尤甚。基于这样一个群体,正史择要载记,遂有人物列传所含“列女”一类。涉及桐乡有四人:吴守正妻禹氏(《元史》),石门丐妇(《明史》),施曾锡妻金氏、濮氏女(《清史稿》)。

第三、本书的叙述安排

第一章以一览表展示“正史中的桐乡人”总体情况,之后第二至六章则分类叙说每位人物。一览表按朝代及人物生卒年的大致先后进行排列。第二至六各章则按人物生平事迹及成就的侧重和特点进行分类叙说,但人物的事迹与成就往往丰富多彩、兼而具之,具体分类就有多种可能。例如,“仕宦政绩”与“翰墨流芳”,再与“一门数杰”,就多有兼美交叠,分类只能大致妥帖而已。

设“一门数杰”一章,意在彰显钟灵毓秀、家风家学之盛。同时,也可借此延及、带叙一门之中成就出色而又未见于正史的人物。例如,“汪氏三子”之汪文桂、江森(文梓)、汪文柏三兄弟,均为成就斐然的名人,但《清史稿》仅载汪文柏一人而未及其余,颇有遗珠之憾,本书就以“一门数杰”的分类方法加以延伸列呈。

为了便于叙说与阅读,凡父子、师友间事迹成就密切相关者,即于主要人物所在章节一并叙说之。如贝琼及子贝翱、张履祥及挚友钱寅和颜统、吕留良及子吕葆中、鲍廷博及子鲍士恭,即依此例。

特设“必要的延伸”一章,内容有三。其一为《见于正史的曾任桐乡官员》,简介历史上曾在崇德(石门)县、桐乡县、乌青镇为官,造福一方,宦绩载于地方志且见于正史的他乡精英。其二为《见于正史的桐乡寓贤举要》,以简要名录的形式,呈现历代地方志有载、正史见其名、曾经寓居桐乡的他乡之客。其三为《正史所载的桐乡事》,摘录见于历代正史的、关涉桐乡的重要史事,以备参阅。

综上所述,本书涉及见于正史的桐乡人物八十四人;在“一门数杰”中带叙虽未见于正史但较重要的人物十五人;见于正史的曾任桐乡官员十九人;见于正史的桐乡寓贤(举要)二十人。共计一百三十八人。

需要说明的是,尚有不少为官卓有声望、治学富有成就的桐乡历史人物,他们建功于朝中或地方,学识著作见显于文坛学苑,却未见载于正史,而他们的名字、事迹和著作,屡见于明清两代《实录》、宋元明清史《纪事本末》、相关《学案》、《四库全书总目》以及《一统志》、各省《通志》、相关《府志》《州志》《县志》等多种文献。这些人物,限于本书设定的框架体例而无法列入叙说,只能有待于另辟专题加以展现和研究。

又因资料与学识所限,尚有未知、未详或难以确定的人物,如果本书应收而未收,则请方家不吝赐教,以待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