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7章 郁闷的王司徒
司徒、尚书令王允,脸色沉重的到了太师府上。
长安地震,实在不是一件小事。不仅给三辅一带的民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传扬开去的话,必然会影响朝廷的威望。
就连未央宫的尚书台官署中,都遇到一些小灾,乃至伤到了几名令史。
为此,他特意召来黄门侍郎钟繇,授意他前往天子的后寝,向黄门令打听下掖庭后宫的情况。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他耽误了一些时间,直到这会才到达太师府。
但王允确信,这太师府肯定不会有什么损伤。当初董旻主持重修此处,用的都是最好的一批材料,建得比未央宫的昭阳殿还结实。
除了地震,还有一件事,对王允的打击更大一些。
他刚从颍川荀氏那边得到消息,关东讨董盟主袁绍,准备从冀州牧韩馥手中夺取冀州!
考虑到之前袁绍已表周喁为豫州刺史,和袁术表奏的孙坚争夺豫州。可以想见,整个讨董联盟,因着袁绍的私心自用,很可能要走向分崩离析。
如此一来,他所寄予厚望的关东联军,短时间内恐怕很难有什么作为了。
而众军并力西进、驱逐董卓的愿景,看着也越来越渺茫……
因着神思颇有不属,王允没有注意到中门的变化,习惯性的向里走去,却有一人持戟挡住了他。
太师董卓自堂中迎过来,喝止这大汉道:“此为王司徒,奉先不可无礼!”
王允定睛看时,守在门前的人,已经不是往日府中集会时的董璜,而是一名身精体壮、全副武装的大汉。
他随口问道:“如何不见董校尉?”
虽然董璜性情不算好,但一直很尊重他这个司徒、尚书令。当着太师董卓之面,王允尚能和他叙上几分见面之情。
“子珩去了郿坞,”董卓简单的回答,也不提其有何要务,只指了指这执戟壮汉,“此为孤的义子吕布吕奉先,还是司徒的州里人。只因一向都在军中,故而不识司徒,还请勿要相责。”
“太师言重了。允如何敢当,”王允拱手说道,“是允为冗务耽搁了时间,需请太师原宥才是。”
两人一番寒暄,一同步入了正堂。
王允在主位之侧坐定,目光一扫,赫然发现九卿之中居然到了六位,位同九卿的执金吾董承也在;三台之长,若包含他自己,已经尽数到齐。
此外还有司隶校尉刘嚣、将作大匠刘艾、光禄大夫蔡邕等两千石、比两千石朝臣,这些大部分都是董卓的亲信。
看来又不用举行什么大朝了。王允心想。
有董卓居中主持,在座这些朝臣已经能够代表朝堂。他们作出了决定,其他人就只能依从。
董卓在主位上落座,向下首的光禄勋卿宣璠点头示意。宣璠遂下拜出言道:
“长安地震,乃上天于朝堂之警示。下臣认为,司空主地,掌水土事务,须应责去位。伏惟太师明鉴。”
这是朝廷应对灾异的惯例,司空种拂也知此节,一早就向朝堂报了病休以回避。
“可,”董卓颔首道,“种拂去位,当以何人继为司空?”
有太常卿马日磾说道:“司空统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宜以三卿补任。计其年资、名望,下臣推荐少府卿杨文先。”
董卓摇头不语。
杨彪杨文先,其年资、名望自是足够的,之前也曾担任过司空、司徒。但他去年反对迁都,被董卓寻了个由头,安排宣璠予以奏免,如今怎么会再让他出任?
他直接说道:“我意以侍中、光禄大夫蔡邕出任,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一时恍然。
太尉空缺已有两月,董卓至今都没决定下来;这司空之职一空出,董卓就如此积极,原来是想让素来倚重的蔡邕上位……
三公之职中,司空的名位、职权最低,任职的要求也相对更低一些。初膺三公之人,往往是从此职起步。
例如董卓自己,率军入雒之初,即以并州牧转任司空,此后才升迁为三公之首的太尉。
杨彪知董卓意不在他,主动出言附和:“蔡侍中海内文宗,人所共仰,宜为司空。”
董卓看向司徒王允。三公之中,太尉至今空缺,司空种拂已经奏免,就看他这司徒的意见了。
王允并不愿意蔡邕继任。
之前天子在大朝会上作妖,他一直觉得是蔡邕在撺掇。如今蔡邕与天子的感情越发深厚,又是董卓亲信,怎么能让他继续增长名望?
除此以外,他这会也不怎么想附和董卓。
返回长安至今,董卓越发威福自专,使唤九卿、三台简直如同属吏,几乎完全把朝廷架空。他这个尚书令,职权也多被侵占,行事颇有不顺。
这两个月里,董卓又放纵司隶校尉刘嚣,把三辅一带弄得鸡犬不宁。王允这一年以来好不容易招徕、安置的人户,再次出现了一些外逃的迹象。
有议郎以此投书到尚书台切齿相谏,似乎认为那刘嚣的行径,是出于尚书台的指使。
他王允昔年确实做过类似的事情。还有他同乡族弟王弘,在弘农太守任上时,也曾大力打击以前阿附宦者以求官爵的家族,查抄其资财用以安置迁去的民众。
可这回的事情,真和他无关!
刘嚣抄家和罚没的海量资财,也都出城运往了郿坞那边,一点没进朝廷的大司农库。
他也规劝过董卓,董卓却不以为意,只顾着经营他的郿坞。
想想这两年,他王允为了朝廷,为了三辅民众,小心曲意的逢迎于强臣董卓,但现在似乎没太大意义。
倒是把自己弄得压抑得很,名声也受到了不小的损伤,连属吏都难以辟召到。
再加上讨董联军驱逐董卓的愿景破灭……
王允越想越不是个意思,索性继续保持沉默。
还是蔡邕坚决推辞道:“臣任侍中、光禄大夫不过两月,如何有资格为三公?有光禄大夫淳于嘉,前时曾持节追谥灵怀皇后,暂代司空举行迁葬之礼,比臣更加适合。”
董卓见蔡邕推辞,也不勉强于他,直接一言而决:“既是伯喈推举,就以淳于嘉继任!”
卫尉卿张温继续议道:“司空虽已应责,但上天所警示者竟为何事,亦当明确。近者有司隶校尉刘嚣,大兴风俗之狱,扰乱京师三辅。老臣认为,当为人怒接于天怨,遂至地震。刘嚣宜避官去位,受法绳之!”
这话听着很重,实际上已经是留有余地了。
张温知道刘嚣的事情出于董卓,也自知与董卓有过嫌隙,一直小心谨慎,连自家职权被架空也未曾有什么怨言,以免给董卓报复的机会。
好在他曾为太尉、车骑将军,功业名声都非同一般。只要小心一些,谅董卓也不敢贸然相害。
若依着他实际的想法,三辅这一带地震,必是因董卓大举修建郿坞所致。
再按照纬书《春秋含孽》中所言:“女主盛,臣制命,则地动圻,畔震起,山崩沦。”甚至可以把地震的责任,直接归到董卓擅权制命的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