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中级)考试应试指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心搏骤停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包括心脏病(以冠心病最多见)、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意外事件、药物中毒或过敏、某些治疗、手术或麻醉意外。

(2)病理生理:

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只有 6 min,因此抢救时应争分夺秒。

二 临床表现

(1)意识丧失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是最可靠,也是最迅速作出心搏骤停判断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只要发现病人有此表现,就可以作出心搏骤停的诊断,并立即开始抢救。

(2)心电图表现:

包括心脏停搏、心室颤动及电机械分离。

三 治疗要点

(一)心肺复苏

(1)胸外心脏按压:

正确的部位是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按压使胸骨下压 5~6 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

(2)开放呼吸道:

让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或地上。清除病人口腔中的义齿、呕吐物等异物,将其头后仰,颏部上抬,防止因舌下坠阻塞呼吸道。

(3)人工呼吸:

呼吸道通畅后,开始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4)除颤:

一旦心电监测确定病人处于心室颤动状态,应立即进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成人用单相波 360 J或双相波 150 ~ 200 J。

(二)脑复苏

一般认为脑细胞经受 4~6 min 的完全性缺血缺氧,即可引起不可逆的损伤,所以维持脑组织的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主要措施有降低体温、使用脱水药,有条件者应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